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正>中国现代修辞学的发展,由于《修辞学发凡》的影响,自本世纪三十年代以来,一直持续前进。其间,虽有“文革”十年的沉寂停顿,但却孕育了七十年代末以后更大规模的发展,甚至出现了八十年代中期那种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可谓令人鼓舞。然而,无庸讳言,尽管七十年代末以来,特别是八十年代中期以来,中国修辞学的发展在修辞学新体系新理论的建构方面,在辞格研究的深化方面,在词句段落篇章修辞方面,在语体风格研究方面,在修辞学史研究方面,在修辞学新领域的拓殖方面以及作家作品修辞研究、口语修辞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很多方面填补了《修辞学发凡》所未涉的空白,或将《修辞学发凡》所论述的内容进一步深化了,但至今仍未出现一部像《修辞学发凡》那样的里程碑性质的著作。为什么呢?这里就可看出七十年代末以来中国修辞学发展所存在的严重缺陷。通过对七十年代末以来中国修辞学发展的反省与对相邻其他学科发展的经验以及未来世界学术发展的普遍趋势的省
简介:西方符号学与中国古典哲学、诗学文献的联合已非新制,以《老子》文本所建构的人类主体世界为线索,本文讨论《老子》作为符号学前文本的可能性,旨在参与这种中西与古今对话的当下在场。生物符号学和动物符号学将语言排除出其研究范围,但是,语言实则是建构和理解人类物种特异性基础上的主体世界的必然途径。在《老子》,首章提出的"道"与"名"即第一性之阴性法则与第三性之"命名"的合力建构统摄之下,《老子》文本展现了建构与图绘人类主体世界意义的人类物种特异性。老子是一个卓越的符号学家,《老子》也是一个符号学的前文本,回归《老子》等古典文本反而是我们更好地理解今日自我主体性的良策。
简介:作者论作为一种电影理论虽已接近死亡,但其生命力却在近几十年中悄无声息地融入并改变着电影的创作实践,其影响在不同国家地区的电影文化中都有不同的呈现。作者论及其所形成的电影文化在20世纪80年代深刻影响了我国的电影艺术理论与创作。在中国电影人的实践中,在“拟态环境”的喧哗的氛围里,作者论成为一种媒体现象。“作者导演”逐渐演变成为一种象征资本,一种商业策略。作者导演与电影作品之间处于一种符号化连接之中。笔者在符号学视野下,通过一系列分析认为,在商业策略的造神运动背后,畸形地强调导演的作用,树立电影作者标签,并不能改变中国电影工业根基薄弱,电影整体质量低下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