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98例外院下颌角截骨术大出血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总结导致术中、术后大出血的相关因素,并提出科学、有效地针对性止血方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收集98例外院下颌角截骨术大出血患者的临床病例诊断报告进行综合分析,总结分析下颌骨截骨术大出血的相关因素以及提出有效地止血方案。结果98例患者体格检查和凝血功能测定均为正常,术中、术后止血彻底,术后3d引流量<5mL,引流管成功拔出,未见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结论导致下颌角截骨术大出血的相关因素有患者自身体质以及凝血机制障碍,术前准备工作不到位,手术中局麻药具有反射性扩张血管的作用,以及在切开粘膜后分离咬肌和下颌骨未在骨膜下剥离,截骨和磨骨操作不当损伤血管导致大出血等相关因素,通过对相关临床病例分析归纳总结出科学、合理的针对性止血方案,止血彻底,术后3d引流量<5mL,无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有效的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心理护理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护理组中的应用。方法:选入本院收治的94例患者,分组为心护组47例,对照组47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心护组则予以常规护理协同心理护理,对比护理后患者眼压及焦虑情况、生活质量、护理依从率情况。结果:实施护理后心护组眼压更低,SAS评分更低(P<0.05),生活质量4项评分(物质、社会、躯体、心理)观察中,心护组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依从情况评估中,心护组患者依从率明显较对照组更高(P<0.05)。结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护理中落实心理护理有利于控制患者眼压,降低其焦虑情绪,提高护理依从性同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当引起重视。
简介:摘要春季角结膜炎(VKC)是一种慢性变应性角结膜炎,常见于学龄期儿童,临床上根据病变累及的组织分为睑结膜型、角膜缘型及混合型。尽管不同类型的变应性结膜炎大多数不引起视力下降,但VKC除了引起结膜病变外还可能发生角膜损害,进而导致视力下降,年龄较小的儿童一旦发生角膜损害还可能导致弱视。虽然VKC疾病名称似有季节性指向,但研究发现20%~60%的患者可能会全年发病,误诊或者不规范的治疗可引起病情迁延甚至导致眼部并发症。既往认为VKC是一种Ⅰ型和Ⅳ型超敏反应共同参与的疾病,目前发现免疫学因素、遗传因素和内分泌因素均参与疾病的发生和发展。VKC的诊断主要依据患者主观症状、角膜和结膜的特征性体征、激光共焦显微镜下组织中树突状细胞浸润和变应原检测试验。VKC的治疗以药物对症治疗为主,除了常规抗过敏、抗炎及人工泪液治疗,免疫抑制剂治疗成为新的趋势。本文对发病机制和治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与前房角粘连分离术治疗急性闭角性青光眼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我实习的医院2009年4月到2011年4月期间收治的115例115眼急性闭角性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进行传统的小梁切除术治疗,观察组进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与前房角粘连分离术联合治疗,最后对两组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分析。结果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眼压均明显下降(均P<0.01),视力也均明显升高(均P<0.01);且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眼压下降更显著(t=2.0615,P<0.05),同时视力升高更显著(t=2.1324,P<0.05),两组比较差异显著具有可比性。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与前房角粘连分离术联合治疗急性闭角性青光眼,效果显著,安全可靠,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建立了西藏八角莲不同组织鬼臼毒素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并以此对西藏八角莲不同部位中鬼臼毒素含量进行检测。结果显示色谱条件为,色谱柱whatesC18柱(125mm×4.6mm,i.d5μm),流动相甲醇∶水(55∶45),流速1.0ml·min-1,检测波长290nm,柱温25℃,进样量20μl。线性范围为20~200μg·ml-1,回归方程y=15121x-46585,r=0.9991,方法分离效果好,精密度高,RSD=0.835%(n=3)。对西藏八角莲根、块茎、叶、叶柄、花和果实中鬼臼毒素测定,六种组织中均检测到鬼臼毒素,但是不同组织含量差异较大,块茎中鬼臼毒素含量最高,180.50±2.74μg·g-1(干重),依次为根中,含量为58.83±1.59μg·g-1(干重),花中含量为40.33±1.24μg·g-1(干重),叶中含量为36.93±1.09μg·g-1(干重),叶柄中含量为29.90±0.45μg·g-1(干重),以果实中含量最低,为6.03±0.12μg·g-1(干重)。
简介:目的观察胸腰椎骨折前路手术后脊柱侧方成角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5月至2008年1月经前路治疗的胸腰椎骨折并获得随访的患者172例,测量术前、术后、随访时冠状面Cobb角。随访时进行JOA下腰痛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问卷调查、满意度调查、生活质量评价(SF-36问卷调查)、视觉模拟疼痛评分。结果本组随访时间6~49个月,平均39个月。所有病例术后与术前的冠状面Cobb角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术后与随访冠状面Cobb角比较差异小(P=0.141)。随访时冠状面Cobb角0°~5°组、5°~10°组、10°以上组三组间的JOA下腰痛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满意度、VAS疼痛评分及SF-36八个维度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腰椎骨折前路手术后患者腰痛、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均与术后侧凸大小无关。
简介:目的探讨桥小脑角疾病的相位平衡快速梯度回波(Balance-FastFieldEcho,B-FFE)序列MRI影像学特点,评价B-FFE序列对桥小脑角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B-FFE序列对136例桥小脑角病变者(三叉神经痛131例、半面痉挛5例)进行MRI检查,观察桥小脑角神经、血管、肿瘤显像情况,并与手术中资料进行比较.结果131例三叉神经痛患者中,117例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MRI显示有血管压迫者102例,术中证实有血管压迫者95例,行显微血管减压+神经梳理术;14例为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均为桥小脑角占位性病变,术后病理证实7例为胆脂瘤,2例为听神经瘤,5例为脑膜瘤;5例半面痉挛患者MRI显示有血管压迫,术中证实有血管压迫,并予以血管减压.结论B-FFE序列MRI成像能清楚显示桥小脑角区三叉神经、面神经与血管的关系及是否有占位性病变,对诊断、术前评估和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
简介:目的探讨再造鼓膜-耳道角度及锥度重塑的外科技术,以利听力重建。方法应用内-外植术式(underlay-overlaygrafting)及颞筋膜-锤骨柄相嵌固定方法修复鼓膜大穿孔64例(耳),男性35例,女性29例,鼓膜穿孔病程≥3年。结果术后随访8个月-3年,其中2年以上者45例。鼓膜一期愈合率95.3%(61例),内窥镜观察鼓膜形态及耳道角度满意者51例(79.7%),声阻抗测试结果示鼓膜声顺值〉1.0ml25例,≤1.0ml20例。鼓室压曲线A型36例,B型3例,C型6例。纯音测听(PTA)较术前平均提高15dBHL。结论应用内-外植法方法,结合筋膜剪口与锤骨柄相嵌处理,有助于恢复再造鼓膜-耳道角度与锥度,是修复鼓膜大穿孔并重塑其形态的重要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