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2014年中国台湾地区爆发的"太阳花运动",至今余波未平。先行研究主要从资源动员、政治机会结构与构框理论这三种理论视角对这一运动进行分析。而本研究基于"关系现实主义"的本体论取向,采用个案分析法,以"太阳花运动"作为研究对象,尝试建立一个以"互动"为中心的多元动态分析框架。该框架强调参与主体能动性的作用,并为现有研究的静态结构性分析增加"时间"这一维度,揭示运动中各个主体交往互动的中观机制。基于此框架,本研究指出,"太阳花运动"的产生与发展,既不是由某个组织或领导人制造的,也非全然由结构性因素决定的,而是在主体不断互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主体根据所处情境,不断改变互动时的策略选择。简单说来,社会运动有着自身的逻辑,由自身演化而来。本研究提出的理论框架主要着眼于"事后"解析。
简介:社会民众对核电项目风险的担忧,使得依托于专家安全评估的政府决策变得越来越难以被接受。强调核电风险的多元主体治理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化解矛盾,实现主体间的对话,则成为学术界关注的重要议题。本文以经营多年的Z核电项目为研究对象,从核电项目的直接利益主体——附近民众、核电方和地方政府的视角出发,通过实证调研的方法,分析三方主体的核电风险感知与可能采取的冲突行为。结果发现,这三方主体的风险感知存在显著差异,而这种差异将进一步导致其采取不同水平的冲突行为。这是感知重视不足、利益补偿不公、风险沟通不畅和决策方式不当共同导致的结果。基于此,本文从"治理理念、治理目标、治理主体和治理方式"四方面提出对策建议,尝试寻找核电项目中不同主体风险感知和冲突行为差异下的共同话语,为风险治理提供新的研究思路与视角。作为实证研究,本文可从政府信任水平、信息自由度和风险沟通水平等方面进一步探索核电风险的有效治理。
简介:在自媒体技术迅猛发展、创新社会治理、大众创业与万众创新的形势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亟待变革,评价创新需居首位以充分发挥其导向功能。基于社会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性,从社会工作视角着力进行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变革,有助于转变评价理念、丰富评价理论、扩展评价方法、完善评价指标体系,从而全面促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创新。
简介: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社会服务项目制不仅成为国家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途径,亦成为连结政府与社会组织的有效机制。随着公共服务项目制的大范围推广,政府在管理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套迥异于分类控制体系的社会组织治理模式——“嵌入式治理”。文章试图通过对公共服务项目运作过程的分析,探究政府如何通过对公共服务项目打包、发包、执行、监管的全程式主导和控制,将自身的价值目标和管控意志渗入社会组织的日常运作中,实现对社会组织政治嵌入、功能嵌入和结构嵌入,并通过与分类控制体系的比较,指出“嵌入式治理”内在治理逻辑及其对当下中国政府与社会组织关系诠释的适用性。
简介:中共的革命思想以其政党化的方式渗透于社会,并促进共产主义思想逐渐被社会熟知。知识分子、工人、农民等社会阶层在中共的引导下,其自身的革命意识得以唤醒。他们以其入党的方式宣示自己的政治态度和革命选择。知识分子尤其是青年学生成为最早响应中共革命主张的群体,也是入党主动性较高的群体,工农入党则与工农运动的发展紧密相关。随着群众入党的增加,中共党员成分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即以学生、工人为主体尤其以知识分子为导向的格局,逐渐转向以工农为阶级基础的政党组成。从中共社会成分构成看,它始终呈现出不同阶层对共产主义信仰的差异,知识分子、工人、农民在不同时期、不同地方也有着不同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