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一、引言目前对“资本主义”通常有三种解释,分别将“资本主义”定义为目的在于获取私人利益雇佣关系;市场关系以及特定社会经济制度。我国对于“资本主义”认识一般是从马克思主义视角出发,也就是从对“资本主义”第三种解释出发。认为“资本主义”一词是指一种生产方式:

  • 标签: 资本主义 争论 概念 社会经济制度 马克思主义 雇佣关系
  • 简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大同'和'小康'分别代表了先秦儒家向往两种不同程度社会政治理想。其中,'大同'是最高层次社会政治理想,而'小康'则是相对于'大同'一定时段低度社会政治理想,也是较为现实一种理想。为了实现'小康'社会政治理想,先秦儒家提出了以礼治国国家治理原则。邓小平对传统文化中'小康'概念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并对其内涵进行了科学阐释,使之成为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一个阶段性奋斗目标。它为中国共产党确立现代化建设总体规划及实施步骤勾画了蓝图,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稳步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激励着亿万中国人民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

  • 标签: 传统文化 “小康”概念 理想 当代转化
  • 简介:马克思创立共产主义学说哲学基础是唯物辩证法,其中包含着马克思辩证矛盾概念,即认为辩证矛盾是一种能动内在关系。内在关系如何外在化,涉及唯物辩证法如何可能问题,却鲜有人问及。作为内在关系辩证矛盾只有通过主客体关系才能正确地客观化和外在化;唯物辩证法所讲客观现实矛盾,只能是主客体对立同一关系,不可能是不同客体对象之间对立统一关系。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认为万物都是主客同一体,由此保证了辩证矛盾客观普遍性。主客体之间关系不只是"对立"和"同一"两重性,而是与历史过程相一致"同一"、"对立"、"对立同一"三重性。

  • 标签: 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 内在关系的外在化 辩证矛盾的客观化 主客体的对立同一
  • 简介:马克思实践概念是在批判德国古典哲学基础上形成。在马克思经典文本中,实践概念形成经历了自我意识活动——主体对象性活动——感性的人活动长期逻辑嬗变。马克思从描述性角度而非概念抽象角度来阐释实践概念本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旨趣不是用概念等抽象东西来把握世界,而是通过实践来改造世界。系统梳理马克思实践概念形成逻辑嬗变历程,在当代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 标签: 马克思 实践 自我意识活动 主体的对象性活动 感性的人的活动
  • 简介:韩步江、尚庆飞在《南京社会科学)2016年第3期撰文认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不仅很好地理解和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实践概念内在阶级属性和民族立场,而且以结构主义方法对马克思主义实践概念进行了现实建构。毛泽东实践概念主要包涵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实践概念 现实建构 毛泽东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结构主义方法
  • 简介:如果说马克思早期异化概念还保留着它脱胎而来旧哲学痕迹,那么在历史唯物主义确立之后,马克思就不再把异化看作抽象人性自我异化,而是看作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产物,并且以生产关系变革作为扬弃异化现实路径。异化一直是马克思所批判对象,但其批判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路径中走向成熟。正确理解马克思异化概念历史唯物主义内涵,才能正确解读马克思异化理论,进而正确理解马克思。

  • 标签: 马克思 异化 历史唯物主义
  • 简介:关于思想政治工作,毛泽东思想有诸多相近表述和提法。“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自我教育”“批评与自我批评”等,它们从不同角度或层面表达了毛泽东思想对中国共产党所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主要思想和观念。深入认识毛泽东思想“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对于理解和说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学有十分重要意义。

  • 标签: 思想政治工作 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教育 政治教育 毛泽东思想
  • 简介:马克思与马尔库塞基于总体性概念认识所构造理论框架,分析和批判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病症及探索人类解放潜能,其核心分别是资本结构与本能结构,讨论了理性与经济生活之问关系,提出迥然不同的人类解放道路。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之间关于总体性概念对话表明,重新确立人类解放理论在新世界秩序中位置,具有现实意义。

  • 标签: 马克思 马尔库塞 总体性 人类解放
  • 简介:布尔迪厄从社会学和人类学视野,把艺术创作及其社会影响,当成权力关系不断进行运作动态性场域(lechampenmouvement),同时也把审美品味(legoutesthetique)当做一种可以"共时地"(synchroniquement)结构化和被结构化生活方式和一种心态,一种被他称为"生存心态"(Habitus)"秉性体系"(systemedesdispositions),并把审美品味当成行动于特定社会场域中行动者心灵、思想、行为和情感"源发性"("生成性")结构。所以,布尔迪厄美学思想是以"生存心态"(Habitus)和"品味"(gout)作为两大基本范畴,而对两者分析,无论如何都不能各自孤立地进行,必须把两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进行同步分析;同时,还要把对于两者分析同对于社会"场域"分析联系起来。

  • 标签: 生存心态 结构化 被结构化 秉性体系 审美品味 场域
  • 简介:体现在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式人道主义思路,本质上是一种类与个体二分古典自由主义思路,它没有看到由劳动和财富所构成社会经济生活历史观意义。而体现在《神圣家族》中现实人道主义思路,则开启了从人行动或实践发生学角度来阐释人类发展新思路,它是充分吸收法国大革命之历史观意义后结果。尽管由于政治经济学研究滞后,马克思此时这种思路还无法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历史唯物主义思路相媲美,但必须肯定是,它所开启基于人实践历史发生学视角,不仅使基于类本质异化式思路成为马克思哲学发展中过去了事件,而且它本身对于马克思形成历史唯物主义思路也有重要奠基作用。这种新思路对于理解当下中国社会问题也是有很大帮助

  • 标签: 青年马克思 现实人道主义 异化 发生学
  • 简介:20余年来,问题意识/问题导向引起学界和政界关注,研究成果不断涌现。“问题”“问题意识”“问题导向”等主要概念不断得到诠释,研究者在强调问题意识/问题导向重要性同时,亦意识到问题意识/问题导向存在局限性。当前对问题意识/问题导向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也存在方法单一、跟风式、标签化问题,个别关键领域尚存研究空白,亟须拓宽和深化。

  • 标签: 问题意识 问题导向 马克思主义
  • 简介:作为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和传播者,李达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一个重要概念即马克思意识形态解读历程、路径以及其当代意义,是今天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历史进程一个不可忽视维度。本文认为,历经20世纪20年代、30年代以及40年代之后这三个历史时期,通过其相应代表作,借助于翻译和介绍国外马克思主义重要理论著作(特别是苏联马克思主义教科书)、借鉴和学习国内学术同行(特别是艾思奇)相关论点,以及解读与研究政治领袖经典著作(特别是毛泽东"两论"),李达以其独特方式对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进行了中国式解读,这一解读所提供社会学式视角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框架、教科书编写体例和对经典作家文本翻译和解读路径,这些都为之后直至当代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与理论研究发生了深刻影响。

  • 标签: 李达 马克思 意识形态 概念解读
  • 简介:在《物化与无产阶级意识》一文中,卢卡奇提出了他物化概念。他揭露资本主义社会各个方面的物化现象,并将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看成扬弃物化动力,认为无产阶级必须以总体性范畴来辩证地看待社会现实以对抗物化。卢卡奇物化概念理论成果是值得我们重视和借鉴,当然它也存在着一些缺陷需要我们注意。

  • 标签: 物化 表现形式 克服途径 评价
  • 简介: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革命导师无疑都非常重视理论大众化,但并没有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概念,这个概念是中国共产党人一大"发明创造"。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概念从无到有、从模糊到明确,从雏形到成熟,经历了一个长期酝酿、探索、提炼和发展历史过程。从总体上看,这一概念形成和发展先后经历了四个阶段:"五四运动"至20世纪30年代是其初步形成阶段;20世纪30年代至新中国成立是其明确提出阶段;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是其不断深化阶段;改革开放以后至今是其创新发展阶段。从整体上厘清这四个阶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内在机理。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 形成 发展
  • 简介:概念史视域下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应将马克思主义基本概念在中国得以生成社会政治语境、跨文化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基本概念在不同文本中原初指涉与语义流转、马克思主义基本概念源流考证与语义形塑等纳入研究视野。目前,学者们研究忽视了同时代相关联概念探讨以及概念变迁背后思想沿革,且对跨文化语境中语义流变关注较少。借鉴概念史理论与方法,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应拓展研究视域,关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新成果;转换研究视角,激活非精英群体言说中概念”;透析概念背后行动指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建构提供借鉴。

  • 标签: 概念史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基本概念 源流
  • 简介:古典政治经济学从生产领域考察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提出了现代意义资本概念,阐发了资本形成、实质、职能和社会性质,揭示了现代社会资本与劳动对立关系。这一概念政治哲学向度集中体现于洛克所代表近代自由主义思想中。洛克财产权理论是近代自由主义政治哲学核心环节,他不仅提出了劳动创造价值并确认所有权观点,而且为私有财产不平等进行了辩护。古典政治经济学资本概念是对洛克思想中关于自然状态假设、劳动理论和为私有财产不平等辩护功利主义思路补充和发展。

  • 标签: 资本 劳动 所有权 自由 平等
  • 简介:“改革开放”概念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其内涵演进是一部生动改革开放史。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重要文献分析可以看出,“改革开放”这一概念形成与演进经历了一个复杂过程,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话语层面,还体现在内涵层面,表现为促进话语建构与认同、增进思想深化与内化、推进实践转化与创新等基本价值。同时,在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历史动因中,“改革开放”内涵演进体现着理论与实践互动,话语转换与价值认同统一,价值性与真理性协调,历史逻辑与现实观照衔接,并通过建构“价值共同体”形成改革开放共识,推进着“命运共同体”基础上共识性改革开放。回顾“改革开放”概念形成历程对于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具有重大启示:我们要以“长时段”理论审视改革开放,以“大历史”观念总结基本经验,以“全球化”视角回应发展诉求,进而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坚定不移地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 标签: 改革开放 概念史 话语 40年
  • 简介:在拉克劳和墨菲后马克思主义激进民主政治规划中,重构“领导权”概念可以说是他们核心策略。在他们看来,“领导权”概念是马克思主义话语内部产生、具有消解其本质主义历史必然性逻辑之潜质重要范畴,对它加以批判性重构,可以使之成为“激进、自由和多元民主斗争形式有用工具”。为了清除经典马克思主义“领导权”概念经济决定论本质主义残迹,他们引入拉康精神分析学缝合理论来对领导权连接逻辑进行重新阐述,试图建构一种符合激进民主社会组织原则,此原则既要杜绝任何导致本质主义一极权主义可能性,又要避免陷入放任无序无政府状态。保持领导权连接偶然性和开放性,是民主革命得以深化惟一有效途径。

  • 标签: 领导权 后马克思主义 激进民主 缝合
  • 简介:在马克思哲学语境中,“对象化(Vergegenstandlichung)”概念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费尔巴哈而非黑格尔第一个大量使用“对象化”概念,而且费尔巴哈是为了阐释黑格尔哲学而提出“对象化”概念,他关于人“对象化”分析实现了对黑格尔自我意识哲学一种再诠释,这一点直接影响了刚刚踏上哲学之路马克思。马克思在《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笔记》《伊壁鸠鲁研究片段》以及后来博士论文中,创造性地使用“对象化”概念,赋予其自我意识哲学内涵。“自我意识对象化”不仅意味着意识以对象方式呈现其自身,并且意味着意识以对象方式把握其自身,这是意识真正自我实现。这种分析也反映出青年马克思对个体自由现实诉求。这样,“自我意识对象化”也就构成了马克思柏林期间哲学思考核心范式。

  • 标签: 马克思 对象化 费尔巴哈 自我意识 博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