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利用石油污染土壤中筛选出的2株石油降解菌(铜绿假单胞菌和凝结芽孢杆菌)修复油污土壤,采用紫外光谱法和三维荧光光谱法对油污土壤修复过程中的水溶性有机物(DOM)变化进行了半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紫外光谱分析中接种外源微生物前后油污土壤DOM的SUVA25。值和ABS285值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说明DOM相对分子质量降低,含有的芳香族和不饱和共轭双键结构减少,其芳构化程度降低;2)随着油污土壤生物修复的进行,与未接种石油降解菌的土壤相比,投加降解菌的油污土壤中水溶性有机物芳香族类蛋白质含量呈降低趋势,紫外区类富里酸呈增加趋势。荧光光谱半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接种外源微生物可明显减小石油污染土壤中水溶性有机物的芳构化程度。
简介:为了考察惰性气体对容器泄爆收容过程的影响,对利用含有惰性气体的容器收容另一个容器内爆炸气体过程中的压力变化规律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收容容器中惰性气体存在时,起爆容器及收容容器内的压力峰值都较低,且泄爆膜破裂后,两容器内的压力上升速率都有所下降,惰性气体的存在能有效抑制泄爆收容过程中的爆炸强度,对起爆容器和收容容器都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收容容器内的惰性气体体积分数越高,两容器内的压力峰值越低,对两容器的保护作用越好;在一定范围内,随导管长度增加,起爆容器及收容容器内的压力峰值降低,而当导管长度超过某一特定值时,继续增加导管长度,两容器内的压力峰值变化不大;惰性气体的存在能有效抑制火焰的传播,降低火焰传播速率,达到抑制爆炸的目的。
简介:根据杨村煤矿17煤的水文地质条件,应用岩石破裂过程渗流与损伤耦合作用分析系统(F-RFPA2D),建立了薄煤层底板采动破坏的数值模型,模拟了采动条件下底板的破断失稳、裂隙扩展和突水过程,探讨了底板突水的机理,并对底板的易发生突水部位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当回采工作面推进到26.8m时,在隔水层的两个约束端产生拉剪破坏区.该破坏区和12灰贯通形成突水通道.突水后通道处的位移、流量都发生突变增加,并形成连锁反应,使12灰到13灰及其之间的隔水层依次发生破坏,最大破坏深度达13m,但未勾通和14灰、奥灰之间的水力联系,在底板没有断层的地段不会发生突水.两个工作面采前和采后压水试验结果表明,采动后底板破坏深度在9.96~12.35m,同数值模拟结果相吻合.
简介:三氯杀螨醇生产工艺流程主要包括缩合、碱解、氯化和水解等步骤。对工作场所中空气样品、生产过程排放的废酸及废水样品进行采集和分析。工作场所空气中DDT总质量浓度均值为6.69×10-3mg/m3。其中,碱解反应工序中质量浓度水平较低,为1.10×10-3mg/m3;包装车间质量浓度水平较高,为16.72×10-3mg/m3。所有空气样品中p,p’-DDE均是主要贡献物质,占DDT杂质总量的80.2%;p,p’-DDT的质量浓度范围为0.053×10-3-1.66×10-3mg/m3,平均为0.49×10-3mg/m3,低于国家标准限值。缩合废酸与水解废酸中DDT杂质总质量比分别为4.84μg/kg和334.83μg/kg;碱解废水与水解废水中的DDT杂质总质量比分别为456.48μg/kg和75.65μg/kg。废水及废酸样品中各种DDT杂质的质量比水平存在差异;生产工艺阶段不同,杂质组成也各具特点。水解废酸的p,p’-DDT的质量比最高,为146.82μg/kg;缩合废酸与水解废水处质量比水平较低,分别为0.33μg/kg和1.41μg/kg。该企业随废水及废酸排放的DDT杂质总量为1234.08g/a,其中随碱解废水的排放量高达912.95g/a。p,p’-DDT的年排放总量为163.37g/a,随碱解废水和水解废酸的排放量分别为86.98g/a和73.41g/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