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临床分析护理安全管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冠脉介入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我院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开展介入手术治疗的78例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手术病例,开展双盲分组:研究组39例和对照组39例,在实际护理中,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研究组则开展护理安全管理,对两组病例平均住院时间、手术并发症等相关指标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在开展护理安全管理后,研究组住院时间比对照组更少,手术并发症出现几率也少于对照组,组间的数据P值相比存在一定差异。结论:在临床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的介入手术治疗过程中,采取护理安全管理模式,能够有效降低手术副作用几率,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实现病情的早日康复,在临床上应大力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零回波时间磁共振血管成像(zero echo time MR angiography,ZTE-MRA)及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time of fight MR angiography,TOF-MRA)的图像质量以及对脑动脉狭窄诊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纳入19例拟诊断为脑动脉狭窄的患者,同时进行ZTE-MRA及TOF-MRA检查,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作为金标准,评估两种MRA成像技术诊断脑动脉狭窄的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结果ZTE-MRA和TOF-MRA的优良图像占比和信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SNR)平均值分别为84%、74%和14.2、19.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583、0.175);诊断脑动脉狭窄ZTE-MRA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为100%和98%,TOF-MRA相应为85%和96%,ZTE-MRA的Kappa值为0.898优于TOF-MRA;ZTE-MRA诊断1~2级动脉狭窄和3~4级动脉狭窄准确度分别为57%和81%。TOF-MRA相应为46%和31%。诊断1~2级动脉狭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27),3~4级狭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7)。结论ZTE-MRA和TOF-MRA的图像质量无明显差异,两者对于1~2级脑动脉狭窄诊断价值无差别,对于3~4级脑动脉狭窄ZTE-MRA较TOF-MRA更为准确。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予以PCI术冠心病患者协同护理干预对患者管理能力、生活质量等方面的积极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9年12月-2020年9月期间收治的PCI术患者,总计130例。此次研究获得伦理委员会批准,进行随机法分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5例,分别采取常规护理、协同护理干预。比较2组患者护理后自我管理能力、生活质量。结果:采用冠心病自我管理量表(Coronary Self-management Scale,CSMS)以及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74(Generic Quality of Life Inventory-74,GQOL-74)评估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及生活质量,护理后观察组患者指标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经切除术后联合动脉介入化疗栓塞术对患者血清学肿瘤标志物水平、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从2017年1月到2020年1月抽取100例到本院接受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共100例,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每组各50例,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的肝癌切除术,观察组患者在其基础上联合动脉介入化疗栓塞,观察两组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后的血清学肿瘤标志物水平的改善程度明显更佳,且生活质量改善状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原发性肝癌经切除术后联合动脉介入化疗栓塞术对患者血清学肿瘤标志物水平、生存质量的改善作用明显。
简介:摘要原发性震颤(ET)也称特发性震颤,主要临床表现为双上肢4~12 Hz动作性震颤,可伴或不伴头部、口面部、声音或下肢震颤。该病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皮质-脑桥-小脑-丘脑-皮质环路的节律性震荡是ET的主要病理生理学机制。目前ET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口服药物和注射A型肉毒毒素)、手术治疗、康复治疗等,约1/3的ET患者对药物治疗反应不佳。目前,脑深部电刺激术(DBS)已成为药物难治性ET的首选治疗方法,我国已有多个中心开展DBS治疗药物难治性ET患者,但国内外尚无专门针对性的指南或共识。为进一步规范我国DBS治疗ET的适应证和流程,进一步加强神经内、外科之间的密切配合,提高诊疗水平,相关领域的专家经过充分讨论,制订了本共识。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诱发房颤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9年5月该院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详细记录研究对象基本资料、临床指标及术后房颤发生情况进行分析。通过单因素分析影响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诱发房颤的相关危险因素,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诱发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调查结果显示,60例冠心病患者中,术后发生房颤8例,占比13.3%;未发生谵妄的患者52例,占比86.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性别、冠心病类型、术前心力衰竭、术前心源性休克、高血压疾病、术前心功能状况、β-受体阻滞剂、抗心律失常药物、左房内径、左室射血分数、心率及P波离散度是影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发生房颤的相关因素(P<0.05);将术后房颤发生情况作为因变量,将相关危险因素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冠心病类型、心源性休克及β-受体阻滞剂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诱发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本研究选取的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的患者中,房颤的发生概率为13.3%,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冠心病类型、心源性休克及β-受体阻滞剂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诱发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提示护理人员应尽早识别诱发房颤的危险因素,并尽早采取相应护理对策,以预防或降低术后房颤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冠状动脉支架内慢性完全闭塞(IS-CTO)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安全性及远期疗效。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10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接受PCI的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患者。将符合纳排标准的IS-CTO患者212例纳入IS-CTO组,以1∶1的比例匹配原发性CTO患者212例纳入原发CTO组。记录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PCI成功率。PCI成功定义为成功行CTO靶病变支架置入术。随访患者术后5年临床事件的发生情况。主要终点为心原性死亡联合心肌梗死的复合事件。次要终点为即刻手术成功、全因死亡、心原性死亡、心肌梗死、靶血管相关心肌梗死、血运重建、靶血管相关血运重建、心力衰竭再住院。结果共纳入424例患者,年龄(57.8±10.5)岁,其中男性364例。与原发CTO组比较,IS-CTO组患者术前左心室射血分数较低[(58.7±9.2)%比(61.0±7.7)%,P=0.01],术前SYNTAX评分较高(19.4±8.3比15.3±10.0,P<0.01),靶病变为左前降支者占比更高[42.9%(50/212)比23.6%(91/212),P<0.01]。IS-CTO组的PCI成功率[71.7%(152/212)比69.8%(148/212),P=0.70]和并发症发生率[40.6%(86/212)比36.3%(77/212),P=0.37]与原发CTO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年随访结果显示,IS-CTO组的心原性死亡联合心肌梗死的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高于原发CTO组[10.8%(23/212)比4.7%(10/212),P=0.02],差异主要由心肌梗死事件驱动[9.0%(19/212)比4.2%(9/212),P=0.05]。IS-CTO组的其他次要终点事件发生率有高于原发CTO组的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意义(P均>0.05)。结论IS-CTO患者接受PCI的即刻手术安全性与有效性良好,但其远期心原性死亡及心肌梗死风险较原发CTO病变患者更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血管介入治疗的围手术期护理干预措施及临床效果。方法:观察对象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血管介入治疗患者,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完成研究,纳入50例患者,利用计算机数字随机模型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25)与对照组(n=25)两组,前组施以围术期综合护理,后组施以常规护理,比较不同护理模式的临床效果。结果:经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PSQI睡眠质量评分、VAS疼痛模拟评分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4.00%)低于对照组(24.00%),(p<0.05)。结论:在血管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围术期中,实施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有效减轻病情疼痛,改善生活质量,预防并发症发生,方案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肱动脉入路介入治疗外科瓣膜置换术后人工瓣膜瓣周漏(PVL)的可行性、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17年8月至2019年10月于阜外医院结构性心脏病中心接受经肱动脉入路介入治疗的外科瓣膜置换术后PVL患者。所有患者均在局部麻醉下穿刺肱动脉,进行造影和经导管封堵操作,在经胸超声心动图(TTE)监测下进行介入手术。收集患者的基线资料、手术资料及手术前后TTE检查结果,记录术后并发症,出院后门诊随访手术相关不良事件。计算手术成功率,手术成功定义为封堵器置入后30 d内不影响瓣膜运动和冠状动脉血流,且TTE显示瓣周反流程度下降1级及以上。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0例患者,年龄(57.5±14.6)岁,其中男性6例。主动脉瓣PVL 7例,二尖瓣PVL 3例。除1例患者改为股静脉-房间隔入路外,其余9例患者成功经肱动脉入路置入封堵器,手术时间为(103.3±34.0)min,术后无需卧床制动。住院时间为7.5(3.0,9.8)d,经肱动脉入路的手术成功率为9/10。患者手术前后的PVL反流程度、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房内径等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1例术后第2天新发溶血伴肾功能不全,经透析治疗后顺利出院;1例术后肱动脉假性动脉瘤,经瘤体内注射凝血酶好转后出院。随访(14.3±7.9)个月,随访期间9例患者心功能维持在Ⅰ/Ⅱ级,无严重手术相关不良事件。结论经肱动脉入路介入治疗外科瓣膜置换术后PVL是一种可行、有效、安全的操作,可简化操作流程、减少术后卧床制动时间。
简介:【摘要】 目的:研究分析综合康复护理在老年冠心病冠状动脉介入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定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本院收治患老年冠心病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90例实施本次课题研究,依据患者就诊单双号进行分组,诊疗期间,对照组开展常规护理,实验组开展综合康复护理,护理开展后,统计对比两组心脏功能及护理依从性。结果:组间护理开展后,实验组患者经护理干预后,心脏功能各项指标均较护理前得到有效改善,护理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护理开展后,实验组护理依从性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老年冠心病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开展综合康复护理,可以有效改善患者心脏功能,促进患者康复,具有良好护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