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对现阶段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患者进行DSA诊断和PTAS介入治疗,总结临床经验。方法本次研究选取了2014年1月到2014年12月我院患有缺血性脑血管病的110例患者,对其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DSA),对符合介入治疗的92例患者采用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PTAS)的治疗。结果在110例患者中出现了126支病变血管,具体为大脑中动脉14支,颈总动脉60支,锁骨下动脉16支,椎基底动脉19支,血管闭塞13支。符合介入治疗的92例患者在成功置入支架后,进行了造影监测,且血管狭窄度有了明显的好转,术后的不良反应较少。结论在DSA的监测下,能够对缺血性脑血管病进行诊断治疗,在符合介入治疗的前提下,能够改善血管狭窄的症状,可以在临床治疗中进行推广。
简介:摘要缺血性脑血管病脑损害的程度主要取决于脑缺血的程度和持续时间。脑缺血发生的病理基础与大脑血流量降低有关,正常状态下,脑重量占体重的2-3%,但血流量却可占全身循环血量20%,平均每百克脑每分钟的血流量为50-60ml,研究表明,当血流量降至30ml以下便可出现暂时性缺血发作,降至20ml以内脑细胞的电活动明显减弱,而降至5ml以下则脑细胞便发生死亡。目前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现代病理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局灶性脑缺血和缺血后继发脑损害等方面。普遍认为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与兴奋型氨基酸、钙超载、内皮素等因素有关。笔者查阅大量文献,归纳分析,系统解释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现代病理学变化。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临床常用药物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效果。方法搜集我院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例为研究对象,根据用药的不同分为肝素组、尿激酶组、右旋糖酐组和抗血小板组,并通过NESSS评分比较不同用药组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效果。结果治疗后肝素组、尿激酶组、右旋糖酐组、抗血小板组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4.1%%、93.0%、92.3%、80.7%,与抗血小板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各组治疗后神经功能均有较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或极显著差异(P<0.01);组间比较,肝素组和尿激酶组效果更优,与右旋糖糖酐组和抗血小板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肝素、尿激酶药物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效果有一定优势,在临床应用中可作为首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