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60 个结果
  • 简介:利用三维对流边界的大涡模拟模式研究对流边界湍流统计特征量,模拟结果与前人的同类模拟工作及实验观测结果相比较,得到了一致的结论.

  • 标签: 大涡模式 湍流 对流边界层
  • 简介:利用1948--2010年NCEP/NCAR逐月位势高度再分析资料、美国国家海洋局提供的1948--2010年逐月海温再分析资料,分别定义了1000--500hPa和500—200hPa厚度,利用EOF、SVD等方法研究了北半球对流厚度时空演变特征及其与大气环流和海面温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冬季平均厚度EOF第一模态均具有北太平洋及附近高纬度亚洲大陆地区与北美大陆高纬地区反位相变化的特点,而夏季第一模态则是北半球范围内较一致的位相分布;冬、夏季平均厚度EOF第二模态均突出体现了欧亚大陆及附近地区与北半球其他地区反位相变化的特点;冬、夏季厚度场的变化形势与大气环流及海面温度具有密切联系。

  • 标签: 北半球 对流层厚度 时空变化 大气环流 海面温度.
  • 简介:2008年1月中下旬位于西北地区东部的陇东黄土高原出现近60a罕见阴低温天气,利用NCEP/NCAR大气环流资料分析了环流背景和物理量特征。结果表明:西伯利亚脊强盛,青藏高原西部低槽和中国东部弱脊维持,东亚大槽偏北,青藏高原南支气流强,控制中亚、中国北方大部和西北地区的冷气团强盛活跃,500hPa和700hPa西北地区东部为负距平,700hPa降温强。700hPa相对湿度西北地区东部处于正距平中心,500hPa相对湿度也在70%以上。700hPa风场在98°~110°E、35°~40°N存在明显的切变,水汽通量和散度分析表明,降雪期间低层存在水汽输送和辐合。主要降雪时段700~500hPa散度场表现为辐合,200hPa表现为辐散;700~200hPa涡度场表现为正涡度区,在降雪过程中有弱的动力抬升作用,降雪强度大。

  • 标签: 罕见降雪 低温 天气气候分析
  • 简介: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以大量观测调查资料,系统研究了桃在我省不同生态气候区Ⅱ的生存、生产、适宜的气象条件,找出了桃在越冬、果实迅速膨大等关键期的适宜气候指标及影响产量与品质的主导气候因子。在指标鉴定基础上,完成了桃气候适生区区划。该区划用聚类分析方法,综合了全省57个站点在桃关键发育期的主导因子,宏观定量地划分了我省桃气候适宜性分区。并分析了不同类型的气候区资源优势及限制气象因子,为我省桃的宏观布局提供了气候学依据。

  • 标签: 雪桃 气候 指标 适生区
  • 简介:利用CFL-03边界风廓线雷达,在塔中开展了边界风场探测研究,根据2010年4月1日至2010年11月30日连续的边界风场探测资料,分析了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大气边界850hPa、700hPa和500hPa特征风场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塔中地区850hPa特征主导风向为偏东风,风速年变化较小;700hPa特征风速6月最大,9月最小,6、8、9月主导风向为偏东风,其余月份为偏西风。500hPa特征风速9月最小,11月最大;6、9月主导风向为偏东风,其余月份为偏西风。

  • 标签: 塔克拉玛干沙漠 塔中 特征层 风廓线雷达 空中风 风向
  • 简介:利用2003年7月7—8日NCEP/NCAR资料和地面高空常规探测资料,利用客观分析方法,研究了东北冷涡积混合云系形成的环境条件。结果表明:这一冷涡天气系统是由北部和南部两个低压系统组成,且均比较深厚,有明显低温区配合。东北地区的降水主要受南部低压系统影响。该系统有气旋性环流配合,气旋中心区、气流辐合区和气旋东南侧西南气流中均存在相对湿度高于80%的湿度区。湿度区中含有湿度高于90%的区域,积混合云系产生在这个区域内,而且降水区与系统的不稳定区和动力场辐合区配合一致。研究表明,东北冷涡天气系统中积混合云系是在冷涡系统东南部的西南气流中形成的,水汽输送条件较好,而且有高湿不稳定区配合,对研究其生成和发展有指示意义。

  • 标签: 东北冷涡 积层混合云 天气形势 天气学分析
  • 简介:日本东北大学6日发表公报说,该大学参加的一个国际小组发现,近年来,北半球大气中破坏臭氧的氯化氢不断增加。研究小组分析了日本筑波市以及瑞士等8个地点自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以来大气中氯化氢浓度相关数据,发现2007年以后北半球平流的氯化氢浓度正在增加。

  • 标签: 北半球 臭氧层 日本东北大学 物质 氯化氢 氢浓度
  • 简介:为了发展用于气候研究的精确的盖模型,就必须了解盖内部的重要过程及其与大气的相互作用,并对那些带有某种不确定的参数化方案及参数的影响有所估计。作者发展的盖模型(SAST),及已有的现场观测数据,对模型中参数方案进行了一系列的敏感试验。它们涉及到盖压缩过程,盖内部热传导,盖分层方案及一系列重要参数,如雪盖的反照率,持水能力等,然后对敏感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到了若干有助于了解盖内部重要过程及盖模型改进的结论。

  • 标签: 雪盖模型 参数化方案及参数值 敏感性试验 SAST
  • 简介:气候变化带给臭氧的消息是喜忧参半的。根据一项新研究,由于二氧化碳浓度的上升和气流的改变,北半球中部(包括美国、加拿大和欧洲在内)臭氧可能会提前恢复;同时,整个热带地区以及南半球中部(如澳大利亚、新西兰和秘鲁)臭氧的恢复可能会延迟。

  • 标签: 气候变化 臭氧层 区域性 二氧化碳浓度 澳大利亚 热带地区
  • 简介:应用包括湍流粘性和频散的新的Reynolds平均动量方程,分析了边界的垂直风速廓线,发现包含湍流频散的地面层的风速廓线对经典的风廓线指数规律有一个对数规律的修改;而且在不稳定结下比在稳定结下,湍流的频散效应更为显著;在中性条件下,指数规律退化为对数规律并且Karman常数被另外一个常数所代替,而这个新常数也可以通过相似理论来获得.

  • 标签: 边界层 频散 湍流 风廓线 不稳定层结
  • 简介:用22年(1973~1994年)观测资料,由循环主振荡型分析(CSPOP)揭示了东半球500hPa环流、盖和中国降水量耦合系统的3~4年振荡的循环过程。结果表明,环流-冰雪-降水系统耦合振荡(ASRO)存在显著的欧亚太平洋(EUP)和中国东部型(EC)耦合移动波列,其中500hPa高度与盖波列空间位相相反,但一致向东南方向移动,而中国降水波列由北向南传播。这反映出欧亚盖异常影响欧亚大陆和海洋加热对比,并通过大气内部动力过程激发的耦合空间波的能量频散途径。

  • 标签: 循环主振荡型分析 环流-冰雪-降水耦合系统 耦合振荡 欧亚 中国降水
  • 简介:利用数值预报产品和实况资料,诊断分析了2008年1月16—26日克州地区出现的罕见的持续性连阴雪天气过程。结果表明:有利的大气环流形势造成冷空气频繁,是此次降雪持续时间长、范围广、降雪量大的直接原因,而数值预报产品中的物理量的配置有利于降雪的形成和维持。

  • 标签: 环流形势 数值预报 物理诊断
  • 简介:为了研究不同增温对小麦冠反射光谱的影响,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农业气象试验站以徐麦31为供试品种,设置了2种不同的大田开放式增温处理:夜间增温2℃(T1)和白天温增2℃(T2),及不增温作对照(CK),研究采用FieldSpecProFR光谱仪测定了小麦不同生育时期的冠反射光谱,并研究不同的增温处理对小麦光谱反射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T2处理下小麦冠反射光谱反射率在拔节期大于CK,孕穗期、开花期、灌浆期小于CK,其中孕穗期差值为0.1。T1处理情况下小麦冠光谱反射率在拔节期大于CK,在孕穗期、开花期小于CK,孕穗期二者差值达到0.15,在灌浆期二者差异不明显。另外,在拔节期、孕穗期和开花期的冠光谱反射率均有T2大于T1,灌浆期后T1大于T2。研究结果对于在不同增温处理的背景下,对小麦冠光谱进行无损监测的可行性提供理论参考,从而有效监测小麦的生长。

  • 标签: 小麦 增温 反射光谱
  • 简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北极苔原和海冰地区边界物理过程的观测研究”,通过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组织的专家组的质疑、答辩和验收。该项目按原定计划整理、分析了有关的国内外北极考察资料和成果;参加了北极中国黄河站建设和考察;利用我国最新北极考察资料和其它资料,在对考察资料进行可靠性检验的基础上,对北极地气相互作用的物理过程进行研究,基本达到了原定目标。在下列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

  • 标签: 北极考察 物理过程 过程观测 边界层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海冰
  • 简介:上对流水汽分布对于全球能量和水循环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利用美国Aqua卫星红外高光谱仪器(AIRS)反演的湿度廓线资料对中国上对流水汽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为了保证卫星反演湿度廓线产品精度可以满足气候特征分析的需求,首先利用JICA野外加密探空试验观测数据对卫星反演湿度廓线进行了真实性检验,分析表明,Aqua卫星搭载的AIRS反演的湿度廓线与探空加密观测数据总体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在200hPa高度相对湿度偏差在5%以内,其精度可以用于上对流水汽气候特征的分析。通过趋势分析以及EOF分解等方法,分析了2003年1月—2013年12月的中国区域上对流水汽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受夏季风影响,中国区域上对流水汽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和年周期特征,中国大部分地区上对流冬季偏干、夏季偏湿,夏季高湿区可以北移到35°N以北。而在新疆地区冬季偏湿、夏季偏干。总体来说,全年夏季水汽含量最高,秋季次之,冬季最小。2003年以来新疆地区及南部海域上对流水汽呈显著增加趋势,华南、华北、内蒙古中西部水汽也有所增加,在高原地区及东北区域上对流水汽稍有减少,但变化均不显著。上对流水汽的增加,将有可能放大温室效应,在气候变化研究中应给予重视。

  • 标签: AIRS 湿度廓线 对比检验 时空特征分析 上对流层
  • 简介:京津冀大气灰霾污染严重,天津市作为其核心组成之一其污染形势亦严峻。选取2013年2月20~28日天津重霾污染时段7站PM2.5(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2.5μm的颗粒物,即细颗粒物)和气态污染物数据,结合北京污染数据、地面气象要素、能见度、边界温湿和风廓线、后向轨迹,深入分析重霾污染过程特征及气象和边界成因。结果显示,研究时段天津PM2.5、SO2、NO2、CO和O3浓度均值为150、87、56、2.4和22μgm-3,气态污染物各站差异显著,但仅有SO2全面超过国家空气质量一级标准(50μgm-3),而PM2.5具有区域同步变化特征,且严重超标,是一级标准(35μgm-3)的2~8倍,最高小时均值高达364μgm-3;高浓度PM2.5是导致低能见度的主因,能见度小于10km对应PM2.5阈值为50μgm-3。弱风和高湿度导致局地排放累积,PM2.5始增,在高湿度条件下,持续偏南风促使其稳步增加,配合弱北风和弱东风PM2.5震荡上扬,污染高值阶段,南北气流短时迅速切换,区域污染传输叠加污染的循环累积,PM2.5浓度峰值达到最高;除因边界强东风导致的平流逆温外,高浓度PM2.5与平流逆温密切相关;高污染时段高湿主要集中在500m以下,且随高度递减幅度较大;位于200~600m的低空急流一定程度抑制污染上升,尤其持续强东风使PM2.5浓度稳步降低到二级水平,污染迅速有效清除最终依赖整的强西北风。北京、环绕天津的河北中部和西南部地区对天津重污染有显著贡献。

  • 标签: 天津 PM2.5 能见度 气象要素 廓线
  • 简介:在欧盟第6框架计划“气溶胶-云-气候和空气质量相互作用综合集成项目(036833)”的支持下,应德国对流研究所(IfT.I.eibnizInstituteforTroposphericResearch)AlfredWiedensohler博士的邀请,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沈小静于2009年1月3日至2月2日赴德同进行气溶胶数谱观测方面的学术交流。此次学术交流的主要任务是针对大气气溶胶数谱观测得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并就试验观测的初步结果展开讨论。

  • 标签: 学术交流工作 研究所 对流层 德国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大气气溶胶
  • 简介:利用中尺度模式MM5,分别耦合传统的边界参数化方案和城市冠参数化方案,模拟了2001年冬季北京冠大气的动力、热力特征,并和观测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城市冠参数化方案更能细致描述建筑群对城市冠大气的动力、热力作用.由于建筑群的动力、热力作用,使北京城区的温度升高,风速减小,湍流动能增强,形成了明显的增温区、阻风区和湍能增强区,中心均位于城区高大建筑群附近,并向郊区递减.

  • 标签: 城市冠层 动力效应 热力效应 建筑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