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乙肝相关性终末期肝病肝移植术后乙肝病毒再感染的防治。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3年1月乙肝相关性终末期肝病肝移植患者共计60例,将其分为A组和B组,A组采用拉米夫定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预防乙肝复发,B组采用阿德福韦酯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预防乙肝复发,对患者进行不定期的随访调查。结果在治疗的24个月之内的随访中,A组有3例患者复发,复发率为10%,B组无患者复发。结论采用阿德福韦酯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预防乙肝复发的效果优于采用拉米夫定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预防乙肝复发。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氧葡萄糖血清剥脱/再恢复(oxygen-glucose-serumdeprivation/restoration,OGSD/R)诱导脊髓来源的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te,Ast)内质网应激相关凋亡机制。方法原代培养大鼠脊髓来源的Ast,并采用免疫细胞化学的方法行鉴定。应用Hoechst33342荧光染色检测细胞的凋亡,应用Western—blotting法检测caspase-12、caspase-3的水平变化。结果caspase-3和caspase-12在OGSD/R诱导的脊髓Ast中活化;在正常未处理的脊髓Ast中cleaved-caspase-3和cleaved-caspase-12表达非常低,在给予氧葡萄糖血清剥脱(OGSD)后表达明显增加,而给予氧葡萄糖血清再恢复后导致进一步增加。结论OGSD/R能够诱导脊髓来源的星形胶质细胞的凋亡。并发现caspase-3及caspase-12在此过程中活化。表明内质网应激可能参与OGSD/R诱导脊髓来源的星形胶质细胞的凋亡。
简介:从历史演化的角度看,《列国志传》卷一是介于《武王伐纣平话》与《封神演义》之间的过渡性文本;从文本自身的角度看,《列国志传》卷一初步具有以正统叙事整合民间叙事的特征。较之《武王伐纣平话》,《列国志传》卷一具有正统叙事的某些特征,这主要表现为两点:一是深受崇实黜虚的信史观念的影响,二是对仁政、忠君等儒家政治伦理的强调。但同时,《列国志传》卷一对以往武王伐纣故事中怪力乱神的因素并未完全剔除,而是适度加以保留,并将其纳入正统叙事的框架之中。明代中后期历史小说领域内以信史为尚的文学观念和“按鉴演义”的编撰方法,对该书叙事特征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无偿献血者的血液检验结果,探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的检验方法。方法随机抽取无偿献血者的血液,进行酶联免疫血液测定,分析酶联免疫吸附测定再检意义,观察酶联免疫检测试剂的反应重复率和再检率。结果经统计发现,抗-TP抗体、抗-HIV抗体、抗-HCV抗体及HBsAg四个项目的初检及复检试剂的反应重复率和再检率对比均有差异,具统计意义(P<0.05)。其中,HBsAg复检结果显示,阳性检出可信度较低,再检反应重复率为16.2%,抗-TP抗体、抗-HIV抗体、抗-HCV抗体的再检反应重复率分别为14.2%、13.8%、12.6%。结论可以根据血液检验反应重复率和再检率,推断血液标本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检测的准确率。
简介:目的探讨他克莫司后处理对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组织炎性反应的抑制作用。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9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SO)组、缺血再灌注(IR)组和他克莫司后处理(TP)组。采用经股动脉置管球囊扩张制备脊髓缺血模型,缺血20分钟后抽出球囊中液体行再灌注。再灌注15分钟、1、6、24小时切取相应脊髓节段,采用邻联二茴香胺法检测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再灌注24小时应用干湿差重法测定伤段脊髓组织水含量,同时制备组织切片行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染色观察神经细胞凋亡。结果SO组大鼠脊髓组织MPO活性在7.20~8.03U/mg之间,与之相比IR组大鼠再灌注各时间点MPO活性升高明显(P<0.01),TP组大鼠再灌注15分钟、1、6、24小时时MPO活性均显著低于IR组(P<0.01)。SO组大鼠脊髓组织水含量为(61.17±1.49)%,再灌注24小时时IR组大鼠高达(69.34±0.91)%,而TP组脊髓组织水含量为(65.09±0.61)%,显著低于IR组(P<0.01)。SO组大鼠脊髓神经细胞凋亡率为(5.44±1.31)%,再灌注24小时时IR组和TP组的凋亡率分别为(32.76±6.67)%和(20.40±5.43)%,TP组显著低于IR组(P<0.01)。结论他克莫司后处理能抑制缺血脊髓再灌注后的中性粒细胞聚集和组织炎性水肿,减轻神经细胞凋亡,从而发挥神经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