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6 个结果
  • 简介:文学的地域性由创作活动中的地域文化因素所决定,然而,地域文学并不必然与地域文化全然对应,更不会是特定地理文学资源的同质性转换。地域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地域文化本身具有历史生成性和复杂性,它是人与环境互动的结果。本文从海南不同作家群体的创作及文体方面对海南文学做了宏观梳理,以此可看出在海南特定地理、人文环境决定下的文学创作,以及作品中所反映的海南文化景观。

  • 标签: 海南文学 地域性 本土 移民
  • 简介:苏轼过海后,指的是他被贬官海南之后的一段生活历程。将他在这段历程的诗歌创作,和杜甫出峡时的诗歌创作相提并论,是由韩驹开始的。韩驹说:

  • 标签: 诗歌创作 人文思考 海南 苏轼 生活历程 韩驹
  • 简介:宋理宗嘉熙二年(1238),52岁的刘克庄正在老家福建莆田赋闲,有足够多时间关注时局,回首往昔。十二年前,正在建阳县令任上的刘克庄因为一组《梅花诗》,卷入了震惊一时的江湖诗案,从此闲废多年。

  • 标签: 刘克庄 宋理宗 时局 庄因 震惊
  • 简介:中与陈与义,都是江西诗派的重要诗人,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们的词数量不多而质量颇高,其绝大部分词作,都是宋词中的精华。还有一些所谓“精绝”之作,至今广为传诵。对于并世同一流派诗人的词,做个比较研究,彰显其艺术个性,或能较准确地评定他们在词史上的地位。

  • 标签: 吕本中 陈与义 江西诗派 中国诗史 艺术个性 诗人
  • 简介:企业文化是百年基业的软基因,大凡世界上成功企业,都有优秀的企业文化。中国企业的企业文化打造,是在日本、欧美等国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的舶来品,如何将引进的先进管理模式与本土化特色融合,中国企业如何创建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正是中国现有企业面临的共同命题。

  • 标签: 企业文化 以人为本 中国 实证研究 管理模式 本土化
  • 简介:在当代日本文坛,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刮起了雨股强劲的旋风,以其忧伤的、优美的、文采斐然的一系列作品,席卷了日渐枯寂的日本文坛,把日本的纯文学由萧条的低谷推上一座惊人的顶峰,引得无数青年男女如痴如醉。这两位作者,一位是1949年出生的村上春树,他的《挪威的森林》、《跳!跳!跳!》(又译《青春的舞步》)、《听风之歌》在译介到我国之后,亦引发了不少的宏论和惊叹。另一位女性,就是1969年出生的吉芭娜娜(一译吉香蕉)。从1987年至今,吉芭娜娜共推出《厨房浪漫》、《月满中天》,《月梦花影》、《情海泡沫》、《心间圣所》、《小城别恋》、《预感凄凄》等一系列精致工巧的小说,一跃而为文坛上的灿烂夺目的明星。既引起了世人瞩目,数百万日本青年对她的小说欲罢不能,爱不

  • 标签: 一个女人 文采斐然 青年男女 挪威的森林 村上春树 月满
  • 简介:以史与论结合并切实适应本国广大读者和学界需要为特色的《法国文学史》(三卷)修订,2007年4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这部堪称优秀的多卷本文学史专著汇集了国内法国文学研究领域一代精英(多人执笔)的劳绩,主编是我国著名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终身荣誉学部委员、

  • 标签: 法国文学研究 出版发行 文学史 修订本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院
  • 简介:本文主要研究的是汉语中人称主语句的英译。通过对汉语重人称,英语重物称者两种语言现象的对比来指导汉译英的翻译实践。最后得出人称主语句向非人称主语句的转变是"得意忘形"的转变。

  • 标签: 人称主语句 非人称主语句 汉译英 得意忘形
  • 简介:莫棠、袁克文跋元建阳《极玄集》,前有元至元五年建阳蒋易题记(简称建阳),上、下两卷,现藏于国家图书馆。自明末至近现代,此或题跋或钤印,递藏于多位藏书家之手。《极玄集》最早之版本为宋刊本,后出现元建阳蒋易刊本,以及包括明汲古阁本、秦酉严钞本等多种明刊本。宋代原刻本今已不见,仅有汲古阁影宋刊本和述古堂影宋钞本。此建阳历来被当作元本,但以《唐人选唐诗新编》为代表,多将其视为明代重刻本。这一结论能否确立,尚需进一步探讨。

  • 标签: 《极玄集》 袁克文 姜白石
  • 简介:<正>河北教育出版社近日首次推出了《巴赫金全集》中译六卷(主编钱中文,副主编白春仁,晓河),约250万字。1996年,我国学者经过与巴赫金文化遗产正式继承人商谈,获得了在中国出版中译《巴赫金全集》的版权,并很快组织翻译,用了两年时间完成了这一工作。全集包括巴赫金的美学、语言哲学、小说理论、人文科学方法论、诗学与访谈录、拉伯雷研究等方面的内容。

  • 标签: 巴赫金 首发式 人文科学方法论 小说理论 语言哲学 河北教育出版社
  • 简介:高特弗里德·恩是德国现代最重要的诗人,但他的职业却是医生。早在学医期间他就已经解剖了大量尸体,后来的军旅生涯更使他对死亡有了深刻的接触。死亡先是使他感到震惊,继而令他对生命乃至历史的意义产生了怀疑。为了战胜虚无,给自己的生命一个意义,他一度让自己相信连尼采自己都有所保留的一句话:存在和世界只有作为审美现象才是永远合理的,从而一度把艺术和诗歌创作视为战胜虚无主义的唯一可能。但在内心深处他却不得不承认,他并不相信艺术会有这一力量。尽管如此,他最终不仅承认了死亡,而且如愿地在明亮的夏日里死去了,留给我们的不是悲哀,而是一首首令人敬畏、引人深思的诗。

  • 标签: 死亡 虚无
  • 简介:通过阅读阿甘《牲人》对于施米特的主权论述的颇具生产性的发展和再阐释,本文认为阿甘提出了一种主权的拓扑学,并将施米特的主权者的具体性和人格性消解在一种内部与外部的无区分空间中。而这一独特的拓扑学空间的构成,相当程度上取决于阿甘对于类比的修辞性使用。通过重读阿甘阅读的中世纪文学文本《狼人之歌》,本文试图表明,这一文或许显示了对于类比的抵抗,并重新将这一拓扑学空间开放给一种人格性决断。

  • 标签: 阿甘本 《牲人》 《狼人之歌》 主权 类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