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 对超声在妊娠哺乳期乳腺癌中的诊断价值进行分析。方法 对我院于2021年1月到2022年1月期间收治的12例妊娠哺乳期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术前对所有患者实施高频超声检查并在超声引导下对患者实施粗针穿刺活检,结合术后病理检测结果对妊娠哺乳期乳腺癌患者的超声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研究结果表明妊娠期哺乳期乳腺癌患者的超声表现包括低回声、微小钙化、血流丰富、患侧腋窝淋巴结肿大,妊娠哺乳期乳腺癌超声诊断准确率为100%。(P<0.05)结论 妊娠哺乳期乳腺癌患者的超声表现异常明显,诊断率较高,超声在妊娠哺乳期乳腺癌中的诊断价值较高。
简介:在成为母亲的过程中,乳房是我们最亲密的伙伴之一。它们不仅是我们哺乳的工具,更是我们传递爱和温暖的桥梁。然而,在哺乳期间,乳房可能会遭遇一些挑战,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哺乳期乳腺炎。那么,什么是哺乳期乳腺炎?它又是如何影响我们和宝宝的健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在哺乳的过程中,乳房需要分泌乳汁来喂养宝宝。然而,如果乳汁分泌过多或者哺乳不当,就可能导致乳汁淤积在乳房中,为细菌的生长提供了温床。一旦细菌入侵,就会引发乳腺炎,使乳房出现疼痛、红肿、发热等症状。哺乳期乳腺炎不仅会让妈妈们感到不适,还可能影响到宝宝的喂养。因此,了解如何预防和治疗哺乳期乳腺炎,对于保障母婴健康至关重要。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们将深入了解哺乳期乳腺炎的原因、症状、预防和治疗方法。同时,我们还将解答一些常见的疑问,帮助大家走出误区。让我们一起呵护乳房,让爱继续起航!
简介:摘要目的旨在评估卡瑞利珠单抗、阿帕替尼、白蛋白紫杉醇和替吉奥四药联用作为进展期胃癌转化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单臂研究。收集2019年9月1日—2021年8月1日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纳入的进展期胃癌患者17例。入组患者均接收卡瑞利珠单抗+白蛋白紫杉醇+阿帕替尼+替吉奥治疗(每3周为1个治疗周期,卡瑞利珠单抗200 mg静脉注射,第1天;白蛋白紫杉醇240 mg/m2静脉注射,第2天;阿帕替尼500 mg口服,每日1次,第1天至第21天;替吉奥40~60 mg,每日2次,第1天至第14天)。经多学科联合会诊评估为可R0切除者,则需停药至少2周,并接受根治性胃癌切除术。当出现疾病进展,或出现难以忍受的毒性,或者患者撤回同意,或接受转化治疗,则退出研究。主要分析患者转化率、客观缓解率(ORR)、疾病控制率(DCR)、总生存期(OS)和安全性。计数资料用例和百分率(%)表示,亚组间比较采用Fisher精确概率法。患者生存采用Kaplan-Meier曲线进行分析,采用Log-rank进行组间比较。结果在数据截止日期(2021年12月15日),中位随访期为19.5个月。17例患者中8例接受治疗后成功进行了手术(转化率为47.1%, 95%CI:0.262~0.690),且均为R0切除。治疗的ORR为47.1%(8/17),DCR达82.4%,中位总体生存期为23.63个月。3例(17.6%)患者发生3级不良事件,包括转氨酶升高、血小板减少、疲劳、蛋白尿、肠梗阻等。未发生严重的治疗相关不良事件或治疗相关死亡。结论在晚期胃癌患者中,卡瑞利珠单抗、阿帕替尼、白蛋白紫杉醇和替吉奥联合作为局部不可切除晚期胃癌患者的转化治疗,显示出显著的抗肿瘤活性和可控制的毒性,为转化治疗提供新的药物治疗方案选择。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阿帕替尼联合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在老年复发转移性胃癌患者中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西区肿瘤内科2017年6月1日至2019年6月1日确诊的72例老年复发转移性胃癌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6)和研究组(n=36)。对照组仅接受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方案化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化疗方案的基础上持续口服阿帕替尼,每3周为1个化疗周期,共4个周期。比较两组患者近期疗效、中位总生存期(OS)、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血清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糖类抗原72-4(CA72-4)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客观有效率、疾病控制率分别为55.56%(20/36)、77.78%(28/36),高于对照组的30.56%(11/36)、55.56%(20/3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589,P=0.032;χ2=4.000,P=0.046)。治疗4个周期后,研究组患者血清CEA、CA199、CA72-4水平分别为(12.5±3.3)μg/L、(35.6±6.7)U/ml、(13.5±2.2)U/ml,均低于对照组的(22.8±4.1)μg/L、(55.6±7.4)U/ml、(21.7±3.4)U/m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7.008,P=0.017;t=9.365,P=0.008;t=8.862,P=0.011)。研究组患者胃肠反应发生率为38.89%(14/36)、骨髓抑制发生率为44.44%(16/36),对照组分别为36.11%(13/36)、41.67%(15/3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059,P=0.808;χ2=0.057,P=0.811);研究组患者高血压、手足综合征、口腔黏膜炎和蛋白尿发生率分别为27.78%(10/36)、41.67%(15/36)、27.78%(10/36)和16.67%(6/36),均高于对照组的8.33%(3/36)、16.67%(6/36)、5.56%(2/36)和2.78%(1/36),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600,P=0.032;χ2=5.445,P=0.020;χ2=6.400,P=0.011;χ2=3.956,P=0.047),经对症处理后均可耐受。研究组患者的中位OS、中位PFS分别为18.2个月和16.1个月,均长于对照组的11.8个月和8.0个月,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821,P=0.015;χ2=5.868,P=0.018)。结论阿帕替尼联合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在老年复发转移性胃癌患者中的疗效优于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单药化疗,可延长PFS和OS,不良反应可耐受。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开展缬沙坦联合吲达帕胺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90例,随机均分为缬沙坦组、吲达帕胺组与联合组(n=30)。缬沙坦组给予缬沙坦口服80mg/次,1次/1d,吲达帕胺组口服吲达帕胺2.5mg/次,1次/1d,联合治疗组分别给予两种药物共同使用,连续治疗3个月。观察3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与并发症情况。结果联合组患者治疗后血压与各项检测情况均显著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明显高于缬沙坦组的80.00%与吲达帕胺组的8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缬沙坦联合吲达帕胺治疗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具有确切疗效。
简介:目的研究雷米芬太尼和丙泊酚靶控输注全凭静脉麻醉对颅脑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和脑氧代谢的影响。方法选择ASA分级I~Ⅱ级颅内肿瘤切除的患者5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25例。试验组(T组)为雷米芬太尼和丙泊酚靶控输注组,对照组(Ⅰ组)为静吸复合麻醉组。连续监测Bp、HR、ECG和SpO2、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和呼气末异氟烷浓度。结果苏醒时间T组明显小于Ⅰ组[(10.96±6.54)min与(20.36±10.69)min,P〈0.05],T组患者苏醒后答话确切,定向力正常,拔管后无恶心呕吐及其他并发症。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SpO2、PETCO2均无明显改变。Ⅰ组术中动脉血氧含量(CaO2)、动静脉血氧含量(Ca-vO2)、脑氧摄取率(ERO2)无明显变化。与诱导前及Ⅰ组相比,T组诱导后30min、麻醉后1h、麻醉后2h及清醒拔管时Ca—vO2和ERO2明显降低。结论采用丙泊酚复合雷米芬太尼靶控输注患者围手术期的脑氧代谢明显低于静吸复合麻醉患者,进一步证实了丙泊酚复合雷米芬太尼有脑保护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