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21 个结果
  • 简介:利用2007年1月—2010年12月的CloudSat-CALIPSO卫星资料,对中国东部及其周边海域(20°—35°N,103°—137°E)夏季(7—8月)深对流云的云水路径、云水含量、粒子有效半径以及粒子数浓度等微物理变量进行了统计分析,并研究了上述微物理变量的概率密度分布以及垂直变化。结果表明:中国东部夏季深对流云液态水路径可以达到1000g/m^2,海上液态水路径逐渐减小到600g/m^2左右,在海洋上深对流云的冰水路径约为1600g/m^2,而在中国东部冰水路径大约为1200g/m^2;夏季深对流云的液态水含量在47—104mg/cm^3范围内分布概率最大,分布高度在5km左右达到极大值,冰水含量的分布概率单调递减,在7—11km高度的值大于200mg/cm^3;液态水粒子的有效半径在8—13μm的分布概率最大,其有效半径随着高度的增大而逐渐增大,冰粒子有效半径在108μm处分布概率达到最大,最大值出现在5.8km高度处且值为108μm;液态水粒子数浓度在55—65个/cm^3范围内分布概率最大,数浓度极大值出现的高度最大值为4.6km,冰粒子数浓度小于297个/L,在5km高度以上随着高度增加而逐渐增大,到12.3km高度处达到最大。

  • 标签: 深对流云 CLOUDSAT 云水含量 粒子有效半径 粒子数浓度 垂直变化
  • 简介:通过对1983年7月29—30日的暴雨过程的分析发现,这次暴雨的触发机制,主要是西南急流及700hPa西南低涡北抬。而与这支西南急流相伴随的,处于副高西侧的暖湿平流为能量不稳定区。能量锋则是这次暴雨发生的启动机制。

  • 标签: 暴雨 物理量 分析
  • 简介:利用WRF模式的5种云微物理方案对华西地区一次秋雨过程(2011年9月13—20日)进行了模拟,分析不同云微物理方案对华西秋雨的模拟能力,并对降水模拟差异的可能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WRF模式的5种云微物理方案对华西秋雨均具有一定的模拟能力,可模拟出华西秋雨的夜雨特征,但Kessler方案模拟的降水落区偏小且降水强度偏弱,而Lin方案模拟的降水强度则偏强;相对来说,Ferrier和WSM3方案对华西秋雨主要降水过程的模拟效果较好。对比WRF模式5种不同云微物理方案对华西秋雨过程的模拟可知,各方案模拟的区域降水强度与WRF模式模拟的上升运动的强弱存在较好的一致性。

  • 标签: 华西秋雨 数值模拟 云微物理方案
  • 简介:利用2003~2005年闽北冰雹出现站数与实况物理量求相关,得到闽北不同季节(春季3-4月、汛期5-6月)与降雹相关密切的物理量因子。然后利用T213数值预报物理量产品与福建省多年预报经验总结的实况物理量产品相结合,运用指标叠加法来建立闽北不同季节(春季3~4月、汛期5-6月)冰雹客观预报系统,该系统在2008~2010年近3年的应用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 标签: 物理量 冰雹 客观预报
  • 简介:1前言热带气旋是影响海南省的主要天气系统,未达到热带气旋标准的近海低压亦可造成陆地上的暴雨天气,海上的雷雨大风等。这类低压在海上往往会有位置和强度的突变,如2001年的“天兔”,12小时从低压发展为风暴并在海南岛南部海面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事故,2002年的“米克拉”从低压到风暴登陆海南岛的时间不足24小时。由于海上常规资料的缺乏,以往对它的分析较少,漏报较多。

  • 标签: 物理量场特征 低压 近海 人员伤亡事故 热带气旋 天气系统
  • 简介:本文对80年代以来,西安地区大暴雨的天气环流特征和一些物理量进行分析,为预报此类天气提供一些依据。

  • 标签: 大暴雨 环流特征 物理量分析
  • 简介:文章利用2012年9月2日影响内蒙古通辽市的一次锋面降水过程的机载大气粒子测量系统(PMS)的资料,结合飞机宏观记录、天气形势、雷达回波和卫星云图等资料,对云层的物理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锋面降水云系中的PIP粒子浓度变化随高度变化成正相关,5200m高度达到最大。底部的云体降水粒子浓度随时间减小,说明底部的云层正在消散。航线飞行过程中探测到降水粒子浓度在16:35之后变大,说明云体在下层有发展的趋势。云中CAS粒子总浓度整体相差不大,浓度在100~600个·cm-3之间,峰值浓度在4200m高度处,达到800~900个·cm-3。SPP-200粒子总浓度呈现双峰结构,分别在5200m和3450m高度层。

  • 标签: 锋面 飞机探测 粒子谱 云物理特征
  • 简介:利用非静力中尺度模式系统(ARPS),对1998年7月20日至22日期间长江流域的低涡切变线及暴雨过程进行了模拟.探讨了对"98@7"突发暴雨的影响因子及改进预报的可能途径.初值的不完全是影响成功预报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利用尽可能收集到的资料,对初值进行了合理的处理之后,模式能较好地复制出7月20~22日24h降水及环流形势.利用模式结果,讨论了凝结潜热释放和行星边界层过程在低涡切变线维持中的作用以及云贵高原在低涡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此外,还对低涡及切变线的演变过程做了初步的分析,初步探讨了低涡切变线形势维持的可能机制.

  • 标签: 暴雨预报 物理过程 地形 降水 1998年7月 切变线
  • 简介:1概况2017年12月11-15日,美国地球物理学会(AGU)2017年度秋季会议在美国路易斯安娜州新奥尔良市召开。此次会议是AGU的第48届年会,会议主题是“你将发现什么?”。会议对所有感兴趣的地球和空间科学的人员开放。来自全球地球物理领域的科技人员2万多人参加了此次会议。与以往历届会议相同,会议涉及大气科学、海洋、地质、地震等所有地球科学领域,交流方式包括口头报告、墙报。

  • 标签: 地球物理 物理学会 会议简介 美国 秋季 新奥尔良
  • 简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北极苔原和海冰地区边界层物理过程的观测研究”,通过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组织的专家组的质疑、答辩和验收。该项目按原定计划整理、分析了有关的国内外北极考察资料和成果;参加了北极中国黄河站建设和考察;利用我国最新北极考察资料和其它资料,在对考察资料进行可靠性检验的基础上,对北极地气相互作用的物理过程进行研究,基本达到了原定目标。在下列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

  • 标签: 北极考察 物理过程 过程观测 边界层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海冰
  • 简介:利用1960—2013年辽宁省61个国家气象站地面降水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选取60次区域性大暴雨过程,采用天气学和物理诊断方法对暴雨发生过程中多个时次的环境场与物理量场进行了合成分析。结果表明:辽宁地区大暴雨天气是极地、西风带、副热带及热带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低层冷式切变线带动极地冷空气从偏北路径入侵辽宁地区,西风带短波槽东移使低空急流加强,诱发地面辐合线锋生触发辽宁地区大暴雨。辽宁地区大暴雨的落区、强度与低空急流和冷暖空气的路径、强度密切相关;水汽条件和热力条件是产生强降水的基础,动力抬升条件是降水强度的决定因素。环境场和物理量场的合成分析揭示了辽宁地区大暴雨的共性,可为辽宁地区大暴雨预报提供参考。

  • 标签: 大暴雨 环境场 物理量场 合成分析 影响系统
  • 简介: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采用天气学诊断方法,对2009年11月10—12日石家庄地区出现的一次历史同期罕见区域性暴雪天气过程的环流特征和物理量场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此次暴雪天气过程属典型的东北回流型降雪,地面从贝加尔湖南下冷高压与中国河套低压倒槽、700hPa暖式切变线和500hPa高空槽是主要影响系统。低空西南急流与超低空东北急流耦合,在为暴雪提供水汽和热量输送的同时加强了抬升运动。水汽的垂直输送导致局地比湿显著增大,深厚的湿层和强烈的水汽辐合为暴雪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条件。"高空辐散、低空辐合"以及强劲的上升运动是暴雪的动力条件,降雪强度最大时段对应上升运动的强盛发展阶段。暴雪开始阶段云水含量的时空演变特征,一方面显示了水汽的迅速增加与爬升,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地形的强迫抬升作用不容忽视。850hPa温度低于700hPa,有利于水汽经过此层时被凝华成固态。逆温层提前24h出现,而且暴雪最强时段内两层温差均为5℃以上,这对暴雪预报具有指示意义。

  • 标签: 暴雪 东北回流 切变线 上升运动 水汽条件 温度指标
  • 简介:1概况美国地球物理学会(AGU:Amet—icanGeophysicalUnion)成立于1919年,是一个非营利的国际科学组织,现今在全球拥有来自135个国家的6万多名会员。AGU的活动着重在组织和传递国际地球物理学跨学科的资讯,其学术活动包含4个领域:大气和海洋科学、固体地球科学、水文学和空间科学。

  • 标签: 地球物理学 物理学会 会议简介 美国 秋季 固体地球科学
  • 简介:研究式教学是我国教育界近年来大力倡导的一种教学形式,在领导干部教育培训中开展研究式教学,对于提高领导干部教育培训班教学质量和水平十分有效。本文介绍了研究式教学的特点,分析了在干部教育培训中开展研究式教学的意义与作用,同时结合实例探讨了研究式教学在干部教育培训中的运用。

  • 标签: 研究式教学 教育培训 领导干部 教学形式 教学质量 干部教育
  • 简介:1气候图的内容气候图是表示气候特征及气候要素的变化、分布、相互比较、相互影响,形成原因等的图示.在自然地图中它是表示内容指标最多、应用最广泛的图种之一.

  • 标签: 中气候图 地理教学 教学中
  • 简介:根据乌海市1971-2000年地面观测资料分析了地表状况与沙尘暴的相关关系,得出地表状况是沙尘暴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原因。同时对乌海地区沙尘暴天气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乌海地区沙尘暴天气的年变化呈振荡减小的趋势,且周期是5年,与大风位相相反。沙尘暴主要集中出现在3-6月,最多出现在4月:大风主要集中出现在3-8月,最多出现在5月。

  • 标签: 沙尘暴 地表状况 物理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