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新闻媒体作为政府与民众沟通的主要媒介形式,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本质上而言,新闻媒体可以通过新闻报道、信息传递、舆论反映、舆论引导等等表现形式促进公共危机管理的良好发展。本文从全媒体背景出发,阐述新闻媒体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作用,旨在促进我国公共危机管理更好地发展。
简介:在新闻采写中,有一些被称为老生常谈的主题即老主题,如经常性的工作报道、成就报道、厂矿企业的生产情况报道、农牧业生产的“四季歌”,关于老典型的报道,以及大量涉及民生的衣、食、住、行方面的报道。认真写好这些报道,对人们的工作、生活无疑是具有指导性和服务性的。如果将这些老主题的新闻写成老面孔,“似曾相识”或“早已相识”,便会失去新鲜感,就不会受读者欢迎。
简介:上海是近代中国最早用电影来纪录自己形象的城市之一,其拍摄者是美国人.在1898-1949年即我们称之为老上海的半个多世纪里,美国纪录电影为上海这座城市留下了许多历史记忆的亮点.但奇怪的是,几乎翻遍所有相关的报刊书籍,我们却从未见过一篇文章来专门讨论美国人所拍的老上海纪录电影(简称美国老上海电影).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强烈的反差?本文试图从它的内容特点与研究状况来对此作一初步探讨.
简介:基于2012年至2015年在甘肃十多个村庄的田野调查数据,分析以国家为主导的农村信息化项目在乡村的落地表现.研究指出,数字鸿沟不仅是指城市和农村之间,或广义层面上的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匮者之间,还应该注意同一地区,如农村内部、农民之间的数字鸿沟.农民对信息传播技术使用的不平衡导致了他们在经济上和观念上的巨大差异,这些差异更加剧了农村内部的等级分化和不平等.而且让少数人率先成为信息富有者并没有填补农村内部的数字鸿沟,反而使得信息和数字鸿沟进一步扩大,数字化信息和信息贫匮者之间的“最后一公里”成为中国农村信息化工程的一个瓶颈.
简介:中国共产党人自从事新闻事业的那一天起,就有意识地利用这个武器批判黑暗政治、宣传马列主义、追求科学真理、弘扬社会风气。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中国共产党人在不乏刀光剑影的新闻史上.汲汲以求.献身正义,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烈士。
简介: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的传播格局发生了巨大改变,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这其中报纸所受到的冲击最大。报刊虽还未出现大规模的倒闭风潮,但也明显感受到了逼人的寒意,报纸必须转型已是行业共识。在新媒体的冲击面前,县级报刊一方面有着散、弱、小等劣势,一方面又有着贴近本土、利润率高等优势。本文以《今日武义》为研究对象,探索在新媒体迅速发展的环境下,县级报纸该如何发挥优势、克服劣势,扬长避短以便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简介:在理论的阳光下思考第五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部分观点述评□本刊特约评论员潇湘1997年4月22日,来自大陆、香港、台湾三地的60余名传播学界的专家学者荟萃杭州大学,以“传播与经济发展”为主题,进行了为期两天的演讲与讨论。讨论中,研究者通过应用与基础研究的...
简介:记者编辑互动出好策划,前方后方合作出好作品。参加这次“新春走军营”采编任务的军事部编辑徐双喜、柳刚、林飞、蔡鹏程和我,都对此感触尤深。在此,他们委托我将编辑与记者的交流和体会以对话体形式辑录成章,以飨读者。
简介:高扬主旋律齐唱正气歌──采写《军魂血写彝筠路》一文的体会筠连县委报道组杨怀昆前年8月1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54782部队62分队中士班长徐洪刚在探家归队途中,为了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不畏强暴,勇斗歹徒,身负重伤,用青春热血谱写了一曲正气之歌。徐洪...
简介:万万没想到,打败我们的不是广袤的宇宙银河,而是看起来那么不起眼的0和1。
简介:<正>出镜记者在英文中称"On-cameracorrespondentandreporter",直译过来即"上镜的通讯员和现场记者"。《出镜记者现场报道指南》一书是这样定义出镜记者的:"出镜记者是指在新闻现场,在镜头中从事信息传达、人物采访、事件评论的电视记者和新闻节目主持人(新闻主播)的总称。"1出镜记者在现场出镜播报,可以增强报道的现场感、真实感和贴近性,以满足电视受众更高层次的信息需求。"马航客机失联"事件发生后,国内多家媒体都在第一时间派出记者到新闻现场采访报道。笔者对中央电视台、
简介:《左传》里有句名言:'言之无文,行之不远。'这话的意思是讲:说话和写文章,如果没有文采,是不可能流传广泛的。《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在'情采'篇里一开头就说:圣人贤者的著作,都叫做'文章',这不是由于它们都具有文采吗?俗话说:'人靠衣裳马靠鞍。'大量的新闻实践表明,要将人物通讯写深写活,
简介:只有一个国家能够拥有那些寻求真理的人,能够独立思考的人,能够记录真实的人,能够不计利害为这些片土地付出的人,能够捍卫自己宪法权利的人,能够知道世界并不完美,但仍然不言放弃的人。我们才能说我们为祖国骄傲,我们才能说,我们有信心让明天更好。——柴静
简介:《中国丛报》创办之初,就推出系列中国现场报道——《郭实立中国沿海日志》,该报道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具有开创性,为以后西方在华媒体提供了示范。然而,《中国丛报》报道的中国毕竟是一面"西洋镜",其背后对应着西方的现实需要,隐藏着对中国的欲望与期待。本文从报道视点与文本建构、报道姿态与传播策略、报道动机与立场等层面,对这组中国现场系列报道进行考察分析。
简介:现场报道是一种鲜活、明快、喜闻乐见的报道形式,在目前电视节目中的运用越来越多,正成为电视的主流报道形式。出镜记者是观众在现场的一只眼,可以把观众带进画面,带进现场,一起看,一起听,才能给观众身临其境的感受,刺激他们的神经。记者一旦出镜,就意味着自身成为报道的一部分,出境部分的专业表现直接影响到报道的效果。好的出镜为报道填色不少,而大失水准的出镜反而影响报道真实的感染力。
简介:电视新闻记者出镜能起到增强新闻的真实性,增强新闻现场感,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报道内容的作用,它是我国电视新闻事业发展的产物。但什么情况下出镜,怎么出镜,大有学问。
简介:传统媒体作为党和政府的重要宣传阵地,多年来一直承担着'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重任。但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网络媒体的快速成长,传统媒体面临着空前的挑战。传统媒体只有顺应新的发展趋势,权衡利弊,更新观念、思维和方法,进行转型发展、融合发展,才能实现突围。
简介:本文上部分介绍了“倒宝塔”式、“宝塔”式、“编年体”式三种新闻结构。下面接着再谈谈其他几种新闻结构。“葡萄串”式所谓“葡萄串”式新闻结构,就象一串葡萄那样安排组织材料。用这种结构写新闻,是用一个观点或主题把若干典型事实串起来,使观点或报道思想寓于一串巧妙排列的事实之中。被评为1982年全国好新闻的《胡耀邦会见法国记者》一则消息,是用这种结构写出的一篇成功的
简介:一个好的记者,首先是个“观”者。这里的“观”,是指“观察”。新华社原社长穆青针对一些记者在采访中“不带眼睛”,或带了眼睛没有好好观察的现象,要求记者要“学会写视觉新闻”。有不少同行认为上述主要是对报刊和广播记者而言,电视记者由于必须现场拍到图像,因而肯定是观察了的,用不着“学”。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我们先来温习一下新闻学中“观察”的概念:观察是指记者对客观事物进行由表及里的察看与思考,借以了解客观世界,搜集和印证新闻写作的一种
简介:今年,楚天都市报共有三件作品获得中国新闻奖。这里,我以获奖作品《告别车窗抛物》系列报道为例,介绍楚天都市报在抓新闻产品生产方面的一些作法。《告别车窗抛物》是楚天都市报2012年10月至12月重点推出的系列报道,它从对向车外随手丢垃圾这一陋习提出批评人手,推动城市管理
全媒体背景下媒体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作用
老主题是怎样写成新闻精品的?——兼评“中国新闻奖”部分作品
历史记忆的亮点 文献研究的盲点——美国纪录电影“老上海部分”的内容特点与研究现状
中国农村信息化的发展及落地表现:对甘肃部分农村的田野调查分析
血铸的丰碑——新闻史上壮烈牺牲的著名中国共产党人
浅析媒介融合背景下新媒体在县级报刊中的应用
在理论的阳光下思考──第五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部分观点述评
迈向采编互动新境界——与解放军报社部分记者对话录
高扬主旋律齐唱正气歌──采写《军魂血写彝筠路》一文的体会
告别肉身:《黑镜》启示录
从“马航客机失联”事件看出镜记者的语言能力
言之无文 行之不远——谈人物通讯中的“文采”兼评“中国新闻奖”部分作品
观察入微
“西洋镜”里的末世图景——1832年《中国丛报》的中国报道研究
电视现场报道与出镜记者
电视新闻记者如何出镜
传统媒体在新形势下如何实现突围
新闻中的结构(下)
记者,先学会“观察”
用建设者的心态观察生活、设置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