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比的“不够格”性、资本主义仍占优势背景下社会主义制度环境巩固任务的艰巨性、在资本逻辑侵蚀下社会主义价值导向的变异风险以及政党中心主义制度变迁模式的路径依赖,这些交织在一起,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完善发展的阻滞因素。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抓住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总体要求,发挥经济体制改革在整个制度建构中的牵引作用;强化“四个自信”为内核的意识形态工作,巩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环境认同;破解利益固化这一关键问题,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人民性价值;全面从严治党,塑造引领制度自我完善的核心主体。这些逻辑方略把握住了现阶段制度建设的总体要求,大大推进了制度成熟定型的历史进程,取得了丰富经验。在进一步的制度完善进程中,我们要抓住自身制度优势,充分发挥历史经验,不能偏离制度自我完善的逻辑正轨。
简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当代中国的具体运用和新的发展。如果对其演进加以探究,就可以发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观,包含了三个方面的重要内容,即富有开创性的邓小平理论之实践观、极具突破性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实践观,以及注重协调性的科学发展观之实践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践观的演进予以考察,既有利于把握该理论体系实践观所呈现的阶段性特征,又有利于从整体上体悟该理论体系实践观所蕴含的独特哲学魅力。
简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人类发展史上的一种理论系统,其生成有自身的思想资源支撑。从理论生成的结构来看,马克思主义是其理论主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其民族灵魂,改革开放实践是其现实根基.人类文明成果是其思想积淀。清晰界定和准确把握这些生成资源,对于进一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觉自信具有重要的方法论价值。
简介: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根本的是要抓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这既是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要把握的核心之点,也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根本保证,需要摆到突出位置,下大力抓出成效来。
简介:党的十八大指出,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国家探索民族复兴道路,是极为艰巨的任务。90多年来,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紧密结合。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符合我国实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基本保证,也必将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深刻而长远的影响。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概念、基本内涵与主要特征1、概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对现阶段纲领的总概括。它要求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适合中国特点的道路,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即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走社会主义道路,另一方面必须从中国的具体实际出发,不照抄照搬别国经验、模式,而是走具有中国特色的道路。2、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三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简介:儒家仁理念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仁利于法治以人民美好幸福生活为目标;第二,仁蕴含的人本主义精神利于法治确保国家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维护人民当家做主的地位;第三,仁利于国家承担善治和廉政任务;第四,仁中的义、礼、智、信、孝、忠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第五,仁利于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第六,仁利于法治营造人与自然间的“生命共同体”;第七,仁的大同理想利于法治促进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树立;第八,仁利于借助国际交流与国际法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
简介:人民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规定与价值特性。以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为视角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人民性,即从人的需要、主体性、全面发展等维度,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人民性的价值前提与基础,并从制度设计、运行、完善等方面,探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人民性实现的人本价值原则。
简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内涵丰富、思想深刻、逻辑严谨,包括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祖国统一、军事国防、对外关系以及党的建设等诸多领域的重要思想理论观点,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全部理论创新的总结和升华,生动而具体地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并且随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会不断丰富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