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齐拉西酮通过抵抗多巴胺D2和5HT2受体而显现治疗精神病的疗效.文献报道单剂肌注齐拉西酮的生物利用度为100%,达峰时间为60min.t1/2为2~5h.本实验研究了重庆圣华日曦药业有限公司研制甲磺酸齐拉西酮注射液人体药代动力学.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就持续质量改进 (CQI)在尿动力检查护理配合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分析。方法:对本院 2015年 2月 ~2015年 8月行尿动力检查的 3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对照组患者 150名,在尿动力学检查过程中采用常规的护理配合,对照组患者 150例,实施 CQI后的护理配合,就两组患者的尿动力学检查时的一次性完成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尿动力学检查一次性完成率为 94.7%,并优于对照组患者的 85.3%。 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尿动力学检查护理的过程中采用 CQI,能够实现护理质量的有效管理,并进一步提升尿动力学的检查成功率,因此值得在临床上进行应用以及推广。
简介:目的评价新型扩张式腰椎椎间融合器单独单枚使用不附加椎弓根螺钉时的生物力学稳定性能。方法15个人体新鲜标本随机分为圆柱状螺纹融合器组(Interfix);箱形融合器组(Telamon);扩张式融合器组(Expanded)。模拟后路腰椎间融合术式将融合器单个置入椎间隙,不附加椎弓根螺钉。将标本放置于力学实验机中加载进行三维六度运动记录运动范围(ROM)。对3种融合器行拔出实验,记录最大拔出强度。结果各种状态下Expanded组ROM值均小于Interfix组和Telamon组,Expanded组最大拔出力为747N,抗拔出强度分别比Telamon组和Interfix组高98.1%和32.4%。结论在单独单个使用情况下,扩张式融合器界面稳定性能高于圆柱状螺纹融合器和箱形融合器,并且在抗滑移性能上也远远超过另2种融合器,在严格适应证下可以单独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有限元方法研究新型胫骨平台接骨板固定胫骨平台后外侧劈裂骨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选用1例32岁健康男性志愿者CT图像,应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胫骨生理状态有限元模型。在胫骨模型上建立后外侧胫骨平台劈裂骨折,分别用新型胫骨平台接骨板、后外侧支撑钢板、外侧锁定板以及前后拉力螺钉固定。在后外侧劈裂骨折块上施加250、500、750 N 3种轴向压缩载荷,观察各组模型和内固定钢板上的变形和应力分布情况,比较各种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学稳定性。结果在750 N轴向负荷下,新型胫骨平台接骨板、后外侧支撑钢板、外侧锁定板以及前后拉力螺钉上最大位移分别为1.17、1.23、1.35、1.47 mm。而新型胫骨平台接骨板上最大应力小于后外侧支撑板、外侧锁定板以及前后拉力螺钉。新型胫骨平台接骨板上应力分布较为合理,未出现超出钢板屈服刚度的应力集中区域。在750 N轴向负荷下,新型胫骨平台接骨板、后外侧支撑钢板、外侧锁定板以及前后拉力螺钉上最大应力分别为381.21、448.98、471.87、526.35 MPa。结论新型胫骨平台接骨板的生物力学性能可靠,并且可以经前外侧入路放置,操作较为简单,减少了临近重要结构的损伤的可能性。
简介:摘要探讨力学原理在上睑肥厚重睑成形术的效果。2018年12月至2021年12月,联勤保障部队第904医院苏州医疗区对60例上睑肥厚患者(男11例、女49例;年龄19~50岁)用睑板前和内眦处组织松解、去除、转位、折叠、眼轮匝肌-上睑提肌腱膜双重缝合固定的减负等方法,加强提睑板力量,去除影响重睑皱褶形成的力学因素,行上睑肥厚的重睑成形术。60例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术后随访6~24个月,所有患者上睑肥厚均有明显改善,切口瘢痕不明显,睁闭眼形态自然,睫毛上翘,弧度流畅,效果满意。上睑肥厚重睑成形术用睑板前及内眦处组织松解、去除、转位和双重缝合的减负方法,既应用了提睑板的力学原理,又形成稳定而持久的重睑形态。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鼠生理性老化过程中心肌内外膜力学参数的改变。方法选择月龄从3周到24月的C57BL/6的小鼠50只,常规超声和分层斑点追踪技术(LS-STE)评估不同月龄(每组10只)小鼠的心肌力学改变;应用HE和Masson三色法评估小鼠生理性老化过程中的心肌病理学改变。结果不同月龄小鼠常规超声所测参数表现为明显的增龄性改变(均P<0.05);LS-STE所测指标提示在生理性老化过程中,小鼠左室径向应变及内膜下、外膜下纵向应变、环向应变值逐渐减低(均P<0.05);与3周组相比,14月龄组小鼠的内膜下纵向应变值显著减低[(-23.49±2.32)比(-17.19±2.28),P<0.05];与3周组相比,24月龄组小鼠的径向应变值[(32.90±5.01)比(21.80±5.54)]、内膜下纵向应变值[(-23.49±2.32)比(-15.44±2.27)]、外膜下纵向应变值[(-13.23±3.19)比(-7.59±2.21)]、内膜下环向应变值[(-25.93±4.09)比(-20.31±4.08)]和外膜下环向应变值[(-9.30±1.92)比(-6.01±1.04)]减低(均P<0.05)。HE及Masson三色法提示老化过程中小鼠心肌组织光镜下表现为心肌横截面积增大,纤维组织增生。结论LS-STE可以精确地评估小鼠模型老化过程中的心功能变化及心肌病理学改变,为评估抗心肌老化提供了新的工具。
简介:摘要目的研制一种用于枕颈不稳行前路枕颈固定的斜坡固定钢板,并与后路枕颈固定方法进行生物力学稳定性对比分析。方法对40具成人颅颈段干骨和30例健康志愿者颅颈段CT扫描图像进行相关参数测量,以此为基础研制斜坡固定钢板。采用8具新鲜成人颈椎(C0~C3节段)模拟以下状态后进行生物力学测试:①完整状态;②完整状态+斜坡固定钢板固定(前路行斜坡至C2固定);③损伤状态;④损伤+斜坡固定钢板固定;⑤损伤+后路枕颈固定(后路行枕骨板钉、C1和C2椎弓根螺钉固定)。采用重复测量的实验设计,在完整、损伤和不同固定状态下,通过脊柱试验机对标本分别施加1.5 N·m屈伸、侧弯和轴向旋转的纯力偶矩。在枕骨、C1和C2椎体上连接固定红外线标志点,采用Optotrak三维运动测量系统连续采集标志点运动,分析C0~C2节段间角度运动范围(range of motion,ROM)和中性区(neutral zone,NZ)。比较不同的固定方式对枕颈区各节段ROM分布的影响。结果损伤+斜坡固定钢板固定后C0~C2节段ROM为前屈1.7°、后伸1.2°、侧弯2.8°、旋转4.3°,较损伤+后路枕颈固定状态在前屈(q=4.68,P=0.055)、后伸(q=0.39,P=0.992)以及侧弯(q=1.25,P=0.814)方向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在旋转方向上活动范围更大(q=5.08,P=0.035)。以上两种固定状态下在屈伸(q=1.94,P=0.554)、侧弯(q=1.79,P=0.611)及旋转(q=2.14,P=0.478)方向NZ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前屈、后伸、侧弯及旋转方向上,损伤+斜坡固定钢板状态下C1,2节段ROM占总体C0~C2 ROM比例分别为28%、25%、34%和56%,而损伤+后路枕颈固定状态下其占比分别为59%、53%、42%和71%。结论斜坡固定钢板固定能提供较好的枕颈区力学稳定性,可作为枕颈区不稳的一种可选择内固定方法。
简介:摘要PVC具有较好的抗化学腐蚀性和耐磨性,且其成本低、生产简单,故其在医疗及其他工业领域中的应用广泛。综述了树脂聚合度、加工工艺及加工助剂等因素对PVC力学性能影响的研究现状,重点分析了加工助剂对PVC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其中,树脂聚合度的增大可以提高PVC的强度,但同时会降低韧性;使用模压成型工艺有利于提高PVC的强度和模量,而使用注塑成型工艺有利于提高PVC的塑性和韧性;适当提高或增大加工温度和共混时间增加可以提高PVC的韧性;添加热稳定剂可以改善PVC的塑性、韧性及强度;添加增塑剂可以提高PVC的强度及韧性;添加改性剂可以改善PVC的强度和韧性。
简介:背景:急性心肌梗死起病急,病情凶险,但目前对超急性期的辅助诊断主要靠心电图,实验主要利用组织多普勒应变成像的优点,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提供帮助。目的:应用组织多普勒应变成像技术观测犬急性心肌梗死前、后心内膜下层心肌、中层心肌、心外膜下层心肌径向峰值应变及应变达峰时间,分析其力学变化特征。方法:16只Beagle犬,开胸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的第一对角支建立急性心肌缺血模型。同步记录心电图,在组织速度成像模式下,分别在急性心肌梗死前、后采集标准心尖短轴切面的连续5个完整心动周期内的二维动态组织多普勒速度图像,存于TDI-Q工作站。分别观测梗死区缺血前、后局部及心内膜下层心肌、中层心肌、心外膜下层心肌径向峰值应变及应变达峰时间。结果与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后,梗死区局部以及心内膜下层心肌、中层心肌、心外膜下层心肌的峰值应变较梗死前明显降低(P〈0.05);梗死区心肌各层次间峰值应变梯度消失;梗死区局部以及各层次心肌达峰时间均较缺血前延长(P〈0.05)。同时观察到梗死区基础状态心内膜下心肌及中层心肌分别与其局部心肌的峰值应变呈正相关(r=0.617,P〈0.01;r=0.556,P〈0.01),而与梗死区则无相关性(r=0.338,P〉0.05;r=0.218,P〉0.05)。提示急性心肌梗死后,梗死区不同层次心肌间峰值应变梯度消失,局部及不同层次心肌峰值应变明显减低,而达峰时间明显延长,是梗死区心肌结构异常、功能障碍的反映,从而导致心脏整体运动不协调,引起心脏整体的非同步化运动,是触发心力衰竭的重要力学机制之一。
简介:摘要在药物开发中使用PBPK建模需要足够的资源,个人需要对模型的应用进行充分的培训,并且需要很好地理解驱动模型所需的数据。在临床前药物发现和临床药物开发中个体之间的良好沟通有助于提供稳健的PBPK模型,因而可以前瞻性地回答与药物开发过程相关的许多问题。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探讨使用舒芬太尼诱导全身麻醉后,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选取在我院进行手术并实施全麻的患者122例,根据使用麻醉药物的不同随机分组观察组61例,麻醉剂为舒芬太尼;对照组61例,麻醉剂为芬太尼。比较患者麻醉前T0、气管插管时T1、气管插管后2分钟T2、气管插管后6分钟T3、气管插管后12分钟T4时间点的血氧饱和度、舒张压、收缩压、心率的变化。结果在T1时刻,与本组T0比较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在T2时刻,与本组T0比较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在T3时刻,与本组T0比较,对照组P<0.05,观察组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在T4时刻,与本组T0比较,对照组P<0.05,观察组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及对照组的血氧饱和度在组内、组间比较,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舒芬太尼对患者进行手术中的全麻具有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影响小的特点,并且与血流动力学的一些相关指标的恢复较快,在临床上应积极的予以运用。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药代动力学方法,以黄芩苷为考察指标,研究柴胡黄芩药对配伍的体内代谢情况,为药效学提供更有力的数据支持。方法①黄芩苷血药浓度测定方法学研究色谱柱DiamonsilC18柱(4.6mm*250mm,5µm);流动相为水-甲醇-0.2%磷酸(5347);进样量为20µL;柱温35℃;流速1mL/min。进行含药血清黄芩苷方法学考察。②不同配伍柴胡黄芩含药血清主要考察指标黄芩苷的含量测定采集灌胃后10min,20min,1h,2h,3h,4h,5h,6h,7h,8h,9h,10h,11h,12h,14h,24h时间点的血样,按照建立的黄芩苷检测方法进行含量测定。结果大鼠灌胃黄芩柴胡10提取物后,黄芩苷经0.67h可达最大吸收峰,峰浓度(Cmax)为53.96mg·mL-1,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0→24h)为314.082mg·(L﹡h)-1,黄芩苷在体内的滞留时间(MRT0→24为8.671h);11提取物组,Tmax为0.33h,Cmax为26.07mg·mL-1,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0→24h)为284.796mg·(L﹡h)-1,黄芩苷在体内的滞留时间(MRT0→24h为10.39h);12提取物黄芩苷经14h可达最大吸收峰,黄芩苷在滞留时间14h可达最大吸收峰,峰浓度(Cmax)为25.84mg·mL-1,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0→24h)为344.121mg·(L﹡h)-1,黄芩苷在体内的滞留时间(MRT0→24h为11.879h)。结论11提取物黄芩苷吸收加快,吸收量无明显变化,但在体内的滞留时间增长;黄芩柴胡12提取物黄芩苷吸收滞后,吸收量增加,在体内的滞留时间更长,从而能使其在体内发挥药效时间增长,可见三个配伍比例中,柴胡黄芩12配伍组黄芩苷在体内滞留的时间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