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3 个结果
  • 简介:我刊“特稿”一栏自本期开始将陆续发表刘喜录先生关于巴金《随想录》研究的系列文章,由于刘先生写的“《随想录》研究之一”《当代人类生存危机的总体意象》已于《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第3期上发表,“之二”《灵魂的自救与被救》已于我刊《巴金研究》1999年第3-4期上发表,“之三”《控诉与忏悔:两难抉择中的心路历程》已于《齐齐哈尔社会科学》1997年第2期上发表,我刊便将其“之四”至“之七”部分予以登载,读者若想了解作者刘先生的情况,以及他对《随想录》阅读兴趣缘起,研究动因的情况,作者的自述或许能帮助解答。

  • 标签: 《随想录》 内在张力 意象 齐齐哈尔 巴金研究 师范学院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08-05
  • 简介:王国维还通过对优美与崇高和古雅两大不同形式的关系的分析,王国维从形式美学出发,王国维美学思想中纯形式论与人生关怀的矛盾

  • 标签: 中西文化张力 张力王国维 王国维美学
  • 简介:美国小说《回家》(GoingHome)堪称经典之作!本文将在剖析作品通过情景矛盾所构建的张力结构的同时,对作品中的具体情节和冲突所体现的人物特性及其深层含义进行分析,从而展现作品魅力经久不衰的原因所在。

  • 标签: 回家 新批评理论 隐喻 家庭关爱
  • 简介:本文借用自然界中植物体异花受精繁殖中痛楚转化的辩证过程来比拟华裔文学在西方主流霸权文化审美体系中所处的弱势与尴尬地位,提出对于华裔文学的研究,既要避免独钟单一文化角度的批评模子,又要注重在美学与历史之间取得细致结合;还不可忽视族群身份认同偏重方面产生的差别,倡议将华裔文学置于文化互流的场阈中,在保存文化差异间张力的基础上,建立一种开放的、平等对话的、坦诚相见的、多中心的整体诗学体系.

  • 标签: 华裔文学 文化互流 身份认同、偏差 整体诗学体系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02-13
  • 简介:杜维明的东亚发展观基于传统与现代、东亚与西方的关系立论,儒家文化、中国文化与东亚文化的关系问题,现代与传统的关系问题、儒家文化、中国文化与东亚文化的关系问题、现代化与西方化、本土化的关系问题、现代化与全球化的关系问题、经济现代化与文化的关系问题、政治现代化与文化的关系问题等

  • 标签: 东亚发展 传统现代 发展观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08-09
  • 简介:代表这种审美现代性的现代主义文化,  文化的(或审美的)现代性反抗启蒙的现代性(或社会的现代化),文化的现代性反抗启蒙的现代性

  • 标签: 张力现代主义 现代主义解读 现代性张力
  • 简介:半生读书,不出中国文学,发现一个有趣的事实,即对于古代文学中展示的某种现象,我们就事论事,百思不得其解,而一旦与现代文学相印证,就会涣然冰释,怡然心喜.

  • 标签: 张力恶之花 性张力 恶之花焦母
  • 简介:杜甫的《归雁》和韦应物的《闻雁》都是诗人因人生的不幸而远离家乡的思乡诗,都是借飞过的大雁表达思乡之情,结构上都是先用前两句铺垫,再用后两句核心意象将诗情引向高潮,都用大雁的意象来传达思乡之情,均达到了动人的艺术效果。但是,两首诗的艺术水准还是有较大差异:《归雁》显然表现了更深厚的情感,作者以更广阔的同情心对自己的命运给予了观照,诗歌给读者的冲击力更强,《归雁》的艺术水平更高。这种效果的造成,来源于《归雁》的作者在诗中充分地制造了张力;相比而言,《闻雁》的张力就显得薄弱得多,尽管它在艺术上因为有动人的意象也可算是优秀的诗篇。

  • 标签: 《归雁》 《闻雁》 张力
  • 简介:作为我国传统艺术文化中极为耀眼的一朵奇葩,汉画像石集美学与历史为一体,融设计与艺术为一身,具有相当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就其丰富多彩的图形艺术价值而言,无论是车马交通乐舞百戏还是神话传说悠久故事,无论是军事、战争、建筑图像还是文化风俗习惯,可以说汉画像石中的图像元素囊括大干世界表现百态人生,①在当今众多的艺术领域中,许多专家从其中寻找灵感与启发,在对诸多图像元素雏形联想变化的基础上,产生了多种多样的艺术表达,尤其是汉画像石图形语言中别具一格的“势”的艺术表达,

  • 标签: 汉画像石 图形语言 视觉张力 艺术文化 共通 现代
  • 简介:韦伯对于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定义强调了个人的主观性因素,韦伯的研究起点是从个人的主观性出发的,再经过理想类型整理后的工具合理性行动的概念,反而与个人主观性相矛盾了。

  • 标签: 社会行动 工具合理性行动 理想类型
  • 简介:我们为何惯于诉诸民族标签与地理坐标(如“爱尔兰最佳当代诗人之一”“一位美国五十年代的诗人”“1927年生于西班牙卡迪斯”等)来讨论诗人之作品?面对以地缘政治分析来把握当代诗歌的潮流,本文以此为基础,并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探讨作为艺术形式存在的诗歌与民族想象之间难以调和、甚至是相互对立的关系。作者的讨论围绕75位以英语为母语的诗人对民族归属等问题所做出的回应展开。文中涉及的访谈均为本文作者及其同事以《解读伟大创作——以诗为例》为题,于2013—2015年间在澳大利亚研究理事会的资助下共同采集完成。以此为基础,本文还以当代主体对民族身份的认同这一历史使命问题为着眼点,将访谈中的部分选段作了情境化处理,从而使整篇论文上升到前沿社会学研究所关注的层面(布鲁贝克、卡萨诺瓦和马莱舍维奇等学者均聚焦过这一问题)。正是诗歌语言本身的找寻性为本文研究提供了一枚试金石,继而引发了作者“更从何处觅诗源?”的探问。

  • 标签: 诗歌 归属感 召唤 特质
  • 简介:戗着写:与常识、惯性背道而驰的异质性写作任何理论一旦演变成套路,面目就变得可疑,在抛开海明威的冰山理论与卡佛的极简主义不谈的前提下,窃以为乔土的《冰冷》(刊载于《都市》2016年第10期)是一个以自我指涉为笔法裹挟着故事朝前推进的短篇小说,其态势却是一种与常识、惯性背道而驰的异质性写作.戗着写的特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从故事中间起笔的穿梭式写作:小说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将结尾悬置的倒叙,也不是线性推进方式,自然也不是两条线索的平行叙述,而是一种从中间起笔的穿梭式写作,在不停闪进闪回的交错叙述中,殊途同归地涌向故事结尾.

  • 标签: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