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7 个结果
  • 简介:对于舒伯特,在世时许多人对他抱有不公平的偏见与误解,一直到其离开人世的四十年后,身价才水涨船高。而我们现在对他的认知仍然太少,一方面因为舒伯特本人留下文字资料非常少,再加上他过世许久后,才有人开始收集关于他的信息,采访认识他的人。然而,经过了这么久的时间,许多资料的可信度都要打上问号,这间接导致众人的许多误解。在十九世纪,只有相当少数的人察觉到舒伯特的天才以及他音乐里珍贵的财产,幸运的是,舒曼、门德尔松、李斯特、勃拉姆斯以及德弗扎克都相当推崇他。在舒伯特去世大约十年后,舒曼成为第一位发现舒伯特器乐音乐重要性的作曲家,他在《新音乐杂志》(NeueZeitschriftfürMusik)里,大声赞扬舒伯特的《降E大调钢琴三重奏》与《d小调弦乐四重奏》等作品,并称赞舒伯特的作品有“无止境的长度,总是充满着音乐性与歌唱性,情绪时而热烈时而平静”[1]以及警告“拥有很少音乐想像力的音乐家们应该远离舒伯特的作品”。[2]李斯特则是对舒伯特的歌曲爱不释手,并著手把许多歌曲改编成了钢琴独奏曲,成为李斯特平常演奏的必备曲目。此外,他还特别喜欢舒伯特的《流浪者幻想曲》,除了写上严谨的指法和解说之外,也将之改编成钢琴与乐队的作品,而此首作品里的主题变形手法与循环曲式,更深深地影响了李斯特。勃拉姆斯则是收藏了许多舒伯特的手稿,而德弗扎克更在一篇文章里写道“舒伯特的风格是独特的,我们可以找到与巴赫和贝多芬相当不同,值得敬仰且非常精致的复调写作”。[3]但是即使有这些大作曲家的赞赏,舒伯特的名气仍然以十分缓慢的速度改变,因为大众对他一直存在着一些偏见与误解

  • 标签: 钢琴作品 舒伯特 误解 偏见 《流浪者幻想曲》 音乐杂志
  • 简介:侗族拥有悠久的纺织历史,直到现在,在许多侗族聚居区,大部分女性仍然穿着或保存着本民族传统服饰,而男性则很少穿着传统服饰,基本穿着汉装。笔者对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高增乡小黄村侗族服饰进行了深入调查。通过分析,认为小黄村侗族服饰是男女两性身份的标识,它象征着个体扮演的不同角色、承担的不同责任和义务,也包括社会对男女两性的行为要求、评价标准等多方面内容。

  • 标签: 社会性别 侗族 小黄村 服饰文化
  • 简介:一、女性文化与女性消费习惯二十世纪法国著名存在主义作家SimonedeBeauvoir在她所著的作品《第二性》中提出了“什么是女人?”的问题,并指出“除了天生的生理性别女性的所有“女性”特征都是社会造成的”,因而女性的从属地位也不是被自然赋予、不可变更的。西蒙波伏娃对于女性的解读,很长一段时间一直成为女性主义对女性的基本理解。

  • 标签: 现代女性 设计艺术 休闲空间 《第二性》 消费习惯 女性文化
  • 简介:迪庆藏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西北部,藏、纳西、傈僳等多民族在这里汇合相融。多文化交融现象在藏族服饰上多有体现。在迪庆不同区域的藏族女性服饰中,吸纳的文化元素、自然元素各有不同。文章旨在介绍迪庆不同区域藏族女性服饰特点,以及与其相关的文化现象。

  • 标签: 迪庆 藏族 女性 服饰
  • 简介:电视剧《平凡的世界》改编自路遥的同名小说,该剧以孙少安和孙少平兄弟俩为中心,在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平凡而对生活饱含热情的人物形象的同时,也着意刻画了处在这一特定时期众多性格鲜明、血肉丰满的女性群体,有传统的中国乡村劳动女性,游离于传统与现代的乡村知识女性,也有散发着现代文化光芒的城市女性。本文试图从女性的角度切入,对剧中的三类女性进行分析,以期更好地理解女性

  • 标签: 《平凡的世界》 女性 男权思想
  • 简介:唐代女性地位空前提高,伴随着女性地位的提高,社会、生活、文化等多个方面显示出了不同以往的特征。正是因为唐代女性生活内容越发丰富,唐代女性文化充满自由和活力的艺术魅力,从而对唐代的美术产生了相应的影响。通过唐代杰出的美术作品,我们也可以窥见唐代女性文化的别开生面之处。丰富多彩的女性形象在唐代仕女画、墓室壁画、雕塑等美术作品中都得以体现。通过对仕女形象的观察分析,我们看到仕女的造型由初唐早期那种头大身细的稚气相貌,变为初唐后期的矫健匀称甚至高大的体态;进而转化成武周时期的修长体态和腰腹间富有扭动的曲线造型;再到盛唐丰肥随意放松的形象;

  • 标签: 女性文化 美术作品 女性地位 仕女画 女性生活 曲线造型
  • 简介:引言中国民族声乐是中国传统音乐艺术形式之一,也是当下艺术感染力、文化动力,并与社会发展齐头并进,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吸引大众广泛参与的一种文化和审美艺术现象。进入20世纪以来,这种艺术传统进一步汲取现当代音乐艺术的营养,发育完善,终于成长为一种鲜明而富有中国特色和独特艺术感染力的歌唱艺术。

  • 标签: 中国传统音乐 女性审美 民族声乐艺术 艺术感染力 中国民族声乐 文化动力
  • 简介:女性主义”是一种来源于西方国家的概念,而“女性主义艺术”这一概念刚出现在六七十年代的欧美国家时,社会并未给予宽容的接纳姿态,这起源于早期欧美国家的女权主义对过于死板女性身份的误读。而对于女性地位发展更加不明显的中国来说,我们更加需要的是针对目前中国的文化和存在状况来看,怎样的女性主义艺术才是被需要的,或者说对于我们来说,女性主义艺术在中国意味着什么。

  • 标签: 女性艺术 传统观念 内心世界
  • 简介:中国女性伦理文化塑造了杨家埠年画中的女性形象,本文通过研究杨家埠年画中的女性形象浅析女性伦理文化。提倡对待民族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结合时代精神推陈出新。

  • 标签: 杨家埠 木版年画 民间艺术 女性伦理 女性形象
  • 简介:爱恋是邓丽君歌曲的第一主题;女性则是第一主角。其所塑造的女性形象总体上可分为两类:一是传统女性,二是现代女性。前者渴望爱情,是爱情至上主义者,同时又对爱情充满抱怨、被动等待;后者会主动示爱、把握属于自己的幸福,但已不把爱情视为生活的全部,当被欺骗时会积极摆脱痛苦。作为一个歌与人高度融合在一起的女歌手,邓丽君自身也呈现出了传统与现代的两个方面。

  • 标签: 邓丽君歌曲 女性形象 传统女性 现代女性
  • 简介:《世说新语·贤媛》与《列女传》两者均以记载女性的美德懿行为主,是封建妇德的楷模及女性审美标准的集中体现。但《贤媛》中贞顺节义的德行类女性数量较《列女传》明显减少,对于有仁有智、辩才出众的女性形象则有诸多描写。魏晋时期的战乱环境、清谈风气以及门阀制度、门第婚姻造就了魏晋女性不同于前代的神采与人格魅力。

  • 标签: 《世说新语》 《贤媛》 《列女传》 女性
  • 简介:<正>中国素有"衣冠之国"的美称,我国的少数民族则是"衣冠之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民族的服饰各有特色,尤其是蒙古族妇女的服饰,十分讲究。受地域环境、风俗习惯、生产方式的影响,蒙古族妇女的服饰经过浩瀚历史长河的洗礼,形成极具特色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其中头饰的部分更是华彩篇章,直接反映了蒙古族妇女的社会地位。不同年龄段,不同身份,不同地区的蒙古族妇女佩戴的头饰也不尽相同。蒙古族妇女缠发髻的习俗可以追溯到蒙古汗国和

  • 标签: 蒙古族文化 华彩篇 蒙古汗国 区域性差异 物质文化 辫套
  • 简介:这是一次关注并呈现来自8个国家的17位海外华人女性艺术家创作的展览活动,作为对去年"在地未来-文化中国·海外青年艺术家邀请展"的延续,继续进行对"海外华人"艺术的考察,基于上一年对"海外华人"的界定,增加了"女性"身份的限定性。我们将海外女性艺术家作为海外艺术家群体的一个部分来考察,并不刻意强调"女性艺术"的部分。参展的17位艺术家分别来自8个住在国,包括出生或长期生活、创作于美国、德国、法国、意大利、英国、荷

  • 标签: 女性艺术家 展览活动 限定性 生存体验 胡冰 生存境遇
  • 简介:秦腔历史剧《庄妃与多尔衮》堪称一部不可多得的舞台艺术精品。该剧由宁夏秦腔剧团2008年春季首演,辗转各地巡演,至今七载有余,反响依然强烈,体现出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和经久的生命力。该剧由"二度梅"得主柳萍和"梅花奖"得主李小雄担纲主演,成功地演绎了庄妃以柔弱之身展政治强人之风采,挽狂

  • 标签: 多尔衮 宁夏秦腔剧团 艺术精品 艺术感染力 母亲形象 福临
  • 简介:文华电影公司成立于1946年8月底,在抗战时期其中大部分电影人留守上海,他们也经历了抗战但却并不是抗战的主体.与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不同,文华电影公司所崇尚的电影语言并不具有革命性,也没有激情口号的呐喊,在创作过程中,艺术家们也纷纷摈弃宏大叙事,转而关注都市中的“庸人俗世”.

  • 标签: 中国电影 女性主体意识 公司合作 张爱玲 觉醒 抗战时期
  • 简介:女性先锋艺术家南希·斯佩罗1926年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的克利夫兰,1949年在获得了芝加哥艺术学院艺术学士学位后赴巴黎美术学院深造。斯佩罗是一位反传统的斗士,随着20世纪60年代后期到20世纪70年代女性运动的发展,以及艺术主题、材料、视角的扩展,艺术家能够始终坚持个性,并在男性主导的世界中宣示女性价值。她通过对不同时代的女性图像有如百科图书式的收集和世代相传的女人故事来表达画面,艺术家从中发掘出超过300个恰当有效的形象,这些丰富的积淀慢慢形成了庞大的图像库,她的艺术所带来的全新视觉感受在图像时代中进发出了辉煌的光彩。

  • 标签: 斯佩 图像时代 女性主义艺术 芝加哥艺术学院 克利夫兰 巴黎美术学院
  • 简介:本文回顾了欧美女性主义电影理论中有关情节剧"文本协商"理论及当代学者对中国30年代情节剧的研究,并由此提出积极阅读20世纪30年代情节剧及其中女性角色的重要性和可能性。女性主义情节剧的批评方法认为研究者应该找到电影文本中的异质性声音。鉴于此,笔者认为20世纪30年代电影文本中的女性角色可能是各种意识形态力量协商的结果,这种协商使得女性角色呈现出多元的意涵。

  • 标签: 20世纪 30年代 情节剧 异质性 “文本协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