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背景:有经验的皮肤科医师使用临床诊断标准(通常为ABCD规则)早期诊断黑色素瘤的正确率可达64%~80%,诊断黑色素瘤的自动化系统仍被认为是一种实验性方法,只能作为肉眼诊断的辅助措施。为帮助早期诊断黑色素瘤,作者开发了一种图像处理系统帮助鉴别黑色素瘤与黑色素细胞痣,并建立了一种明确黑色素瘤发生率的数字模式。方法:分析132处黑色素细胞皮损(23处黑色素瘤及109处黑色素细胞痣)的数字图像特征,包括几何特征、颜色、颜色纹理。共分析了所有皮损的43个特征变量:几何形状、颜色纹理、边界锐度、颜色变量等。由于任何多阶式变量选择法中存在变量多重共线性均可导致严重错误,因此采用单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法及“-2loglikelihood”检测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以排除不适当的变量。最初“-2loglikelihood”和非参数Spearmanp选择了5个变量进入多变量预测模式,随后5变量模式被削减为3变量模式,且验证了每种模式的性能。用“jackknife”法验证3变量模式,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性(ROC)曲线图比较其与5变量模式的精确度,结论表明3变量模式的鉴别能力未受影响。结果:并非全部变量均对此模式有用,故逐渐剔除至剩下3个有意义的协变量。合并几何形状、颜色、颜色纹理等独立协变量参数,计算预测性公式,用于黑色素瘤的预测。此模式诊断黑色素瘤的灵敏度为60.9%,特异度为95.4%,总精确度达89.4%(概率水平O.5),有8%的假阴性结果。结论:通过数字图像处理系统和发展数字预测模式,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法高精度地鉴别黑色素瘤与黑色素细胞痣是可行的。此模式早期诊断黑色素瘤具有可行性。为预测组织学确诊前未能诊断的黑色素瘤,没有必要使用昂贵或复杂的设备,仅使用价格合适的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食管恶性黑色素瘤(PMME)的临床病理特征和流行病学特征。方法收集1973—2016年河南省食管癌重点开放实验室食管癌数据库中180例PMME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男136例,年龄(58.5±9.0)岁;女44例,年龄(56.7±12.2)岁。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 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比例模型。结果PMME的发病率为0.036%(180/50万),大多为男性患者(男女比例约为3∶1)。PMME常见的发病部位为食管下段(48.9%,85/174),其次为食管中段(46.0%,80/174)和食管上段(5.2%,9/174)。3例患者PMME细胞显微镜下未见黑色颗粒,且其免疫组化示Melan-A和HMB45呈强阳性。129例行术前食管活检的患者中,69例未被确诊为PMME(53.5%)。全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7.9个月,1、2、3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25.0%、7.9%、6.6%和1.3%。单因素分析显示,N分期、M分期、TNM分期和放疗与患者的总生存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TNM分期和放疗为患者总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PMME多发于男性,常见发病部位为食管下段,中国人群PMME术前漏诊率较高;TNM分期和放疗为影响患者总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对黑色素瘤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9年6月北京积水潭医院诊治的118例黑色素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患者术前行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排除区域淋巴结转移,采用99Tcm-右旋糖酐行术前示踪显像,术中γ射线探测仪精准定位,切取前哨淋巴结(SLN)行病理活检;原发灶局部行扩大切除重建术;SLN病理阳性患者行区域淋巴结清扫。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患者的预后及其影响因素。结果118例患者的病史为2~360个月,平均病史为53.6个月。原发灶位于手足84例,甲下27例,皮肤7例。平均Breslow厚度为3.6 mm,合并溃疡72例(61.0%,72/118)。全组患者平均切取SLN 2.8枚,SLN阳性29例(24.6%,29/118),假阴性率为2.5%(3/118)。淋巴结显性转移和远处转移24例(20.3%,24/118),其中远处转移合并淋巴结转移7例(5.9%,7/118),单纯淋巴结显性转移8例(6.8%, 8/118),远处脏器转移9例(7.6%,9/118)。全组患者病理分期为Ⅰ期33例,Ⅱ期56例,Ⅲ期29例,5年生存率为69.5%。Breslow厚度为SLN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Breslow厚度、SLN状态、SLN阳性数目和远处转移是影响患者总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对于临床及影像学检查无区域淋巴结转移的患者,SLNB能够提供准确的病理分期并预测患者的预后,临床应常规开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食管恶性黑色素瘤(PMME)的临床病理特征和流行病学特征。方法收集1973—2016年河南省食管癌重点开放实验室食管癌数据库中180例PMME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男136例,年龄(58.5±9.0)岁;女44例,年龄(56.7±12.2)岁。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 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比例模型。结果PMME的发病率为0.036%(180/50万),大多为男性患者(男女比例约为3∶1)。PMME常见的发病部位为食管下段(48.9%,85/174),其次为食管中段(46.0%,80/174)和食管上段(5.2%,9/174)。3例患者PMME细胞显微镜下未见黑色颗粒,且其免疫组化示Melan-A和HMB45呈强阳性。129例行术前食管活检的患者中,69例未被确诊为PMME(53.5%)。全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7.9个月,1、2、3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25.0%、7.9%、6.6%和1.3%。单因素分析显示,N分期、M分期、TNM分期和放疗与患者的总生存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TNM分期和放疗为患者总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PMME多发于男性,常见发病部位为食管下段,中国人群PMME术前漏诊率较高;TNM分期和放疗为影响患者总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
简介:摘要随着城市主干道道路达到一定使用年限而致使路面的破坏,对原有路面进行处理不可避免。在原有路面上加铺是非常有效的处理方法,沥青路面具有一定有高减震性,高平稳性,低噪声和低扬尘等舒适、安全的特点,符合人民群众的需求。本文主要谈谈城市主干道路面白改黑的一些认识和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黑色素瘤患者病耻感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对2019年4—5月在北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住院的167例恶性黑色素瘤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包括一般资料调查表、社会影响量表、应对自我效能量表和状态自尊量表。采用单因素分析、相关分析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患者病耻感的影响因素。结果共发放问卷167份,回收有效问卷162份。黑色素瘤患者病耻感得分(54.54±11.53)分,75.93%(123/162)的黑色素瘤患者病耻感处于中等水平。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获得社会支持、行为自尊、社会自尊、伤口异味、婚姻状况是黑色素瘤患者病耻感的影响因素,可解释黑色素瘤患者病耻感总变异率的34.9%。结论黑色素瘤患者因疾病和自身等综合因素产生病耻感,且病耻感水平较高,应引起医护人员和社会人群的高度重视,给予黑色素瘤患者更具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护理干预,进而提高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恶性黑色素瘤病理形态学特点和免疫组织化学表型,及规范化治疗对预后的区别。方法2004年至2011年间收治的10例恶性黑色素瘤,采用光镜观察恶性黑色素瘤的病理形态学物点,用免疫组织化学测定恶性黑色素瘤的免疫组织化学表型,治疗方法均为手术加生物化疗治疗,并作回顾性分析。结果10例患者肿瘤发生于全身多个部位,以皮肤多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HMB45及S-100均为阳性,治疗后死亡4例.1例再次手术未见复发,余5例未见复发征象。结论恶性黑色素瘤少见,且发病隐袭,发生部位较广,组织结构复杂多样,极易误诊;手术切除为主结合生物化疗的综合治疗是治疗恶性黑色素瘤较有效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鼻腔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表现、病理形态、特征及鉴别诊断,对3例鼻腔恶性黑色素瘤进行组织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方法分析3例鼻腔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资料,标本均用HE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结合组织形态学特点和免疫组化进行临床病理分析。结果组织形态特点是形状不规则的上皮样细胞、短梭形细胞弥漫分布,细胞异型性明显。免疫组织化学以HMB43、S-100阳性为特点。结论发生于鼻腔的恶性黑色素瘤较为少见,病理诊断应结合临床、形态学特征、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检查是确诊的最重要依据。关键词鼻腔恶性黑色素瘤鉴别诊断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阴黑色素瘤的治疗及预后。方法收集1981年1月1日—2019年11月30日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收治的原发性外阴黑色素瘤患者,共59例。回顾性分析外阴黑色素瘤的临床特点、治疗方式、生存情况及预后影响因素。随访截止日期为2020年1月15日,中位随访时间为26.0个月(2~198个月)。结果(1)临床特点:59例外阴黑色素瘤患者的中位年龄为56岁(18~83岁);按照美国癌症联合会(AJCC)的分期标准,Ⅰ期18例、Ⅱ期7例、Ⅲ期26例、Ⅳ期8例;38例患者的病变为单发,21例为多发;肿瘤最大直径的范围为0.3~17.0 cm;其中17例患者的病灶表面有溃疡。(2)治疗方式:59例外阴黑色素瘤患者中,56例行手术治疗,其中36例行外阴根治性手术、20例因病变局限于单侧外阴行外阴肿瘤局部扩大切除术;3例未行手术治疗,其中1例化疗联合干扰素治疗、1例干扰素治疗、1例放疗。淋巴结处理:56例手术治疗患者中,37例行腹股沟淋巴清扫术,其中24例(65%,24/37)术后病理检查证实有腹股沟淋巴结转移;19例术前影像学检查以及临床查体均未发现腹股沟肿大淋巴结,其中3例行腹股沟淋巴结活检术,1例(1/3)术后病理检查证实有腹股沟淋巴结转移,其余16例未行腹股沟淋巴结手术。术后辅助治疗:56例手术治疗患者中,31例术后辅助化疗,1例辅助放疗,4例干扰素治疗,17例予包含化疗的联合治疗,3例术后未行辅助治疗。(3)生存情况:随访期内,59例外阴黑色素瘤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30.0个月(2.0~198.0个月),3年生存率为42.5%,5年生存率为23.8%。Ⅰ、Ⅱ、Ⅲ、Ⅳ期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72.0、45.0、24.0、23.0个月,Ⅰ、Ⅱ期分别与Ⅲ、Ⅳ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行外阴根治性手术、肿瘤局部扩大切除术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35.0、29.0个月)均明显长于未手术患者(9.0个月,P<0.01);行腹股沟淋巴清扫术、腹股沟淋巴结活检术、未切除腹股沟淋巴结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35.0、32.0、30.0个月,3者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辅助化疗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49.0个月)明显长于术后辅助放疗、干扰素、包含化疗的联合治疗患者(分别为9.0、14.0、26.0个月,P<0.01)。(4)预后影响因素: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分期、外阴手术与否、术后辅助治疗方式是影响外阴黑色素瘤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P<0.01);而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仅分期是影响外阴黑色素瘤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结论外阴黑色素瘤患者的预后差,分期是其独立的预后影响因素,手术联合术后辅助化疗可能获得相对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