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最早的中国绘画是不是就提出了不取形似?我想在千余年的中国画的进展和流变中,我们的古代先辈最早一定还是把形放在一个比较重要的地位的,不取形似应该是后来人提出的。我想一开始他们还是会相当重视形的描写,只不过这个"形"和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形"是有差别的。中国古代绘画,和西方绘画的展开从一开始就是分歧的,中国的绘画方式最早就是以线条来描写事物,以线状物。比如说它勾勒肖像,例如阎立本
简介:从本期始,推出规范字教学栏目,着重于如何写好规范字,以方便学生学习和教师的教学。
简介:
简介:植物需要细心的呵护。如果他们要生存,就需要光、养料和适当的温柔关怀。就像它的名字一样。植物区系*(plantage*)将以最好的园艺传统来照料它的每一客户。
简介:想要了解中国艺术家谭平的作品,可以从一幅他在1987年创作的、名为《抽象》的小尺寸铜版画开始。20世纪80年代未的中国,艺术家徐冰日复一日地雕刻“天书”造汉字;而吕胜中,正谨慎地走向对中国传统剪纸的颠覆。彼时刚27岁的谭平,却创作出一件完全脱离中国艺术传统元素的、“纯粹”的作品,这种“彻底”的创造在今天看来意味着艺术家内心强大的自由精神。
简介:12月,由《中国画画刊》编辑部策划、组织和编辑的《两面三刀——当下中国美术现象的多面剖析》一书在浙江省文学艺术联合会和浙江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办的"首届浙江文艺评论奖"中被授予"组织工作奖"。《两面三刀——当下中国美术现象的多面剖析》一书在2011—2013年度中国美术的当代问题与热门话题中选取了17个具有代表性的现象,约请中国美术文化前沿的11位学者从文化学、哲学、社会学、美术学、传播学、经济学……等各个角度与视野进行多面的深层剖析。
简介:太伟大的变动,我们会无力表现的,不过这也无须悲观,我们即使不能表现它的全盘,我们可以表现它的一角,巨大的建筑,总是一木一石叠起来的,我们何妨做做这一木一石呢?(鲁迅致赖少其信,一九三五年六月二十九日)去年(一九八一)在安徽出版的《画刊》上,
简介:几乎所有在这里讨论的艺术家均否定作品的意义是艺术家自己赋予的。相反,认作品之后就与他们无关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吴山专曾尖锐地指出了这一点。他举了个例子,艺术作品好比植物,而艺术家则是土壤,植物的本质属性不因土壤肥沃与否而改变。所以,艺术家也无权和不能去确定作品的本质和意义。顾德新也坚持这一观点,所以他从不解释作品的意义。中国艺术家很少受到后结构主义的影响,罗兰·巴物“作者的死亡”的文章也鲜为人知。但吴
简介:十几年前,就陆陆续续在一些书法刊物上看到署名石天、古码山人的青年书家陈濂波的书法和篆刻作品,然而真正对他留下印象的是“’94国际书法大展”录古诗三首的章草四尺中堂,因我也是入选作者之一,加之那时中国书协主办的展事比较少,世面上流行集子也少,故凡新书集我几乎都认真真地翻阅数遍,看作品、看尺寸、看姓名、看省份、看创作内容、看创作形式,脑袋瓜里真正印上了陈濂波这三个字,而后在“一届全国正书展”
简介:关于绘画的兴奋视觉对画面的最初兴奋是来源于色彩,我们通过第一感觉直达色彩时,它的价值是永恒的,这是一幅画始终该保持的元素。色彩的兴奋如果要落实到画面上时,我们就要把各个元素清晰化:诸如色域、素描构成、虚实、碎与片、颗粒与含糊、有力与柔软等等诸多因素的安排。往大处说创作的冲动是来自文化冲动,所谓"时代的呼唤",在结构主义里是"所指",这是艺术的起点,也该是艺术的终点吧?!
简介:任何艺术都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每一位篆刻家,都是熟读历史,并对每个时代印章的特点详细掌握后,从中获取营养为己所用,才获得成功的。因此,对印章的起源、沿革,及各个时代印章的特点作些简略地了解,是初学者的必修课程。随着对这门功课学习的逐步深入,还必须作更详尽的了解和学习
简介:住我的经历中,有几件始终不能忘却的事第一件是我十九岁的时候,参加绵阳地区的创作班.那一年文化馆馆长侯老师看了我的两张画稿,笑眯眯地称赞说“事得不错”。
形一神
古诗教学(一)
行书初阶(一)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一线即一线即一线——游戏于越界与无穷间
浙江·杭州 《两面三刀——当下中国美术现象的多面剖析》获“首届浙江文艺评论奖·组织工作奖”
赖少其:从“一木一石”精神做起
中国“极多主义”——一种另类“形而上”艺术(续一)
轮回之一(油画)
唐方一作品
一条火龙
一些闲话
一些想法
章草技法讲座(一)
裂痕之一(油画)
印章的起源(一)
一路走来
一场雪
刘一原 作品
头像系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