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20 个结果
  • 简介:《资本论》最为关注的就是“资本”问题。要真正理解把握资本的“形式规定”,就必须对“资本本身”进行最为深刻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现象学”分析。

  • 标签: 政治经济学批判 《资本论》 现象学
  • 简介:哲学发展的最终动源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主观世界的物质实践活动,但不是这种物质实践活动本身,而是对这种活动经验的反思与体验.哲学发展过程往往表现为后人的生活体验与前人的生活体验交融、冲撞、整合、再造的过程,表现为后人与前人的心灵对话.在对话中后人总是以批判诠释两种方式来对待前人的哲学遗产,建立自己时代的哲学.批判的重建和诠释的重建作为哲学发展的两种方式各自又具有不同的表现形态,诠释有两种:一种是还原性阐释,一种是创造阐释;批判也有两种:一种是积极的批判,一种是消极的批判.中国哲学在其发展中侧重诠释,西方哲学在其发展中则侧重批判.

  • 标签: 中国哲学 西方哲学 批判 诠释 人道主义 儒学
  • 简介:<正>东汉末年出现的批判思潮,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一次规模较大的批判思潮,它既是一次现实的政治批判,又是一次文化思想运动。关于前者,人们说了很多,主要是对政治腐败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弊端衰败所作的揭露批判。这种批判表现了知识份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忧患意识,代表了当时的社会良心。当时出现的一批思想家,敢于面对现实,指陈时政,无所顾忌。他们对各种

  • 标签: 人文主义 中国哲学 宗教化 先秦哲学 心性之学 心灵哲学
  • 简介:《孟子》论,唯“天下之言也,则故而已矣,故者以利为本”章最为难解。考该章“、故、则、利、凿、致”六字尤其是三见之“故”字及孟子的论证理路或修辞,可知该章是言崇本之意并扬性善、顺说。“故”字初义从“欠、古”二符出,有人为、过去两基本义,后义又衍生出原本、本初义。“则故”之则、故二字各与“惟尧则之”、“夷子二本故也”之则、故用法同,“本、故”字义同而联构的“本故”一词又义同《荀子》“将皆失丧其故也”之“故”。刘宝楠以“”解“故”,杨惊以“本性”释“故”,又以“本”释“故”,此用法亦见《中论》“丧其故”及《庄子》“始乎故,长乎”等。孟子持性善论,其“天下之言也”章强调就本性而言:言本性则当利本性,就人言之则当顺人之善性而为,“则故—求其故”并称即皆求其原、效其本;“则故一求其故”而循本顺则若治水之“行其所无事”.反之则是穿凿.

  • 标签: 《孟子》 性故则
  • 简介:10月18—19日在奥地利格拉茨召开,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奥地利委员会主办,奥地利儿童哲学研究中心、奥地利格拉茨大学承办。来自近30个国家的200位学者学生参加了会议。会议旨在以一种批判的方式对待在文化、教育、社会正义机遇平等等方面由全球化引起的一系列挑战,加深人们对这样一种立场的认识:只有当人们对文化多样持同情的态度并表明对人权的信念时,开放成功的对话与交流才有可能进行。

  • 标签: 文化多样性 儿童哲学 国际学术研讨会 世界主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语言
  • 简介:本文通过对中华传统美德的历史考察,来揭示中华传统美德的历史变迁,以及这些变迁背后所反映的历史社会需要。同时,本文特别想揭示的是,1840年以来,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中西方文明的碰撞,梁启超、孙中山、张岱年等人是如何思考道德中的公私、古今、常变、继承与创新等问题,以及他们如何对传统道德进行“创造转化、创新发展”,并提出新的美德体系,以适应新的时代要求。这些宝贵的思想资源,可以为我们今天进行道德建设提供有益的滋养借鉴。

  • 标签: “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 中华传统美德 道德
  • 简介:通过与科学的比较,张东荪从普遍的维度研究了形而上学的思想实质、概念特点、价值意义。他区分了“形而上学系统”中核心范畴的两种功能抽象概念的两层涵义,论证了“形而上学知识”的合法必要。进而,他依据形而上学的民族历史特点,考察了汉语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语言结构,提出了中国哲学没有“本体论”。张东荪在重建新宇宙论时,遵循了这一理念,表现出了与现代本体论重建运动不同的实践方向,也显示了形而上学观念在中国发展演变的复杂

  • 标签: 张东荪 形而上学 知识 科学
  • 简介:常逻辑公式是不含命题变元的逻辑公式,运用它们可以定义结构类。反过来,某些结构类却不能以常逻辑公式集定义。模态逻辑中一阶可定义的框架类可被常模态公式集定义的充分必要条件是,该框架类对满射互模拟象、不相交并封闭,并且其补类对超滤扩张封闭。有穷传递框架类相对可由常模态公式集定义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它对满射互模拟象不相交并封闭。这两条定理中后一条可推广至直觉主义逻辑。

  • 标签: 模态逻辑 定义 公式 充分必要条件 直觉主义逻辑 封闭
  • 简介:<正>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很强的地域。齐文化,指先秦时期齐国的文化。这种文化的渊源可追溯到齐的封国。西周时期齐、鲁分别立国,此为齐文化鲁文化的最初分野。齐文化创始于太公,传至管仲而形成系统,后来由稷下齐法家进一步发展。齐文化以它特有的形式内容区别于鲁文化,成为山东

  • 标签: 齐文化 齐国 开放性 鲁文化 学术思想 思想文化
  • 简介:技术壁垒是一种符合WTO规则的保护手段,具有合理性、复杂、灵活性隐蔽的特点,因而在国际贸易中被广为采用.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在这方面明显落后.因此在入世后,我们应重视对技术壁垒的运用,以维护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保护我国消费者的权益.

  • 标签: WTO 国际贸易 技术性壁垒 中国 贸易壁垒
  • 简介:社会有机体理论是严复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之一。早年毛泽东对这一思想是有所认同的,但他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有机体理论”即“阶级论”,对严复的“社会有机体理论”进行了批判与改造。毛泽东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结合中国的实际创立了人民教育学说。

  • 标签: 毛泽东 严复 阶级论 社会有机体理论
  • 简介:按照康德的先验哲学,物自身不是认识的对象,通过感性直观被给予我们的不过是杂多表象,由杂多表象而形成知识乃至形成经验所需的“综合”只能是知性的自发性功能。然而,当康德不只一次说通过感性直观一个对象被给予我们,通过知性范畴该对象被思维的时候,感性直观给予我们的对象是什么对象?感性直观所给予的对象与知性范畴所认识的对象如何可能是同一个对象?这就是所谓的“对象之谜”。

  • 标签: 《纯粹理性批判》 现象学 感性直观 先验哲学 物自身 知性
  • 简介:《管子》有三分之二涉及经济内容,其论及范围也十分广泛,诸如国际贸易竞争、经济运行调控、防止贫富分化等思想,几乎将所有的经济问题都涵摄在内。就当时环境条件而言,《管子》的微言大义是极其精湛而有洞见的。其中许多经典理论对于当代经济发展模式建构仍具有现实启示指导价值。

  • 标签: 管子 经济思想 民本国富策 现代性
  • 简介:自命出》不但为先秦儒家心性论研究提供了新理论来源,而且为先秦儒家美学研究也提供了一个新文本。在人性论上,《自命出》持当时流行的自然人性论。人性的本然材质在与外物的交接过程中化性为情并奠定心志,从而为后天的礼乐教化提供了可能。礼乐虽都出于情并作用于情,但礼教更多的是直接逼索心志,从而奠定心志.产生道德情感。而乐则能直入生命情感的本然深处而直接切近天性,在对自然、感性情感的感染、谚陶、摩荡中使得心志、情思油然而动,从而自然、自觉地激发道德情感,最终成就美善圆融、身心和谐的君子人格。

  • 标签: 《性自命出》 心志 乐教
  • 简介:基于以荀解荀的方法论自觉,本文取一种元伦理学的进路,在荀子本人“共名与别名”的逻辑架构之下,内在于荀子哲学的固有脉络考察分析了荀子㈠”概念的多重意涵,揭示了荀子人性理论的多层次,进而在道德主体的理论层面探讨了荀子人性观念的语境、意义及其哲学重构的可能。本文以如下三个基本问题为线索:第一,荀子的性恶观念在何种意义上是成立的?第二,既言性恶,则善从何而来?易言之,善在荀子那里是否也具有某种意义上的先天根据?第三,如果对第二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这是否就意味着苟子人性理论中存在着结构的悖论矛盾?通过对这样三个基本问题的讨论,本文认为,荀子的“”概念乃是一种结构论的人性观念,而非本质论的人性观念。

  • 标签: 荀子 元伦理学 结构论人性观 本质论人性观
  • 简介:现代是从中世纪末萌芽的,在其发展中取得了普世意义的理性形式:科学精神、人文精神、法治精神自由、平等、民主的理念。现代化的出生比现代稍晚,它由三个层面组成:物质层面、制度层面精神层面。现代与现代化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导精神各民族皆追求的事业。现代与现代化不是同一事物,但它们在历史背景上、精神源泉上构建现代国家上存在着同一又有差别的关系。

  • 标签: 现代化 现代性 理性 现代国家
  • 简介:以宗教哲学为基础建构起来的宗教哲学涉及到以什么方式立场看待两者关系的问题。方式立场的不同导致了宗教哲学学术意义问题选择的差异。西方基督宗教哲学在同一社会背景中的长期存在使得两者之间呈现出了复杂的历史关系。一方面,西方哲学对基督宗教现象问题的分析与批判,以及基督宗教运用哲学对其自身概念内容的阐释与论证,为西方宗教哲学的建构提供了理论上的可能;另一方面,长期单纯地对基督宗教问题的关注,也使这一哲学在客观广泛上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 标签: 西方宗教哲学 学术意义 可能性 基督宗教 两者关系 历史关系
  • 简介:随着普世伦理的兴起,儒家伦理普世化也受到了很多人的积极支持,但这种观点主要出于情感而非理性.普世伦理是现代扩张的结果,而现代所体现的是一种西方中心论,所以,产生于中国的儒家伦理不可能成为西方的伦理观念.中国人当前的主要任务不是儒家伦理的普世化,而是如何利用儒家伦理解决中国现实的问题,从而促进中国伦理发展.

  • 标签: 儒家伦理 普世伦理 现代性 普世伦理 西方中心主义
  • 简介:自施莱尔马赫奠定现代诠释学以来,经过了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已发展成为一股令人瞩目的世界哲学思潮.如今,这股思潮突破语言的界线,延伸到了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中国哲学领域.一批海外华裔学者率先对此作出了回应,而美国天普大学傅伟勋教授建立的"创造的诠释学"尤为引人注目.它虽发端于释老之学,然又融会了西方哲学的诠释方法论,在诠释学方法规则的制定上具有独特的建树.在这个意义上,它是融合中、西思想的诠释学形态.其宗旨是构建一个诠释的方法论规则体系,以现代化地重建传统哲学.

  • 标签: 诠释学 施莱尔马赫 中国哲学 西方哲学 传统哲学 诠释方法
  • 简介:近代以来的中国,关于保守与进步的争论一直不断,传统观点认为,社会上有两种人,一种是鼓吹改革与革命的人,另一种是反对社会变革的人士。但长期以来被中国思想史哲学史的研究者所忽略的一个现象是,在所谓的文化保守主义者之中,存在着一个很重要的区别。就是虽然在表面上他们都对传统文化持保守主义的态度,但是他们其中一些人认为传统文化是存在于世界民族文化之中的一种具有普遍、世界的价值,是其他民族文化所永远不能替代的。而另一些人则只是将传统文化看做是一个民族在其现代化的道路上摆脱不掉的包袱。由于这两种对待传统文化态度的不同,我们可以将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的保守主义思潮人物,大致分为这两个不同的阵营。

  • 标签: 中国现代 保守主义 思潮 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