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今年是英国伟大诗人和戏剧家莎士比亚诞生四百二十周年。和世界其他地方一样,我国正在开展各种活动以纪念这位伟大作家的诞生。上海的纪念活动搞得很热闹,光是话剧就有两个演出单位正在排演两出莎剧。日前我看了上海青年话剧团演出的《安东尼与克娄巴特拉》。这是莎士比亚的晚期作品,人物性格十分复杂,而且两个主角个人的悲欢离合与当时的复杂而又壮阔的政治斗争交织在一起;它是一部很难演的剧本。上海青年话剧团的演出是很成功的,导演和演员抓住了莎士比亚这个剧本的基本精神,他们的表演不“温”不“火”,恰如其分,而且有所创新。这是令人十分高兴的。《安东尼与克娄巴特拉》写于1607年左右,与《裘力斯·该撒》的问世相隔七、八年。主角安东尼就是那个为该撒报仇,打败布鲁特斯的安东尼。他
简介:<正>早在1959年黎英海先生就指出,我国传统音乐中“绝非所有的都是单音音乐。特别是民间合唱(劳动号子)、戏曲音乐及民间乐队曲中,存在着明显的多声部因素,这是肯定的。只可惜这方面我们了解得很少,从前收集整理民间音乐也没有对这方面予以应有的注意”。时至80年代,我国传统多声音乐方面的事实材料可说是够丰富的了,对几十年前就“明显”的东西,本该都能“予以应有的注意”了,但实际上却并不那么简单。1988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音乐美学导论》中就仍然认为:“中国古典音乐与西方古典音乐最根本的差异即在于一为横向,一为纵向;一为单声,一为多声;一为线条,一为立体。”按照这种观点,那么中国传统音乐中就只有线条的单声,而没有立体的多声;中国人就只会进行横向的音乐思维,而不会从纵向上考虑问题。这种观点正是违背了“明显”的事实,由此可见,对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