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综合治疗急性亚硝酸盐中毒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综合治疗急性亚硝酸盐中毒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中治愈。结论综合治疗急性亚硝酸盐中毒是一种减少亚硝酸盐中毒致死的有效方法。

  • 标签: 亚硝酸盐中毒 治疗 分析
  • 简介:摘要绿叶蔬菜是饮食硝酸盐的主要来源,饮食硝酸盐由肠黏膜吸收入血。腮腺是机体转运硝酸盐的重要器官,唾液腺通过唾液腺浆液性细胞膜上硝酸盐转运蛋白(sialin)主动摄取血液中的硝酸盐并分泌至唾液。唾液硝酸盐在口腔细菌作用下部分还原为亚硝酸盐及一氧化氮,唾液硝酸盐和亚硝酸盐随吞咽及肠黏膜吸收再次进入循环。硝酸盐—亚硝酸盐—一氧化氮途径是体内一氧化氮非经典来源途径,其在生理和病理状态下发挥重要作用,尤其是在低氧和缺血状态下更明显。这些作用包括机体保护(如胃肠、心血管保护)、抗炎、调节糖脂代谢、提高运动能力、维持肠道菌群平衡及延缓衰老等。以往认为硝酸盐对机体有害的观点被证明缺乏科学依据。随着研究和应用的不断深入,硝酸盐作为从口腔走向全身的使者有望在全身健康及疾病防治中发挥重要作用。

  • 标签: 硝酸盐类 亚硝酸盐类 一氧化氮 硝酸盐转运蛋白 唾液腺
  • 简介:附有多篇参考文献的介绍磷酸盐敏感元件领域的综述文章。介绍了电位测定法离子选择性电极,电流和电位测定法酶电极,电流测定法植物组织电极和其他用于测定水溶液中正磷酸盐浓度的集成探头形式的组合元件。提供的资料包括装置的使用条件,如PH和温度,以及线性范围,测定极限,干扰物质等实验结果。综述复盖的时间从1986年至1997年某些情况也包括较早期的工作。

  • 标签: 磷酸盐 敏感元件 电位测定法 电极 电流
  • 简介:美国科学家发现了使植物能与土壤中真菌共生的基因。这种基因使得植物能够有效利用真菌“运送”到植物根部的磷酸盐。研究人员认为,这一发现有助予发展作物与真菌的共生关系、减少化肥使用和磷酸盐污染。这一成果将为种植者和环境带来良好收益:植物高效生长,对磷酸盐化肥的需求却减少:因之渗透到地下水中的磷酸盐也相应减少。

  • 标签: 植物 真菌 基因 磷酸盐 共生关系
  • 简介:摘要某工程引水隧洞地下水中SO42-总磷含量超标,对混凝土有强结晶型腐蚀和污染引水水体的风险。因此在混凝土施工前,对该引水隧洞混凝土进行抗硫酸盐侵蚀性试验。本文介绍了硫酸盐对混凝土的侵蚀影响,高抗硫酸盐混凝土原材料的选择,及通过掺粉煤灰的方式对高抗硫酸盐混凝土配合比进行优化设计。

  • 标签: 配合比设计 抗腐蚀性 高抗硫酸盐混凝土
  • 简介:亚硝酸盐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环境中,人体摄入的亚硝酸盐主要来源于蔬菜、肉制品、腌制品等原料中以及食品中所含的硝酸盐转化而来。亚硝酸盐每天都会随着食物进入人体内,在胃的酸性条件下与胺类物质反应形成致癌物一一亚硝胺。人群流行病学调查表明,亚硝胺几乎可以引发人体所有脏器癌变,其中以胃癌、食道癌、肝癌、结肠癌和膀胱癌最为常见。

  • 标签: 亚硝酸盐 流行病学 肉制品 自然界 人体 致癌物
  • 简介:摘要高锰酸盐指数是所有地表水质分析项目中的基本测定项目。在高锰酸盐指数测定的过程中,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所以高锰酸盐测定结果的精密度和准确度很容易大大降低。本文分析了酸度、浓度、温度和时间等因素对高锰酸盐指数测定结果的影响,不仅能够提升高锰酸盐指数测定的科学性,而且能够有效提升地表水质测定的精确度。

  • 标签: 高锰酸盐 指数测定 影响因素
  • 简介:二膦酸盐类(Bisphosphonates,BPs)药物被广泛用于预防和治疗由于破骨细胞活性增强所致的骨质疏松及肿瘤转移等,颌骨坏死(osteonecrosisofthejaw,ONJ)是其常见的副作用之一。目前,临床对二膦酸盐关注较多的是ONJ患者的发病机理、临床诊断、治疗等,而就其使用前后血液,体液因子的改变,免疫学变化,及与ONJ发生的相关性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就应用二膦酸盐后所导致的全身系统性变化综述如下。

  • 标签: 二膦酸盐 颌骨坏死 免疫
  • 作者: 杨一君
  • 学科: 医药卫生 > 临床医学
  • 创建时间:2020-04-11
  • 出处:《医师在线》 2020年第05期
  • 机构:澳门特别行政区 澳门卫生中心 999078 双膦酸盐被认为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一线药物,阿仑膦酸酯、伊班膦酸酯、利塞膦酸酯和唑来膦酸等已获 FDA批准用于骨质疏松症的预防和治疗。 双膦酸盐阻止破骨细胞活化,使骨骼重吸收的过程减慢,改善骨密度及降低骨折率。 结构上双膦酸盐与正常新陈代谢产物焦磷酸盐 (Pyrophosphate)类似,因此药物具有对骨骼较高的亲和力,可存留在骨骼中多年。 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刺激,食道糜烂,胃溃疡,穿孔和狭窄等)。 股骨非典型骨折及颌骨坏死是罕见的不良反应,而长期使用双膦酸盐可能会增加非典型骨折风险。
  • 简介:

  • 标签:
  • 简介:亚硝酸盐是由饲料或化肥中的硝酸盐还原而成,当青绿饲料在贮存、调制不当时,大量的硝酸盐还原成剧毒的亚硝酸盐,猪过量食入含有亚硝酸盐的饲料后发生中毒,引起变性血红蛋白血症。突出表现全身缺氧,皮肤、粘膜蓝紫色,导致呼吸中枢麻痹,严重者窒息死亡。

  • 标签: 亚硝酸盐中毒 诊治 青绿饲料 血红蛋白 窒息死亡
  • 简介:亚硝酸盐是一种血液毒,可使血液中正常的氧合血红蛋白(低铁血红蛋白)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后者与氧结合非常牢固,不易脱离。因此,血液失去运输氧的能力,以致引起全身缺氧,特别是会引起脑和心脏严重缺氧,最后导致中枢麻痹而窒息死亡。据报道,当为血液内高铁血红蛋白不超过20%,不会引起病理状态,超过20%会引起病理状态,达到60~70%则导致死亡。

  • 标签: 亚硝酸盐中毒 高铁血红蛋白 防治 氧合血红蛋白 窒息死亡 病理状态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藻酸盐敷料治疗体表脓肿切开的临床效果。方法对入选患者随机分组后进行脓肿情况评估及切开治疗,分别使用藻酸盐敷料和传统敷料处理,评价患者的换药次数、愈合情况和疼痛程度。结果藻酸盐敷料和传统敷料相比,患者的伤口换药次数减少,切口愈合时间缩短,愈合率较高,疼痛程度较轻,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藻酸盐敷料能提高体表脓肿切开的治疗效果。

  • 标签: 藻酸盐敷料 脓肿 护理
  • 简介:如果不包括中东的资源,相当一部分世界油气储量(甚至更多)都蕴藏在碳酸盐岩油藏中。碳酸盐岩油藏孔隙度通常低并且可能是裂缝性的。除了原油与混合润湿岩石特性外,这两个特性通常导致采收率低。当采取EOR策略时,注入流体很可能通过裂缝网络流动,波及不到岩石基质中的原油。裂缝网络渗透率高,但是其等效孔隙体积小,导致注入流体早期突破。有效地采取加密钻井方案和井波及策略(大部分是堵气和堵水)以便缓解注入流体早期突破并且提高采收率。但是,在大部分情况下,采收率还是达不到OOIP的40%~50%。自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文献中报道了大量在碳酸盐岩油藏中实施的EOR油田项目。通过实施油田项目证明了其提高采收率的技术能力并且估算出了长期作业费用。采收率的提高直接增加了储量,延长了不同油藏的开采期限。但是,在当时油价环境下,技术效果与其经济可行性相差太大。尽管有希望获得较高的利润,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大量的前期投资给技术应用造成了难以克服的障碍。在其它情况下,高边际成本抵消了从提高的采收率中获得的所有效益。后一种情况特别符合基于化学和热方法的EOR工艺。像在下文中将看到的那样,在过去的30年期间,不断的技术进步降低了每桶增油的成本。...

  • 标签: 油藏矿场 矿场经验 碳酸盐岩油藏
  • 简介:一种在水处理技术领域应用的硬水软化器复合再生剂,尤其是以低浓度1%-6%NaCl与硬水软化器再生养护增效催化剂混合之后使用的,专门用于其再生过程的,不仅可以提高软化器再生效率,而且对于离子交换树脂具有养护作用的一种复合再生剂。

  • 标签: 焦磷酸盐 专利文摘 胶粘剂 除尘剂 滑脱剂 水处理剂
  • 简介:适用于工业设备、管道及民用建筑屋顶保温、隔热、阻燃、防冻的一种硅酸盐复合保温涂料以全新面貌、全新工艺、施工方便、使用期长、造价低廉等优点已经应用,在保温行业引起很大反响。它用无机原料及无机和有机粘合剂、渗透剂(发泡剂)经特殊两步法工艺制造而成。

  • 标签: 复合保温涂料 硅酸盐 有机粘合剂 工业设备 建筑屋顶 工艺制造
  • 简介:用碳酸钠-碳酸氢钠混合液吸收大气中的乙酸盐,离子色谱法测定吸收液中的乙酸盐含量,根据采气量算出大气中乙酸盐含量。AC^-检出限为0.060mg/L,当采气体积为100L时,最低检出浓度为0.006mg/m^3,测定方法的相关系数r=0.9956,相对标准偏差〈5%,样品回收率为93.6-95.8%。

  • 标签: 离子色谱法 乙酸盐 大气 测定
  • 简介:摘要高锰酸盐指数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以高锰酸钾为氧化剂,处理水样时所消耗氧的量。作为水源水和饮用水的常规监测项目,其能够有效地反映水体遭受有机物和还原性无机物的污染程度。但是在水质常规检测分析过程中,它属于检测难度系数较高的项目。所以,为了保证高锰酸盐指数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工作人员在进行测定的时候,必须考虑影响测定结果的诸多因素。因此本文主要就不同因素对高锰酸盐指数测定的影响为课题进行探讨分析,并提出一定的个人观点,以供参考。

  • 标签: 高锰酸盐指数 测定影响因素 测定步骤
  • 简介:在皖南山区,农家种菜很普遍。因为投喂过量并未经处理好的青饲料(如白菜、包心莱、野菜、瓜、藤等)中毒时常有发生。笔者从1980年-2003期间,共诊治猪亚硝酸盐中毒38例,死亡7例。

  • 标签: 亚硝酸盐中毒 发病机制 症状 诊断 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