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3 个结果
  • 简介:在贝克特的小说《洛伊》中,由于父亲的缺场或无能,洛伊在寻母旅程中一路玩弄恋母游戏,表现出许多跟母亲有关的恋物癖症状;但鉴于母亲的堕落和乱伦的危害,他又借污秽学对母亲大肆谩骂,表现出典型的厌女症状和对父亲法则的最终服从。在笔者看来,洛伊是一个从“象征界”向“想象界”退化的“问题主体”,其叙事中的种种谜团和杂耍似的游戏都是其恋母困境外化而成的“梦意象”,和作者“身处子宫的记忆”密切相关。

  • 标签: 《莫洛伊》 精神分析学 恋母情结 困境 游戏
  • 简介:我国古代小说,包括文言小说、白话短篇小说和中长篇章回小说,其中白话短篇小说作品数量最少,发展演进的线索也较为简单明晰。它只有两种类型:宋元话本和明清拟话本。宋元话本是明人在宋元说话艺人所说的“话”即故事的基础上整理、刊印出来的白话短篇小说作品,据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它们流传到今天的共56种,分别保存在明代嘉靖年间洪楩刊印的《六十家小说》(今存27篇,改书名为《清平山堂话本》)、万历年间《熊龙峰刊小说四种》、明末泰昌至天启年间冯梦龙编订的《喻世明言》(初名《古今小说》)、《警世通》、《醒世恒言》即“三”中。

  • 标签: 宋元话本 白话短篇小说 拟话本 “三言” 长篇章回小说 《喻世明言》
  • 简介:挚虞的《文章流别论》是研究中古文学与文论的重要文献,可惜原书散佚,只能通过后人的辑补,略窥其貌。其中有一段辨析五、七诗体的,很具有理论价值,今人频频引述,作为立论的依据。然而今人引述的这段文字是有讹误的。以讹传讹,得出了似是而非的结论,需要重新给予校核。

  • 标签: 《文章流别论》 俳谐 五言 中古文学 似是而非 引述
  • 简介:《诗志辨》是朱自清先生的一部文学批评论文集。共收《诗志》、《比兴》、《诗教》、《正变》四篇论文,研究了“诗志”“比兴”“诗教”“正变”四条诗论两千多年的发展历程。此书是朱先生学术生涯中影响很大也非常重要的一部著作。吴周文在《朱自清论》一文中评价说:“《诗志辨》是他功力最深的著作,对‘诗志“比兴“诗教“正变’四方面的诗论,纵向作了精微的考察,理清了它们的来龙去脉和衍变史迹,从而纠正了谬说。”

  • 标签: “诗言志” 朱自清 治学 “诗教” “比兴” 文学批评
  • 简介:《型世》,全称《峥霄馆评定通俗演义型世》,现存十一卷四十回,每回演一故事,是一部与“三二拍”同时代的短篇小说集。此书作者陆人龙,字君翼,浙江钱塘人,曾撰写有关明末辽东战事的小说《辽海丹忠录》,并曾协助其兄陆云龙选评、出版多种书籍。

  • 标签: 短篇小说集 《型世言》 陆人龙 三言二拍 故事 成书年代
  • 简介:排律在整个唐代都很少见,故清人王尧衢云:'七排律,作者罕传。'(《古唐诗合解》卷十二)李重华则云:'七排律,唐人断不多作,杜集止三四首。'(《贞一斋诗说》)论者多归因于此体难工,如明人王世贞云:'七排律创自老杜,然亦不得佳。盖七字为句,束以声偶,气力已尽矣,又欲衍之使长,调高则难续而伤篇,调卑则易冗而伤句,合璧犹可,贯珠益艰。'(《艺苑卮》卷四)清人钱良择则曰:'七长律诗,唐人作者不多。

  • 标签: 七言排律 吉光片羽
  • 简介:我在少年时代就爱好文学。小学五六年级时,我喜欢阅读中国古代章回小说,如《水浒传》、《三国演义》、《七侠五义》、《粉妆楼》、《包公案》等。虽然囫囵吞枣,一知半解,但是小说情节动人,亦感到浓厚的兴趣。初中时,爱好中国现代文学,迷恋五四和三十年代的文学作品,喜欢读巴金、曹禺、郁达夫等人的书。

  • 标签: 文学研究 治学 六朝 《三国演义》 中国现代文学 《水浒传》
  • 简介:托尼·里森于20世纪80年代被译介到中国,从此这位非裔美国作家开始了在中国的"旅行",并逐步成为中国学界研究的"宠儿",有关她的评论和著述无论在数量还是在质量上都一直呈上升趋势。本文拟全面梳理30多年来中国的里森研究,通过追踪横向、纵向的发展脉络,从译介出版、主题手法研究、理论探析和综述研究等方面梳理和分析中国学者对里森的批评与接受,认为中国里森研究既追随欧美研究步伐,也具有自己的特色,是与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语境密切相关的。

  • 标签: 托尼·莫里森 中国视角 批评接受
  • 简介:促柱繁弦非《子夜》,歌声舞态异《前溪》。御史府中何处宿?洛阳城头那得栖!弹琴蜀郡卓家女,织锦秦川窦氏妻。拒不自惊长泪落,到头啼鸟恒夜啼。《乌夜啼》是乐府旧题,属清商曲辞。《乌夜啼》是乐府旧题,属清商曲辞。《旧唐书·乐志二》曰:'《乌夜啼》者,宋临川王义庆所作也。元嘉十七年,徙彭城王义康于豫章。义庆时为江州,至镇,相见而哭。为帝所怪,征还,宅(当作

  • 标签: 夜啼 七言诗 清商曲 十七年 旧唐书 乐志
  • 简介:本文运用女权地理学的研究成果来解读当代黑人女诗人格温德琳·布鲁克斯的自传体小说《德·玛莎》,重点分析女主人公的内在空间拓展策略。女主人公德·玛莎的身份和地位不但限定了她的活动空间,而且还不断地被她狭小的家这一“代表性空间”再生产。所幸的是,她还是设法创造了像蒲公英一样可扩散、可拓展的内在空间,从而在象征意义上得以抗衡她所遭受的种族、性别歧视以及阶级压迫。

  • 标签: 性别 种族 阶级 身份 代表性空间 内在空间
  • 简介:爵士乐不仅成为托尼·里森小说《爵士乐》的一种叙述策略,还构成她独具匠心的行文风格,成为她笔下非裔美国黑人生存境遇的一种隐喻。小说自始至终都回荡着爵士乐的旋律和声音,引导和召唤着读者去重组故事情节,阐释和解读美国非裔黑人百年的历史画卷。本文从文本的音乐性展开,追寻爵士乐的叙述策略,剖析重复、即兴创作、和声和对位技巧等爵士乐音乐元素在小说《爵士乐》的结构、人物、叙述内容和叙述主体等四个方面的有机结合,展现一个摆脱了历史重负、富于爵士乐精神的黑人文化新视野。

  • 标签: 《爵士乐》 音乐性 行文风格 生存隐喻
  • 简介:里森新作《慈悲》描写了北美殖民地初期蓄奴制对黑人、印地安土著和白人契约劳工等各类奴隶的伤害,以及白人自由人如何为心灵或历史枷锁所累的情况。本文通过对小说主要人物进行分析,深入探讨"奴役"的本质,认为里森"超越种族"的视角彰显了她对历史、社会和人心的深刻洞察。

  • 标签: 托妮·莫里森 种族 蓄奴制 奴役 美国黑人文学
  • 简介:<正>起义者(纪念瓦列瓦的公爵们)对于我们来说自由是用健康、生命和世上的一切筑成的铁柱钢梁,我们不怕大刀和杀头,也不怕额上流血负伤,古罗马之水孕育了我们祖先的头颅,

  • 标签: 祖先 诗歌作品 抒情诗 语言 祖国 散文
  • 简介:本文从瑞斯与他的两个情人的同性恋关系入手,从性别身份的角度,探讨作品蕴藏的同性恋文化的意义以及作者对此的思想观念.作者在小说中试图摒弃以克莱夫为代表的上层阶级知识分子的阴柔成分,推崇以瑞斯为代表的同性恋者所具有的男性气概,主张建立一种自由的超越阶级的、性爱合一的理想的同性之爱.

  • 标签: 福斯特 男性气质 同性恋 性别身份
  • 简介:叶兆长篇力作《后羿》凭借出色的想象力和卓越的文学功底,用后现代视角把“后羿射日”和“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演绎成了一个既浪漫又伤感的“神话中的现实故事”。小说借鉴吸纳了西方后现代主义的表现手法,使“神话”和“戏仿”杂糅、“创新性”与“初始化”兼容,在充满解构与建构的矛盾中展现了“神性的缺席”和“人性的再现”。文本通过“独裁者爱清”的描述给人类最初的“精神荒原”以情理兼容的深度阐释,在对世俗人生命运和现实生活的观照中蕴涵着失落与构筑的双重价值取向。作为一部既富有先锋性、探索性,又具有世界性、代表性的“重述神话”作品,《后羿》可以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式的尝试。

  • 标签: “人性的在场” “神性的缺失” 重述神话
  • 简介:棠、袁克文跋元建阳本《极玄集》,前有元至元五年建阳蒋易题记(简称建阳本),上、下两卷,现藏于国家图书馆。自明末至近现代,此本或题跋或钤印,递藏于多位藏书家之手。《极玄集》最早之版本为宋刊本,后出现元建阳蒋易刊本,以及包括明汲古阁本、秦酉严钞本等多种明刊本。宋代原刻本今已不见,仅有汲古阁影宋刊本和述古堂影宋钞本。此建阳本历来被当作元本,但以《唐人选唐诗新编》为代表,多将其视为明代重刻本。这一结论能否确立,尚需进一步探讨。

  • 标签: 《极玄集》 袁克文 姜白石
  • 简介:本文从《箴言诗》里关于请坐礼仪的小故事人手,观察其中的文化交往形态,继而分析男主人公对非洲女奴的启蒙过程,揭示其中所蕴含的殖民者男性霸权话语。文章第二部分纵览这部中篇小说集的叙事结构,剖析以两性差异为支架的多重两极对照模式。文章第三部分以小说的开始及其虚构性为着眼点,分析小说中自然科学与文学这双重话语既交织又对抗的张力关系,阐明作品在凯勒晚期创作中的实验性质。

  • 标签: 戈特弗里德·凯勒 礼仪 箴言 婚姻
  • 简介:当代美国杰出的印第安诗人曼德并不只限于控诉白人殖民者的暴虐和揭露美国社会中存在的种族歧视,而是更强调各民族之间的和谐共处和多元文化的融合.他在诗歌创作中善于汲取英美白人诗歌中的精华,体现后象征主义诗歌含蓄、凝练和富于暗示性的特点.无论就诗体还是就题材而言,他的诗歌都隐含了一种超越种族界限和追求多元文化并存的精神.

  • 标签: 莫曼德 诗歌艺术 美国 印第安人 《角形雁阵及其他》 《葫芦舞者》
  • 简介:多元文化时代使边缘文化领域对身份的敏感性合法化。本论文研究当代非裔美国作家里森小说中身份意识与人物和地名的命名方式的关系,指出用典、反讽和启示等里森用以命名的重要手段显示了强烈的非裔美国文化政治诉求,表现了非裔美国人对身份的渴望与对种族歧视的抗争。

  • 标签: 托妮·莫里森 命名 非裔美国文学 修辞 小说
  • 简介:在西方现代派文学巨擘之一奥地利诗人莱内·马利亚·里尔克(RainerMariaRilke,1875—1926)离世后的近90年中,国内外学界对诗人的研究重点仍是解读其中晚期作品,而漏掉了对其早期杰作的阐释,没有形成观照里尔克诗学的整体观。本文将通过解读里尔克早期代表诗集《时辰书》与《图像书》,以说明诗人究竟如何以其独异的诗性语言,来呈现现代派文学核心的主题——申述与索问存在的焦虑经验及其意义。

  • 标签: 存在的焦虑 我言 图像 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