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研究不同程度面神经损伤后面神经运动神经元细胞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的表达。方法制作面神经切断和阻断30s的Wistar大鼠面瘫模型,应用链霉素卵白素生物素复合物检测术后1d至4周面神经运动神经元细胞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的表达。结果面神经切断组面神经运动神经元caspase-3表达先上升后下降,其中切断后第7天最高,1—7dcaspase-3的阳性率为25%-62%,7—28dcaspase-3的阳性率为0~62%;面神经阻断组面神经运动神经元caspase-3的表达与面神经切断组相似,1—7dcaspase-3的阳性率为23%-58%,7—28dcaspase-3的阳性率为0~58%。结论caspase-3可反应面神经运动神经元的凋亡情况,提示可以利用调控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干预凋亡,达到治疗面神经损伤造成的面瘫。(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08,8:12.14)
简介:目的探讨并分析眼科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中表面麻醉给药的观察及护理。方法采用统计分析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6年2月期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患有白内障疾病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采取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同时采取表面麻醉给药方法配合治疗,同时采取术前教育、心理护理、术后护理的综合护理手段帮助治疗,观察并分析患者术后情况。结果经过相应的治疗,患者术后1d、16d、80d视力达到0.5以上占总数的97.5%(78/80),其中视力达No.8及以上患者占总数33.75(27/80),视力达No.3及下患者占总数的2.5%(2/80)。结论针对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中给于表面麻醉治疗的同时实施相应的护理配合治疗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疾病治愈率,帮助患者视力恢复,值得深入挖掘。
简介:目的探讨羊膜植入应用于小梁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随机选择40例青光眼行小梁切除术联合羊膜植入术.对照组随机选择30例,行单纯小梁切除术,随访6个月.结果手术成功率:羊膜组的累计成功率90%,对照组为60%,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滤过泡:随访至6个月末时,羊膜组与对照组的累计存活率分别为87.3%和52.3%,经U检验,二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术后视力较对照组明显提高.术后并发症:二组术后浅前房发生率差异无明显性.结论羊膜应用于小梁切除术可有效地防止滤过泡的瘢痕组织形成,并能有效长期保留功能性滤泡,并发症较少.
简介:目的:探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中巩膜切口缝合两针与不缝合的疗效差异。方法:对420例477眼白内障患者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一字形巩膜隧道切口大小为6~7mm,植入直径5.5mm硬性人工晶状体,切口对称缝合两针者205例230眼(A组),不缝合者215例247眼(B组),术后2d;3mo观察术眼视力和角膜散光。结果:术后2d,A、B二组裸眼视力或球镜矫正视力≥0.5者分别为193眼(83.9%)和190眼(76.9%),术后3mo,A、B二组裸眼视力或球镜矫正视力≥0.5者分别为205眼(89.1%)和198眼(80.2%),两组病例不同时期视力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d;3mo,A组的平均角膜散光分别为1.53±0.59,1.05±0.43D,B组平均角膜散光分别为1.85±0.97,1.31±0.65D,两组病例术后不同时间平均角膜散光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病例术后无出现切口渗漏、浅前房、虹膜膨出的并发症,B组病例术后有3眼(1.21%)出现切口轻度渗漏、前房稍浅,4眼(1.62%)术后第1d出现上方虹膜膨出并嵌顿于巩膜切口。结论: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巩膜切口缝合两针者较不缝合者术后视力好,角膜散光小,手术更安全。
简介:目的:对影响糖尿病患者视网膜血管形态变化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2-01/2016-09期间于本院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312例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进行、眼底摄片及相关实验室检查。以患者年龄、性别、病程、是否吸烟、饮酒,是否合并高血压、高血脂或糖尿病肾病等作为分组因素,比较不同组间患者出现视网膜血管形态变化的发生率,将有意义的因素再次引入Logistic回归方程,筛选出糖尿病患者视网膜血管形态变化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所选的312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伴视网膜血管形态异常组169例,不伴视网膜血管形态异常组143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病程、合并高血压、高血脂或糖尿病肾病与视网膜血管形态变化显著相关(P〈0.05),性别、是否吸烟、饮酒等与视网膜血管形态异常的发生无显著相关性(P〉0.05)。将发生视网膜血管形态异常作为因变量,上述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分组因素作为自变量,经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程、患者合并高血压或糖尿病肾病是发生视网膜血管形态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病程增加、患者合并高血压或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患者发生视网膜血管形态变化的独立危险因素。早期诊断与干预,采取措施控制血压稳定,减少肾脏损害可降低视网膜血管病变的发生率,同时减少糖尿病所引发的大血管病变,减少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
简介:目的:观察儿童白内障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视力、屈光度,探讨儿童白内障选择合适人工晶状体的依据。方法:3~11岁儿童52例83眼,手术时按年龄分为两组,A组3~6岁,27例50眼:B组6~14岁,25例33眼均植入人工晶状体,术后lmo进行视网膜检影验光,每0.5a复验,随访6mo~3a,对术后屈光度及最终矫正视力进行观察。结果:A组平均屈光度变化为3.17±2.90D。B组平均屈光度变化为1.08±1.37D,11眼(13.3%)BCVA≥1.0,45眼(55.6%)BCVA≥0.5,5眼(6.O%)≤0.3。结论:儿童白内障尽早手术的同时,根据年龄段,植入欠矫的人工晶状体并配戴框架眼镜,是恢复儿童良好的视力的关键。
简介:目的探讨增殖相关基因Ki-67和凋亡相关基因Bax、Bcl-2在喉癌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存档石蜡标本喉鳞状细胞癌50例、不典型增生36例、喉正常黏膜10例中Ki-67、Bax、Bcl-2的表达.结果Ki-67在以上三组的表达率分别为52%、50%、10%,Ki-67在喉癌的表达率明显高于喉正常黏膜(P<0.05),Ki-67在不典型增生中的表达率明显高于喉正常粘膜(P<0.05),Bcl-2在以上三组表达率分别为44%、11%、0%.Bcl-2在喉癌组表达明显高于不典型增生和正常黏膜组(P<0.05),Bax在以上三组表达率分别为76%、77%、78%、80%,各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1.随着上皮细胞增殖活性增强,Ki-67表达增加,提示ki-67与喉癌的发生、发展有关,对表达增强者,应作进一步检查.2.Bcl-2检测结果,对鉴别喉部良、恶性病变有参考意义.
简介:目的:用Tono-Pen眼压计测量人眼角膜中央、旁中央、角巩缘部位眼压值,比较不同部位值的差异及相关性。方法:正常角膜用Tono-Pen眼压计依次测量角膜中心、旁中心、角膜缘眼压值,方差分析不同部位眼压的差异,分析结果的相关性。结果:Tono-Pen眼压计检测得出的眼压平均值角膜中央为16.28±2.73mmHg,旁中央为16.33±2.69mmHg,角巩缘为16.58±2.58mmHg.角膜中心与旁中心的相关系数r=0.966,P=0.000,角膜中心与角膜缘的相关系数为r=0.897.P=0.000,角膜旁中心与角膜缘的相关系数为r=0.910,P=0.000。不同部位眼压值差异没有显著性(F=0.093,P=0.913〉0.05)。结论:不同部位眼压值密切相关,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Tono-Pen眼压计测量不同部位眼压均可取得较为一致的结果。
简介:目的观察自闭式巩膜隧道小切口白内障手术后角膜水肿的发生率,并分析发生原因.方法以我院收治的108例(113只眼)安徽省霍山县民生工程贫困白内障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自闭式巩膜隧道小切口现代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统计患者术后1d、3d、1周、1个月角膜水肿的发生率,并分析发生原因.结果本组108例(113只眼)患者行手术治疗后,术后1d、3d、1周、1个月角膜水肿的发生率依次为10.6%、7.08%、0.88%、0.患者术后发生角膜水肿的原因主要有:大核硬核,器械损伤,内切口靠前、娩核困难,灌注液压力过高、暂时性眼压升高.结论自闭式巩膜隧道小切口白内障手术后角膜水肿的发生率较低,通过提高手术技巧有利于降低术后角膜水肿的发生率.
简介:目的:研究带有Ⅲ级以上硬核的复杂性白内障,两种手术方式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52眼带有Ⅲ级以上硬核的复杂性白内障患者,采取晶状体超声粉碎技术(A组)以及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B组)不同术式的治疗效果。结果:A组术后最佳矫正视力的提高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手术方式对中央角膜厚度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手术中对角膜内皮的影响多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手术并发症的发生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治疗带有Ⅲ级以上硬核的复杂性白内障,超声粉碎晶状体技术可以考虑应用。
简介:目的:分析眼部黑色素瘤临床和病理学特点,以利于早期正确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我院2001-08/2011-08门诊及住院眼部黑色素瘤24例,复习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所有病例采用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部分病例常规诊断困难的加做S-100蛋白和HMB-4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Excel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患者24例均为单眼发病,男13例,女11例;左眼14例,右眼10例;3例眼睑恶性黑色素瘤,6例原发性结膜黑色素瘤;15例葡萄膜黑色素瘤。结论:黑色素瘤组织病理学变化多样,多数病例常规病理确诊,免疫组织化学对黑色素瘤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简介:目的分析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对晚期青光眼的治疗效果。方法2014年7月~2016年7月,在我院治疗晚期青光眼的患者中随机抽取89例作为本研究的分析对象,并按其选择的术式将其分为两组(治疗组45例与参照组44例)。对治疗组与参照组患者分别给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与传统小梁切除术进行治疗。手术结束后,将两组患者的浅前房发生率、眼压控制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浅前房发生率(8.89%)明显低于参照组(29.55%),且χ~2=6.14,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术前与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的眼压均无显著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而术后6个月与术后12个月,治疗组患者的眼压均显著低于参照组(P〈0.05)。治疗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显示为8.89%,参照组为25.00%,前者低于后者(χ~2=4.12,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晚期青光眼患者而言,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是最佳的治疗方法,该方法具有确切的治疗效果,并能够将患者的浅前房发生率与眼压进行有效地降低,同时还能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值得推广。
简介:目的:探讨高眼压状态下白内障青光眼联合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8例18眼白内障青光眼患者在高眼压下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囊外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术后观察视力,眼压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眼压均比术前用降眼压药的情况下明显下降,11~22mmHg者17例,其中眼压26mmHg者1例。术后视力均较术前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并不比小梁切除术或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高。结论:在高眼压下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囊外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发生并发症的机会增多,但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的联合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