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一、地域概况合肥地区地处江淮分水岭,属半湿润地带,正常年降水量与年蒸发量大体相等,总的土地面积为7266平方公里。其中长江流域42575平方公里。淮河流域30085平方公里。区域内单位面积平均每平方公里年产水量为259万立方米,为全省之低值区,仅及全省平均每平方公里年产水量472万立方米的549%,人均占有量仅有473立方米,不及全省人均1150立方米的一半。建国以来合肥地区已兴建大、中、小水库456座,整修塘坝89888口,总蓄水能力102亿立方米。二、21世纪城市发展与供水需求合肥市现有城区面积已达10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据1998年统计约为100万人
简介: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的这几年,是合肥城市脱胎换骨的年代,在那些路宽楼高的变化背后,是一种由一般城市迈向现代化都市空间的观念变革。作为亲眼目睹这种变化,并为城市变迁描绘蓝图的人们,合肥市政院的员工心里别有一番滋味。不到五年的时间里,由合肥地区设计院、所中的“小弟弟”到今天全省市政设计行业的“龙头,合肥市政设计院的设计质量、眼务水平和工作效率得到了同行及业主的较高评价。设计院由白手起家到拥有800万元的固定资产,设计队伍由不足20人壮大到近60人,人均产值和利润已居省内设计单位的前列。更令人振奋的是,这些巨大的变化是在他们主动投身竞争,自觉地走向市场的情况下实现的。在市场竞争激
简介:能否实现国土空间生态-生产-生活功能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已成为推进都市圈持续发展的关键科学问题。运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重心转移、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等计量模型,按照“生产-生态-生活”土地利用主导功能分类,以1995、2000、2005、2010年4期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定量分析合肥都市圈三生用地转型、时空格局特征及生态环境效应。结果发现:①1995-2010年合肥都市圈三生用地转型呈现生产用地明显减少,生活用地快速增加,生态用地略有提升;三者之间的转移关系大致为:生产用地向生活用地转移,生态用地基本稳定。②1995-2010年农村生活、生产用地及生态用地重心转移幅度较小;但从重心转移方向看,各功能重心空间转移方向差异较大,规律性特征不典型。而从重心转移距离看,不同功能重心转移路径、转移距离各异。③1995-2010年,合肥都市圈生态环境质量呈现稍有波动和后期恶化的特征。并且,在不同时段合肥都市圈生态环境波动改善和退化的主要土地利用变化类型和贡献率差异显著。
简介:区域旅游一体化和体验经济背景下,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开发是地方文化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应有之义。本文以区域旅游整合发展为重要中心轴线,从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出发,以合肥经济圈为研究范围,对该区域主要文化旅游资源类型进行梳理,运用SWOT理论,在科学分析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开发条件的基础上,提出文化旅游资源系统性、全面性的整合模式,包括以空间为依托的地域整合模式、以市场为依托的产品整合模式、以互联网为依托的新媒体营销模式、以文化为依托的形象整合模式、以产业为依托的旅游文化产业整合模式。运用创新发展思路,以达到更好地保护、开发、优化合肥经济圈文化旅游资源的目的,为地方文化及旅游业发展提供借鉴。
简介:城市道路是城市经济运行的大动脉,是保证城市功能发挥和人民生活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近年来,随着合肥城市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大城市雏形的构成,一处处高格调、高品位的街头游园,幽雅宜人,令游人流连忘返;一条条宽敞亮丽的通行大道,灯火闪烁,游人如织;一座座桥梁腾空飞架,气势恢宏;一片片优雅洁静的住宅小区,一幢幢古朴典雅的楼院,荡漾着文明的新风。合肥的市民享受着用自己双手营建起来的城市文明。合肥市现有主次干道98条,长327公里,总面积达632万平方米,桥梁27座。小街巷215条,长39.3公里,总面积达220万平方米。全市人均拥有道路面积9.1平方米,居全国领先水平。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经费的欠缺,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