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36 个结果
  • 简介:醮联是道教举办醮仪布置坛场所用的对联,在道教世俗化的明清时期曾广泛应用,至今存有《九阳醮联》一类的仪式文本。作为一种典型的宗教文学,醮联具有重要的仪式功能和浓厚的宗教色彩,但不失古雅、精巧、华丽的一面。通过对醮联的分析,可以透视宗教与文学之间微妙的互渗关系。

  • 标签: 醮联 仪式功能 宗教文学
  • 简介:“无念”是《坛经》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思想,具有多重的内涵,它既贯穿了以般若智慧扫除执著边见的思维方法和原则,又对佛性论进行了融会和贯通;既是一种修行的功夫,又显现为成佛的境界;既包含了自然旨趣,又蕴涵了本然意韵。从南岳系对“无念”的进一步阐释来看,《坛经》“无念”的思想开启了禅宗面向生活世界的转向。

  • 标签: 坛经 无念
  • 简介:藏族是一个古老而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由于受宗教、经济、政治、社会、心理、地域、自然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铸造了她独有的民俗现象。正如拉法格在《财产及其起源》中所说:宗教是“古代风俗的贮藏库”。在丰富多彩的藏族民俗中,几乎都与佛教信仰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其中“放生”就是藏区普遍存在的一种佛教民俗文化现象。本文通过参考藏、汉文献和对实地调查材料的分析概括,

  • 标签: 藏族 放生 习俗 历史发展进程 民俗现象 佛教信仰
  • 简介:本文探讨式叉摩尼法的缘起、内容、异说及其修道意义,通过律典中的不同记载,揭示式叉摩尼法的历史内涵与时代意义

  • 标签: 式叉摩尼 六法 学法女
  • 简介:太乙救苦天尊是道教先天尊神,其神格约定型于两宋时期。太乙救苦天尊的生命符号内涵表现为:在生成论层面象征着元气,在形神论层面象征着元神,在心性论层面象征着中和。该生命符号蕴含与德为一的养生宗旨、济生度死的养生机理。

  • 标签: 太乙救苦天尊 生命符号 养生宗旨 养生机理
  • 简介:前几天,戒傲师弟说,他在镇上见到了严施主。看到戒嗔一脸茫然,戒傲便补充了一句,“就是那位几年前折腾得我们漫山遍野地帮他找纪念册的那位严施主呀。”经过戒傲的提醒,戒嗔这才想起了严施主,而那件事情已经过去有七八年时间了,戒嗔有些记不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了。后来在记性比较好的戒傲的提醒下,戒嗔才勉强回忆起当初的情形。

  • 标签: 宗教 佛教 佛经 信仰
  • 简介:佛法依正不二论的现代意义佛日依正不二,是佛教的重要思想。“依正”二字,乃“依报”、“正报”的略称。正报,指众生乃至诸佛的身心,即生命主体;依报,指生命上体所依正的国土,即生存环境,佛法说身心世界皆是业力之果报,故名依正报。《三藏法数》卷二七释云:“正...

  • 标签: 不二论 社会生态学 社会环境 生存环境 佛法 天人合一论
  • 简介:大约在最近的一百年里,主导着《诗篇》的学术研究是奠基于衮克尔(H.Gunkel)和莫文克(S.Mowinckel)的早期作品之上的称为形式考证(FormCriticism)的方法。这种研究方法把《诗篇》当作一篇篇的作品,并且试图把类似形式的诗歌(如颂赞诗、诉苦诗和感恩诗等)分别划入它们可能归属的界定范畴之内。这种方法同时也注意到每一首诗歌最初写作时特殊的“生活处境”(settinginlife)或场合促使了写作。

  • 标签: 《诗篇》 灵性 神学 早期作品 学术研究 生活处境
  • 简介:宗教文化,在人类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中国和亚洲国家,佛教道教等宗教文化影响极为深远,基督教文化也有一定的传播。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文化的交流越来越多,基督教文化在我国也比较广泛,了解《圣经》的人越来越多。大家知道,《圣经》包含旧约新约两部分,《旧约圣经》叙述从雅威如何创世开始,记述古时犹太人的历史及传说。《旧约圣经》在耶稣诞生之前已写成。《新约圣经》描述了耶稣的一生,和他门徒的传教经历。犹太教的《圣经》是旧约部分。基督宗教的《圣经》,包括新约和旧约。基督宗教包括罗马天主教、东正教和基督新教。《圣经》十诫,是旧约《圣经》中的内容。“十诫”对人们提出了十项要求,是人类道德和法律的早期文献,对人类法律道德的建设,特别是在犹太、基督宗教信仰的地区和人群里,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目前,我国处在市场经济转型中,强调法律建设和精神文明,重新研究《圣经》十诫,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 标签: 《圣经》 积极意义 《旧约圣经》 《新约圣经》 基督教文化 宗教文化
  • 简介:在"道法自然"的核心美学原则指导下,道教发展出了自己的山居生活模式,营造出一个远离现实社会、与自然相亲、天人合一、独具一格的理想环境。本文从现代环境美学的角度深入分析山居模式的三重意义:首先,它象征着以"道"为最高标准的神圣空间,是修道者最终的归宿和"家园";其次,园林对山居的重构突显出山居环境保真养性、自然天放的审美价值,反映了好道者的环境审美理想与人生境界;第三,道教以一种"介入"的审美方式使山居的生态美学维度从生态平等和生态保护两方面展开,体现了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环境美学追求。

  • 标签: 道教 山居模式 环境美学
  • 简介:基督新教在翻译圣经时就God等一些译名发生过旷日持久的激烈辩论。本文在对这一争执过程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它的文化意义加以探讨。笔者以为译名不仅是一个语言与翻译问题,而且也是一个基督教如何借用中国文化资源的问题。

  • 标签: 新教 译名 传教士
  • 简介:在中国的传统哲学中,一直有所谓的“义利之辨”,传统的儒家哲学往往将义和利对立,因此大多耻于言利。佛教在传人中国的历史过程中,出于弘化的目的,自然要随顺这种财富观念,所以,从表面上看,佛教似乎更强调世俗财富与出世修行之间的对立性。另外,佛教是一种宗教,最终指向出世的彼岸世界,必然要强调超越世间与克服世俗的欲念,而财富经常被理解为欲望的象征,这更强化了财富与佛法的对立。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 标签: 财富观念 佛教 “义利之辨” 传统哲学 儒家哲学 彼岸世界
  • 简介:引言大凡宗教都有超世之维,但作为一种社会实体,宗教也有它的现世性。所以,一个宗教信仰健全的人,不可能因为想往天堂,就对现实的形势和声音视若无睹,听若罔闻。就基督信仰而言,根据《圣经》的总体启示,基督徒不仅具有明显的终极盼望,而且也具有强烈的现世责任。那么,当面对今天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文明及不同的意识形态正在同一个世界相遇,甚至相碰撞,以至危及人类的和平与发展时,不能逃

  • 标签: 社会视角 宗教信仰 意义 耶稣 社会实体 健全的人
  • 简介:在当今世界,宗教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更是国际交流无法回避的部分。我国和西方最早的翻译活动皆源于宗教典籍的翻译。宗教翻译属文化翻译之一种,目的性强是其显著特征。宗教经典和典籍作为民族灵性文化和信仰体系的载体,其翻译可谓文化交流与传播的重中之重。

  • 标签: 典籍翻译 宗教典籍 本原性 意义 有机组成部分 日常生活
  • 简介:神学是一门科学。它是为信仰服务的,指导教会的,它要用理智的方式如哲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理性原理来处理其所拥有的资料,并加以阐释。它虽不是自然科学式的科学,但却是“人文科学式的科学”,同样有系统的分析、演绎、归纳,像别的学问一样具有科学精神和以科学方式来研究,甚至它的范围包罗万象。

  • 标签: 基督教 理论化 历史意义 信仰服务 神学建设 人文科学式
  • 简介:1.终极关切之定义及其解释回顾宗教历史,有人将宗教定义为一种绝对依赖的情感;有人将宗教定义为道德准则对人类的要求;有人认为宗教是将人间美好的愿望投射于遥远的天堂;有人认为宗教是艺术的成长与发展;更有人将宗教只看作为人类发展的一个特定阶段(神话阶段、认知阶段)所特有的现

  • 标签: 终极关切 宗教定义 宗教信仰 终极性 非存在 终极意义
  • 简介:倪维泉居士《怎样认识佛教》一文在本刊1982年第5期发表之后,有几位读者通过书面或者口头向我们提出了批评意见,一致认为倪文在讨论纯属宗教信仰范畴的轮回学说时,断章取义地引用马列主义著作中的词句以支持自己的观点的做法是不对的。并指出编辑人员在处理该文时的态度有欠严肃。我们觉得读者的批评是完全正确的。由于我们工作的粗疏,在本刊中出现了像倪文那样明显曲解马列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的错误现象,不仅有悖本刊“在教言教”的立言宗旨,也会影响人民内部教徒与非教徒之间的团结。对此我们感到非常痛心。我们十分感激各界读者对本刊的关怀和支持。为了澄清是非,特全文刊登读者马相先生为纠正倪文有关引文的错误给本刊的一封信,并愿借此以正视听。

  • 标签: 一封信 编辑人员 倪文 批评意见 文在 《自然辩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