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汉斯-乌利希·莱谢尔发表于1998年的自传体小说《失踪者》映射了阿莱达·阿斯曼所指出的德国社会在2000年前后所经历的“记忆的回流”,从一个经历了二战末期逃难的普通家庭的创伤记忆出发,以文学的形式展现了德国人在战后长期被压抑和排挤的受害者记忆。本文将分析《失踪者》中家庭创伤记忆的生成、传播和固化以及叙述者如何通过受害者回忆叙事找寻自我身份认同。

  • 标签: 家庭创伤 身份认同 受害者记忆
  • 简介:本文剖析奥地利现代作家霍夫曼斯塔尔创作于20世纪的两部舞剧,从性别关系、身体与语言作为表达媒介的差异、个人与命运的张力等角度探讨霍氏舞剧创作的特点和要旨,挖掘他借助重塑古希腊神话和传说所因袭固化的女性恒定特征,即好奇心。

  • 标签: 胡戈·冯·霍夫曼斯塔尔 舞蹈 好奇心 暴力 痛苦
  • 简介:对纳粹时期的意识形态及其后果进行反思是1999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君·格拉斯许多叙事作品的主题.本文试图概括性地介绍并评论作家最新中篇小说的主要内容和叙事特点.格拉斯通过描述一个德国中学生开枪打死一个假称犹太人的网友这一事件的前前后后折射出德国当今社会内一个不可忽视的现实问题,即德国人面对耻辱的二战历史采取的冷漠或者狂热态度都是德国新生代中极端右翼分子增加的原因.

  • 标签: 纳粹意识形态 民族主义 排犹思想 种族主义 极端右翼分子
  • 简介:根据沃尔夫冈·伊瑟尔的文学人类学,文学虚构诞生于"虚构的"、"想象的"和"现实的"这三类因素间的互动游戏中。前两类因素并非专属于文学作品,也并非现实的对立面,而是暗示着人渴望不断地将其可塑性付诸具形的特质。历史上多样化的文学虚构作品像镜子一样,能使人理解人何以能超越和重塑历史语境中既存的关于人和世界的图景。在新时期早期的天文学家约翰内斯·开勒的小说《梦月》(1609/1634)中,一贯被视为对立面的现实和虚构既是一个重要主题,同时这两者的对立也遭到了质疑。本论文试图运用伊瑟尔的上述理论来分析这部小说,以考察该文学虚构的具体表现形式,探究该虚构文学作品何以能重塑新时期早期关于人和世界的图景。

  • 标签: 文学人类学 虚构的 想象的 现实的 人和世界的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