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Aseriesof96-htyphoontrackpredictionexperimentswerecarriedoutusingmediumrangeforecastingsystemofNMCbyaddingBOGUStyphoon(simplifiedasB-TC)intothefirstguessfieldortheanalysisfieldinordertoprovidelongertimetyphoontrackforecast.TheresultsshowthatT106L19couldprovideabetterforecasttotyphoontrackswhentheB-TCwasadded,especiallywhenthetyphoonvortexisevenweaker.ThesensitiveexperimentsonwheretoaddtheB-TCshowthattheresultsfromaddingtheB-TCintothefirstguessfieldarebetter.TheresultsalsoshowthattheinitializationsmoothestheB-TCalotandthiswillaffectthetyphoontrackprediction.

  • 标签: 数值预报 台风 初始化 预测
  • 简介:从天气形势、卫星云图、物理量等方面对2001年4月19~20日大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总结出这次暴雨的地面和850hPa一些特性.

  • 标签: 大暴雨 形势 分析
  • 简介:1概况2014年6月15—21日,国家气候中心模式室吴方华博士和张芳参加了在美国科罗拉多州Breckenridge小镇举办的通用地球系统模式(CESM)第19届学术年会。该学术年会由美国国家大气科学研究中心(NCAR)气候与全球动力系承办,旨在探讨CESM模式的研发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并为其他模式发展提供经验交流的平台,其代表了目前国际前沿模式发展的最新动向。国家气候中心模式室历年都会派相关科研人员参会观摩学习。会上张芳主要关注了大气环流模式以及大气化学模式的研究进展,吴方华则重点关注了海洋环流模式和海洋生物化学模式的研究进展。

  • 标签: 学术年会 地球系统 通用 大气化学模式 大气环流模式 海洋环流模式
  • 简介:利用常规探空资料,运用天气学方法和诊断技术分析了2007年7月19日的区域性暴雨的成因和物理量特征,结果表明这次暴雨是受东北冷涡后部横槽、西风短波槽、西太平洋副高和低空西南急流共同作用形成的;暴雨上空具有强烈位势不稳定,K指数〉36℃;暴雨发生在高空急流右侧的强辐散区;水汽主要来自中国南海,低空辐合高空辐散以及螺旋度低层正高层负的配置有利于暴雨形成。

  • 标签: 区域性暴雨 物理量特征 螺旋度
  • 简介: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NCAR(1°×1°)再分析资料,对2011年9月16—19日渭河流域致洪暴雨天气过程诊断分析,结果发现:巴湖横槽、乌拉尔山阻塞高压、低涡切变和副热带高压为连续暴雨的产生提供有利的环流天气背景条件。低涡切变的维持为大降水的产生提供了充分的动力抬升条件。低层辐合和高层辐散的有利配置加上旺盛深厚的垂直上升运动,将低层高温高湿的水汽抽吸到雨区上空。雨区位置随200hPa急流南压而南移,暴雨区与850hPa偏东急流位置对应较好。巴湖横槽转竖,引导冷空气大举南下,预示着持续阴雨天气结束。

  • 标签: 渭河流域 致洪暴雨 诊断分析 低涡切变
  • 简介:1概况2017年4月5—7日,全球气候观测系统(GCOS)/WCRP陆地气候观测小组(TOPC)第19次会议(TOPC-19)在奥地利维也纳技术大学大地测量与地理信息系(GEO)举行,国家气候中心马丽娟作为WMO全球冰冻圈观测项目(GCW)综合产品组专家,受GCOS秘书长CarolinRichter邀请参加此次会议。

  • 标签: 全球气候观测系统 观测项目 冰冻圈 WMO 会议简介 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