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了解中学生逃避体育锻炼行为现状,构建并检验中学生逃避体育锻炼行为理论模型,以480名中学生为研究对象,对中学生逃避体育行为现状进行分析,通过分层回归、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对自主支持、自主动机、计划行为、自我效能、逃避意图与逃避行为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发现,体育活动等级低于19分的学生占52.10%,逃避体育锻炼行为者中女生占56.40%,高于男生;逃避体育锻炼行为者的自主支持、相对自主动机指数、计划行为变量、自我效能感均低于坚持者,而逃避意图与逃避行为均高于坚持者;上述变量均能显著预测逃避意图与逃避行为,其中主观规范与主观行为控制感2个变量对逃避意图的影响最大;建立的逃避行为路径模型分别能够解释逃避意图的40%(男)和37%(女),能够解释逃避行为的9%(男)和14%(女),多群组分析表明模型不存在性别差异。结果说明:中学生群体存在较为严重的逃避体育锻炼行为,逃避群体中女性比例高于男性,建立的模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中学生逃避体育锻炼行为的成因。
简介:从行为科学的角度,将个体心理与社会环境结合起来,分析影响居民健身行为的人-工具-环境系统.在此基础上,依据锻炼行为阶段理论,探讨锻炼行为的无意向到有意向、意向到行为、行为的稳固依次转化过程.对处于不同锻炼阶段的群体,结合外部环境的影响机制提出相应的促进策略.对尚未意识到体育活动价值和健康重要性的前意向阶层群体,应加强主体-心理的引导,强化健身认知、情感体验、意动水平,并建立相应引导机制;对意向阶层群体,应建立激励机制,丰富健身的手段-通道要素,改善约束主体行为的客观条件来促进个体行为;对行为阶层群体,应建立约束机制,充分发挥客体-情境要素,主动协调主客体关系,使锻炼行为由受动型向自主型转变.
简介:“二孩政策”的提出和实施对我国体育事业存在一定的影响。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分析在“二孩政策”下青少年家庭体育行为的转变,以及对青少年家庭体育行为的推动。“二孩政策”的实施使得青少年家庭体育行为更加的丰富化,具体体现在:方式的多样化、对象的同龄化、时间的即时化、环境的轻松化,增加了青少年家庭体育行为,同时也对青少年自身的提升和发展带来了积极的作用和影响,青少年自身的体质健康得以增强,意志品质得以培养,性格气质得以打造,社交能力得以提升,更重要的是养成了青少年体育运动的习惯。在丰富多彩的家庭体育行为过程中,青少年获得更大的欢乐和成长,家庭也营造出更加良好的体育氛围。
简介:经常关注新闻的人可能注意到,'异烟肼'这一冷僻词最近成为了网络热点。它的火爆,源于一篇名为《遛狗要拴绳,异烟肼倒逼中国养狗文明进步》的文章被大量转发,由此,也折射出养宠物人士和不养宠物人士两个群体间的矛盾——在本刊与问卷星展开的联合调查中显示,48.78%的网友对小区养宠物最不满的一点是'主人不喜欢拴绳,担心宠物会随意伤人。'
简介:旨在剖析青少年足球比赛过程中,运动员间歇性行为特征和反复高强度活动特征;运用MT-sports足球助教足球比赛监控系统对参加2016年中体协在武汉主办的全国中学生足球锦标赛的比赛运动员进行监控;根据监控结果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1)运动员在比赛中走动、慢跑和低速跑这三种间歇活动的频率分别排在前三位;(2)边前卫运动员在冲刺跑动次数和冲刺跑动时间上为最高,和前锋队员存在显著的差异;(3)由于体能因素的影响,不同位置运动员在上半场0~10min和下半场30~40min这两个时间段内的活动特征有所差异;(4)在反复高强活动回合中,运动员主要通过低强度活动形式进行恢复;(5)在比赛中反复高强度活动回合次数最少的为前锋队员,边前卫队员的恢复时间最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