简介:目的研究低场MRI对对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诊断价值和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86个股骨头经临床证实股骨头坏死患者X线平片、CT及低场MRI检查资料,对其影像学改变进行分期及敏感性对照。结果86个股骨头X线平片正常38个,其中Ⅰ期20个,表现为骨质疏松和骨硬化;Ⅱ期28个,表现为骨硬化及囊状低密度区。CT表现正常21个,其中Ⅰ期27个,表现为骨小梁星芒状结构消失,骨质疏松及骨硬化;Ⅱ期38个,表现为骨硬化和囊状透亮区。低场MRI表现Ⅰ期30个,表现为斑点状T1WI低信号;Ⅱ期35个,表现为T1WI、T2WI序列上斑片状或不规则低、等、高混杂信号;Ⅲ期21个,在T1WI、T2WI序列上呈片状低信号,并见高信号环绕。三者比较差异教大,意义显著。结论CT及低场MRI可早期显示ANFH病变,而低场MRI对ANFH的敏感性及找诊断价值高于X线平片及CT.
简介:摘要目的提高对股骨头坏死的MRI影像表现的认识。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18例经临床证实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包括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所有病人均使用Philips1.5T核磁共振扫描机扫描,使用腹部线圈,扫描序列为冠状位T2WI、T1WI及T2WI-SPAIR、轴位T1WI及T2WI-SPAIR。病程4天至3年。结果18例患者均有髋部疼痛,2例有跛行。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2例,晚期16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MRI主要表现为条带状T1WI及T2WI低信号或内高外低两条并行信号带,即“双线征”。结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MRI上具有特征性的信号改变,特别是“双线征”,可对本病早期诊断。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更有效的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方法。方法采用自制偏心钻对股骨头坏死区死骨扩大清除,松质骨加压植骨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62例95髋。结果经过12~80个月的随访,0期27髋中,治愈15髋,7髋进展为Ⅱ期,5髋进展为Ⅲ~Ⅳ期,从症状出现至股骨头坏死塌陷时间平均71个月;I期45髋,治愈21髋,进展为Ⅱ期16髋,转为Ⅲ~Ⅳ期8髋,平均塌陷时间56个月;Ⅱ期23髋,治愈8髋,转为Ⅲ~Ⅳ期15髋,平均塌陷时间42个月。结论扩大减压,坏死骨清除,加压植骨可以有效缓解疼痛症状,加快植骨愈合过程,有效预防股骨头塌陷坏死,治疗效果明显优于保守非侵袭性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核磁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疾病中的诊断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82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其分别进行核磁检查与X线片检查,核磁检查结果作为核磁组,X线片检查结果作为X线组,并与患者的诊断结果进行对比,比较两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阳性检出率和积液检出率。结果核磁组检查阳性/确诊率100%,X线组检查阳性/确诊率82.92%,核磁组关节积液检出率70.73%,X线组关节积液检出率36.58%,上述指标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核磁诊断方法进行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检查与诊断,其诊断准确率更高,能够更加直观的观察到患者的股骨头情况,具有非常高的临床诊断借鉴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疗效和患者选择。方法对68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采用se1dinger技术经股动脉穿刺,将导管超选选入股内、外动脉和闭孔动脉内灌注5~6种扩张血管、溶栓药物,利用X线、CT、MRI和血管造影对比剂治疗前后变化和临床症状的改变。结果本组68例患者临床症状明显好转,X线和CT显示部分病例有新骨形成,56例患者血管造影显示股骨头区血管增多、增粗,血管网增密。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是种创伤小、疗效高见效快的新技术。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报道改良型股骨头钻孔植骨术在治疗青壮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应用。方法选取2002年4月—2010年12月在我院实行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改型良股骨头钻孔植骨术治疗42例患者。统计其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1,延缓置换髋关节时间,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结果本组患者术中平均失血量小于200ml,平均手术时间1.5h。术后随访1—9年。根据主诉髋关节功能及X线征分析临床疗优30例,良好8例,满意2例,较差2例(1例于术后1年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另1例于术后3年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优良率90.5%。结论改良型股骨头钻孔植骨术在治疗青壮年股骨头缺血性中早期有较好的疗效,具有手术简单,微创小,有效延缓人工髋关节置换时间,减轻患者疼痛,明显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等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