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基于WebofScience科学引文库(SCI)和社会科学引文库(SSCI),对近10年(2005—2014年)屏幕时间与青少年体质健康相关的英文文献进行综述。同时,参考美国儿科学会(AAP)关于青少年体质健康的相关规定及其演变历程,分析国外关于屏幕时间影响青少年体质健康(肥胖、体育活动参与、相关疾病)的研究进展。文献综述发现:屏幕时间与青少年肥胖的关系,已得到国外研究者的广泛重视和多方面的实证研究;国外相关研究多采用实验的定量研究方法,研究设计较严谨科学,特别是多变量的研究设计值得国内研究者借鉴;在扩展屏幕时间概念外延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新媒介传播对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影响成为该领域未来的研究趋势。
简介:闲暇时体力活动对体质健康的益处最多,并且也最有可能被干预,理应成为体力活动促进关注的重点。为此,如何更好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这一宗旨,使更多的人在闲暇时间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让更多的人从中受益,是我们一直以来所关注的。本研究通过2010年全国国民体质监测数据,对其闲暇时体力活动完全静坐”水平的人群特征分析,发现:中国国民闲暇时间体力活动“完全静坐”水平人群具有以下特征:1)社会属性特征,农民人群人数比例较高;女性高于男性;随年龄增长,闲暇时间体力活动“完全静坐”水平人数比例,呈“波峰”状,平台期相对集中在中年人群;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闲暇时间体力活动“完全静坐”水平人数比例,呈单边下降态势;2)行为方式特征:体力活动过多的工作、劳作方式人群闲暇时体力活动“完全静坐”水平人数比例较高;3)其他特征:体育锻炼氛围、相应制度、配套设施较差的“完全静坐”水平人数比例较高;交通方式的积极活动会相应提高闲暇时间体力活动的活跃水平。同时对闲暇时间体力活动“完全静坐”水平人群特征进行了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工作、家务中体力劳动过多的劳作是影响成年人闲暇时间体力活动“完全静坐”水平的一个重要原因;其次是体育锻炼氛围、条件。
简介:目的:观察间歇期不同恢复方式[积极性恢复(AR)vs.消极性恢复(PR)]对青年男子田径运动员不同间歇时间高强度间歇训练(HIT)效果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20名青年男子田径运动员通过递增负荷运动实验测试最大摄氧量(VO2max)和最大有氧功率(MAP)。受试者以120%MAP强度分别进行短间歇HIT(运动15s,间歇15s和30s)和长间歇HIT(运动15s,间歇60s),直至力竭,间歇期分别进行PR(即在功率自行车上休息)和AR(以50%MAP继续蹬车)。测定受试者力竭时间(ET)、摄氧量(VO2)、心率(HR)和能量代谢率(EMR),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NIRS)测定股外侧肌肌氧含量的变化。结果:1)15s短间歇HIT时:ET在PR高于AR(P〈0.05),平均摄氧量(VO2mean)、EMR以及脱氧血红蛋白平均增加速率(△HHbrate)、氧合血红蛋白平均降低速率(△HbO2rate)和组织氧合指数平均降低速率(△TSIrate)在PR低于AR(P〈0.05)。2)30s短间歇HIT时:ET在PR高于AR(P〈0.05),平均心率(HRmean)、EMR以及△HHbrate、△HbO2rate和△TSIrate在PR低于AR(P〈0.05)。3)60s长间歇HIT时:ET、VO2mean、HRmean和EMR在AR高于PR(P〈0.05),△HHbrate、△HbO2rate和△TSIrate在AR低于PR(P〈0.05)。结论:不同恢复手段对HIT训练效果的影响与间歇时间有关。对于短间歇HIT(间歇15-30s),间歇期进行PR的训练效果优于AR,其机制与PR时耗氧量较少、能量消耗较低、Hb脱氧合速率减慢有关;然而,长间歇HIT(间歇时间60s)时,间歇期采用AR的效果更佳,其原因在于AR时有氧功率输出增加以及Hb快速再氧合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