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婴儿辅食添加的时机与食物过敏发生的关系。方法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婴儿辅食早期引入对食物过敏发生的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RCT),限定时间均为建库至2019年12月31日。筛选出的文献质量评价采用Cochrane手册中的偏倚风险评价工具进行评价,使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对于纳入文献较少的辅食种类则进行系统综述。结果共纳入8个RCT,按照食物种类分组进行Meta分析或系统综述。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晚期(即6月龄后)引入组相比,婴儿辅食中早期(即6月龄前)引入鸡蛋(RR=0.60,95%CI 0.46~0.79)可降低鸡蛋过敏发生的风险。针对所纳入的添加辅食为鸡蛋的6个研究的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在有过敏性疾病的既往史或家族史的婴儿,6月龄前引入鸡蛋可降低鸡蛋过敏的发生(RR=0.55,95%CI 0.40~0.75);6月龄前引入生鸡蛋(RR=0.67,95%CI 0.49~0.93)、小剂量的鸡蛋(相当于每周蛋白质0~4 g)(RR=0.55,95%CI 0.36~0.85)均与鸡蛋过敏的发生风险降低有关;此外,与4月龄前开始添加鸡蛋相比,4~6月龄期间添加鸡蛋可降低鸡蛋过敏的发生(RR=0.58,95%CI 0.43~0.78)。在系统综述中,早期引入花生对婴儿花生过敏发生的影响暂无定论,所纳入的RCT均显示早期引入牛奶蛋白对婴儿牛奶蛋白过敏的发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婴儿辅食中早期(即6月龄前)引入鸡蛋可预防婴儿鸡蛋过敏的发生,但需考虑研究的局限性。
简介:摘要目的从中国人类免疫缺陷病毒I型(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type I, HIV-1)慢性感染者体内筛选针对膜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并对其进行功能鉴定。方法采用单细胞特异性分选的方法从HIV-1感染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PBMCs)中筛选抗原特异性单个B细胞,通过逆转录和巢式PCR获得抗体重链和轻链的可变区基因。利用免疫遗传学数据库(immunogenetics database, IMGT)分析抗体基因家系及突变率。抗体表达纯化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鉴定其结合活性和识别表位,通过假病毒中和实验检测抗体中和能力。结果从1例慢性HIV-1感染者样本中筛选得到7个HIV-1膜蛋白特异性抗体。抗体重链可变区基因来自IGHV1-69*09、IGHV1-08*01、IGHV1-46*01、IGHV4-34*01、IGHV4-61*01和IGHV3-43*02家系,突变率为10.76%~21.05%。轻链可变区基因来自IGKV3-20*01、IGKV1-39*01、IGKV1-NL1*01、IGKV3-15*01和IGKV1-9*01家系,突变率为6.03%~18.64%。7个抗体均可以结合gp140,其中抗体508-B1、508-C1、508-C5、508-D4和508-E5主要识别gp41区;508-D6和508-F1结合gp120区。508-D4和508-F1分别可以中和Global Panel假病毒盘中的CNE8(Tier 2)和X2278(Tier 2),IC50值分别为38.1 μg/ml和41.7 μg/ml。结论本研究成功筛选得到7个HIV-1膜蛋白特异性的单克隆抗体,其中5个为识别gp41区的单克隆抗体,2个为gp120结合抗体。2个抗体具备有限的中和能力。该组抗体可为HIV-1检测试剂和抗体药物研发以及艾滋病疫苗免疫原设计提供技术储备。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经腹腔镜微波消融联合肾部分切除术治疗肾肿瘤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1月至2021年5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65例行腹腔镜下微波消融联合肾部分切除术治疗肾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6例、女19例。年龄(56.6±14.1)岁,体质指数(25.7±3.3)kg/m2;左肾肿瘤30例,右肾肿瘤35例。患者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59例0分,6例1分;肿瘤最大径(2.3±1.0)cm(1.0~5.0 cm)。R.E.N.A.L.评分4~6分41例,7~9分23例,10~12分1例。腹腔镜下微波消融肾肿瘤后行肾部分切除术。观察手术并发症,术后应用CT或MRI定期随访评估预后。结果患者手术时间(76.6±19.4)min(40~120 min)。术中中位出血量20 ml(5~50 ml)。术后中位住院时间4 d(3~6 d),并发症Clavien Ⅰ级11例(发热、恶心呕吐、腰部疼痛),无Ⅱ级及以上并发症。术后病理结果示,所有患者未见肿瘤切缘阳性,肾透明细胞癌46例[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病理分期:T1a期42例,T1b期4例;世界卫生组织/国际泌尿病理学会(WHO/ISUP)病理分级:1级21例,2级23例,3级2例];1型乳头状肾细胞癌2例(均为T1a期,1级);2型乳头状肾细胞癌1例(T1b期,2级);肾嫌色细胞癌2例(均为T1a期);低度恶性潜能多房囊性肾肿瘤1例;腺癌2例(结合直肠癌术后病史,考虑转移);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6例;嗜酸细胞瘤2例;乳头状腺瘤1例;良性肾囊肿1例;肾血管瘤伴钙化1例。术后中位随访24个月(1~42个月),63例患者存活,2例死亡(1例因心脏疾病,1例因直肠癌转移)。结合术后影像学复查,其他患者均未见肾肿瘤复发和转移征象。定期复查肾功能基本正常。结论腹腔镜下微波消融联合肾部分切除术治疗肾肿瘤的安全性和疗效良好,术中出血少,对肾功能影响小,并发症少,且不影响术后病理诊断,为肾肿瘤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在一站式复合手术应用场景下,栓塞后循环供血动脉辅助显微切除手术对后循环参与供血的脑动静脉畸形手术风险和预后的影响。方法从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前瞻性、多中心脑动静脉畸形的复合手术外科队列(NCT03209804)的患者中选择存在后循环供血的脑动静脉畸形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栓塞后循环供血动脉将患者分为后循环栓塞组和后循环未栓塞组。根据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脑动静脉畸形形态学、血管构筑学特征和病灶Spetzler-Martin分级进行1∶1倾向性评分匹配(PSM)。以神经功能障碍加重为主要终点事件,围手术期相关指标为次要终点事件,比较两组间手术风险和临床预后的差异。结果共计545例患者加入研究,后循环动脉参与供血者占38.3%(n=209例),后循环栓塞组42例,后循环未栓塞组167例,对两组行PSM,栓塞组纳入39例、未栓塞组纳入39例,其中男50例,女28例;年龄5~58(30±13)岁。后循环栓塞组患者术后3个月神经功能障碍加重比例高于未栓塞组,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5.4%(6/39)比2.6%(1/39),P=0.107]。组间比较示栓塞组的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未栓塞组[M(Q1,Q3),650(500,1 500)ml比1 200(800,2 000)ml,P=0.002]。后循环栓塞组与后循环未栓塞组显微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37(374,521)min比424(359,601)min,P=0.865]。术后脑动静脉畸形残留[(5.1%(2/39)比7.7%(3/39),P=1.000],出血性并发症[5.1%(2/39)比0(0),P=0.494],术后缺血性并发症[10.3%(4/39)比5.1%(2/39),P=0.675],出院神经功能障碍[17.9%(7/39)比15.4%(6/39),P=0.755],1年神经功能障碍[5.1%(2/39)比2.6%(1/39),P=1.000]等各类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神经功能障碍加重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一站式复合手术术中栓塞脑动静脉畸形的后循环供血动脉能够有效减少术中出血,降低手术风险。栓塞后循环供血动脉未对复合手术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和神经功能预后产生显著影响。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直立倾斜试验(HUTT)不同时间点心率(HR)和心率差(HRD)与儿童及青少年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POTS)发生的关系。方法收集2000年10月至2019年11月因不明原因晕厥或晕厥先兆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儿童晕厥专科门诊就诊、并诊断为POTS的6~16岁儿童及青少年217例为POTS组。匹配同期在本院儿童保健专科门诊进行健康检查的6~16岁儿童及青少年73例为对照组。获取基线、HUTT 5 min、10 min的HR(HR0、HR5、HR10)及HUTT 5 min、10 min时HR与基线HR的差值即HRD(HRD5、HRD10)。结果(1)HR5、HR10、HRD5、HRD10在POTS组高于对照组(P<0.05)。(2)单变量Logistic回归:HR5、HR10、HRD5、HRD10与发生POTS的风险之间存在关联(P<0.01)。(3)多变量Logistic回归:HRD5、HRD10分别每增加一个单位,发生POTS的风险分别增加27%(OR=1.27,95%CI1.16~1.36)和28%(OR=1.28,95%CI1.20~1.38),这是在分别调整了年龄、性别、HR10或HR5后的独立作用。结论HR和HRD与儿童及青少年POTS发生存在关联,但HUTT不同时间点的HR和HRD对发生POTS的效应值大小影响不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直立倾斜试验(HUTT)不同时间点心率(HR)和心率差(HRD)与儿童及青少年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POTS)发生的关系。方法收集2000年10月至2019年11月因不明原因晕厥或晕厥先兆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儿童晕厥专科门诊就诊、并诊断为POTS的6~16岁儿童及青少年217例为POTS组。匹配同期在本院儿童保健专科门诊进行健康检查的6~16岁儿童及青少年73例为对照组。获取基线、HUTT 5 min、10 min的HR(HR0、HR5、HR10)及HUTT 5 min、10 min时HR与基线HR的差值即HRD(HRD5、HRD10)。结果(1)HR5、HR10、HRD5、HRD10在POTS组高于对照组(P<0.05)。(2)单变量Logistic回归:HR5、HR10、HRD5、HRD10与发生POTS的风险之间存在关联(P<0.01)。(3)多变量Logistic回归:HRD5、HRD10分别每增加一个单位,发生POTS的风险分别增加27%(OR=1.27,95%CI1.16~1.36)和28%(OR=1.28,95%CI1.20~1.38),这是在分别调整了年龄、性别、HR10或HR5后的独立作用。结论HR和HRD与儿童及青少年POTS发生存在关联,但HUTT不同时间点的HR和HRD对发生POTS的效应值大小影响不大。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和验证盐诱导激酶2 (SIK2)在三阴性乳腺癌(TNBC)中的表达并探究其对TNBC细胞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利用Ualcan在线分析工具探索SIK2在TNBC中表达情况,结合8对TNBC组织标本运用荧光定量PCR技术进行验证。构建SIK2重组过表达质粒(GV703-SIK2)并包装重组慢病毒。分别感染TNBC细胞株MDA-MB-231和HCC1937,经嘌呤霉素筛选构建SIK2稳定过表达细胞株和阴性对照细胞株。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转染后TNBC细胞株中SIK2表达水平,通过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小室实验观察SIK2过表达对TNBC细胞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分析SIK2过表达后对上皮型钙黏蛋白(E-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锌指转录因子SNAI1蛋白(Snail)、锌指转录因子SNAI2(Slug)、磷酸化SMAD家族成员2(p-SMAD2)蛋白、磷酸化SMAD家族成员3(p-SMAD3)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SIK2 mRNA在TNBC组织中表达明显低于其配对癌旁组织(t=2.199,P<0.05)。SIK2过表达组MDA-MB-231、HCC1937细胞SIK2蛋白表达水平(2.105±0.148、0.942±0.204)明显高于其对照组(0.053±0.007、0.024±0.0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030、7.792,P<0.01)。划痕实验结果显示SIK2过表达组MDA-MB-231、HCC1937细胞划痕愈合率[(61.700±5.126)%、(58.360±14.380)%]均明显低于其对照组[(87.870±1.097)%、(91.410±7.4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645、3.530,P<0.05)。Transwell小室实验结果显示SIK2过表达组MDA-MB-231、HCC1937细胞穿过小室数量[(111.700±15.310)、(101.700±14.220)个]明显低于其对照组[(183.000±19.970)、(187.000±15.100)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09、7.125,P<0.01)。SIK2过表达组E-cadherin表达水平(0.754±0.186)明显高于对照组(0.298±0.0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95,P<0.05);而Vimentin、Snail、Slug、p-SMAD2蛋白、p-SMAD3蛋白的表达水平(0.595±0.144、0.429±0.179、0.609±0.125、0.198±0.090、0.659±0.088)均明显低于对照组(1.112±0.201、0.959±0.198、0.920±0.140、0.497±0.059、1.248±0.1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24、3.439、2.872、4.804、5.926,P<0.05)。结论SIK2在TNBC中呈低表达,推测SIK2是通过调控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上皮-间充质转化(EMT)通路抑制TNBC细胞的EMT、迁移和侵袭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