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传染性强,人群普遍易感。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是各种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易感人群,由于需要更多的人员照顾和护理,交叉感染风险明显增加。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期间如何保障患儿和医护人员自身安全,避免交叉感染,减少麻醉相关并发症,加速患儿康复,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以上问题,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逐一介绍:(1)围术期处理:涉及到术前会诊评估、手术的必要性、手术室内安排、手术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患儿及医护人员的防护以及运输路线规划;(2)麻醉流程:患儿转运、术前镇静、麻醉方式选择、麻醉诱导、困难气道的鉴别和处理、术中管理以及气管拔管相关问题;(3)术后地表、物表、空气、医疗器械的消毒问题,术后患儿登记和随访;(4)手术室外气管插管术的防护和准备、气管插管操作和注意事项以及气管插管后的判断;(5)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的防护和准备、置管选择、麻醉管理以及置管的相关注意事项;(6)门诊镇静中心舒适化诊疗过程中医护人员的防护、镇静方案以及镇静流程;(7)特殊疫情时期患儿院内诊疗操作时的家属签字问题。
简介:摘要 目的是探讨有效的门诊预检分诊对新型冠状病毒期间对发热患者筛查的意义,方法是对在新型冠状病毒期间11月1日到11月8日一周内对发热患者及有呼吸道症状的患者进行预检分诊,。所有患者按照是否发热、有无呼吸道症状、病情危重决定就诊的途径。对于发热危急重症患者进入急诊科进行初步筛查再行诊治,对于有发热及呼吸道症状患者进入发热门诊进行筛查,筛查后可进入专科门诊进行进一步治疗,对于普通患者可进入专科门诊进行诊治。对发热患者进行预检分诊中,工作人员合理分工,严密配合。对于进入医院的患者进行测体温、查看一码通,指导患者进行正确带口罩,询问流行病学史。对于有发热患者及有流行病学史的患者进行仔细询问症状、体征,及流行病学史。并登记记住带往发热门诊进行仔细交接。结果一周内在就诊的8500人内,经过发热预检分诊筛查之后,筛查出150名发热患者,从而有了0新型冠状肺炎疑似和0确诊新型冠状肺炎。结论在大型的流行病学下,有效的预检分诊能够提高了患者的就诊效率及降低了医院发生感染率。
简介:摘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可对公众心理产生影响。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暴发影响了全国口腔医疗机构正常开展诊疗服务,口腔门诊延期等应对措施可对口腔疾病患者的体验、认知、治疗和康复等方面产生潜在影响。本文通过文献复习,对口腔黏膜病、颞下颌关节病、磨牙症、牙周病等与患者心理状态密切相关的口腔心身疾病进行回顾,认为这些患者可能更容易受到应激事件的影响,需要口腔专科医师提高关注度。同时分析了不同口腔疾病患者可能出现的心理应激症状,为口腔医师远程咨询和急诊接诊提出建议。疫情期间口腔医师不仅承担了口腔专业指导的专家角色,还承担了帮助患者进行心理疏导的角色。
简介:摘要;截至 3月,冠状病毒 (coronaviridae)传播初步得到控制,预计到 4月底除武汉国内其它省将全面控制,但目前国外形式严峻,我们 的 防控措施坚决 不放松;中国人民在无私奉献的医护人员以及科研人员带领下一起度过这艰难的几个月;但是回想曾经爆发的 非典型肺炎( SARA-C0V) 、中东呼吸综合征 ( MRES-CoV) 到今天的新型冠病毒 (SARA-CoV-2), 我们并非没有经历过病情的磨难,而是我们在在每次成功克服疫情后我们的思想有没有认知到未来将如何保护自己以及不危害他人。我想通过这次综述站在每位大众的角度来让大家更加懂得这次疫情的基本情况以及更重要的是支持中西结合,从当前预防到最终的彻底整治新冠病毒 ,为我们未来提供一份健康保障。
简介:摘要目前,尚无有效针对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 novel coronavirus,2019-nCoV)的疫苗和抗病毒药物,临床上仍以支持治疗和对症治疗为主。虽然抗2019-nCoV药物的临床研究众多,但其疗效及安全性仍有待随机、双盲、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验证。尽快确定抗病毒药物治疗方案,对于控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暴发至关重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将α干扰素、洛匹那韦/利托那韦、利巴韦林、磷酸氯喹和阿比多尔作为抗2019-nCoV的临床指导用药。瑞德西韦、法匹拉韦、奥司他韦等抗病毒药物也在临床中被用于治疗COVID-19。现将上述常用的抗病毒药物进行介绍,以期为临床抗病毒药物的选择提供依据。
简介:[摘要]2019年12月以来,湖北省武汉市陆续发现了多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随着疫情的蔓延,我国其他地区及境外也相继发现了此类病例。本文从四方面浅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的预防护理
简介:【摘要】目的 针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期间,分析发热门诊的应对方式和管理对策。方法 选择我院在2020年2月4日到2020年8月31日之间,分析发热门诊的具体应对对策和管理方式。结果 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危重症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10日至2月22日武汉市中心医院连续收治的30例确诊COVID-19的危重症患者临床资料,同时随机纳入该时间段内收治的30例非危重症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之间的临床特征差异,筛选出可能预测疾病程度的临床指标。结果危重组中患者以中老年男性居多,中位年龄为68岁;非危重组以女性为主,中位年龄为58.5岁。危重组患者的发病至入院中位时间,既往吸烟史,合并慢性基础疾病(包括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高血压、慢性肾脏病、慢性肝脏病、恶性实体肿瘤)与非危重组患者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实验室检查方面,危重组患者淋巴细胞计数更低(中位淋巴细胞计数<0.5×109/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空腹血糖、乳酸脱氢酶、D-二聚体、C-反应蛋白升高更明显(P值均<0.05)。并发症方面,危重组患者在病程中更易合并心肌损伤(46.7%比23.3%)以及肝脏损伤(80.0%比65.0%)(P值均<0.05)。治疗上,危重组患者较非危重组患者更多使用了糖皮质激素(90.0%比50.0%)以及丙种球蛋白(76.7%比40.0%)(χ2=9.603、6.857,P值均<0.05)。截止2020年3月20日,危重组患者中12例(40.0%)死亡;18例(60.0%)病情好转出院。结论COVID-19危重症患者多为中老年男性,入院时淋巴细胞计数较非危重组患者明显降低,空腹血糖、乳酸脱氢酶、D-二聚体及C-反应蛋白明显升高,病程中更易合并心肌、肝脏损伤,住院病死率高,预后差。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临床治愈患者CT影像特征,探讨符合出院标准患者的影像征象参考指标。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新冠肺炎患者符合出院标准时胸部CT影像,比较不同临床类型的影像特点。结果分布特点:普通型①双肺下叶出现病变比例最高;②范围右肺大于左肺;③单侧看,右下叶或左下叶病变范围最大。④周围分布为主。重型及危重型①双肺各叶出现病变的比例近似。②范围右肺大于左肺。③右肺病变为著者则下叶范围最大;左肺为著者则上下叶范围相当。④弥漫分布者多。影像征象:普通型常见为纯磨玻璃影,其次为伴粗网格的磨玻璃影等。重型及危重型组以纤维索条及伴粗网格的磨玻璃影为主,其次为纯磨玻璃影等。两组比较,纯磨玻璃影在两组中均较常见;重型及危重型组出现伴细网格及粗网格的磨玻璃影、纤维索条及胸膜增厚比例高。结论符合出院标准的CT影像为:①双肺渗出性病变不明显;②肺部影像表现出明显吸收修复征象。
简介:摘要2019年12月底我国首次报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 -19)。根据国家卫健委制定的指南建议以及国内外最新发表的研究文献,本"专家意见"起草COVID -19疫情背景下小儿外科诊疗防控工作建议,着重于推荐COVID -19疫情期间,小儿外科临床工作中的各级预防和控制措施,适用于国内外各级儿童医院和小儿外科机构的临床实践和医疗防护。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重庆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的密切接触者感染状况,评估不同暴露状态下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传染风险。方法收集截至2020年4月30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重庆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感染者及其密切接触者的报告信息,进行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和核酸检测结果等统计,计算不同特征、不同暴露状态下的密切接触者感染和续发率。结果共追踪调查176例感染者和2 000名密切接触者,总感染率为6.80%,续发率为4.35%。有基础性疾病者感染率为25.00%(24/96),显著高于无基础疾病者(χ2=52.71,P<0.01);确诊病例、无症状感染者的密切接触者感染率分别为7.48%和2.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50,P<0.01);发病后和潜伏期接触的感染率分别为9.94%和3.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84,P<0.01);不同接触方式的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02,P<0.01)。结论重庆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感染者的密切接触者的总体感染率较高,确诊病例的传染性强于无症状感染者,基础性疾病者感染和患病的风险更大,症状期的传染性强于潜伏期,共同居住生活方式、娱乐活动、聚餐接触方式为高危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