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分析心肌梗死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心肌梗死患者63例,即观察组,选择同期在我院接受健康体检的正常志愿者50例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比较结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前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7d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30d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治疗后7d(P〈0.05)但与对照组差异不大。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变化与心肌梗死病情进展、治疗效果有关,提示心肌梗死患者检测血浆半胱氨酸对病情转归、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胎儿头颈部血管瘤产前超声表现及临床结局。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疑似胎儿头颈部血管瘤者10例,回顾分析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及超声声像特征。结果10例患者中,除了1例诊断为淋巴管囊肿外,其余9例均确诊为头颈部血管瘤。超声表现为囊实性混合回声为6例、实性回声肿块3例。彩超诊断特征为肿块实性部分探及条状彩色血流信号。9例胎儿家属均选择继续妊娠,在胎儿出生后未出现死亡或心力衰竭等情况,预后良好。结论胎儿头颈部血管瘤产前超声主要特征为囊实性混合回声型或实性回声型,该病通常可自行消退,不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但对于诊断过程中发现血管瘤较大者,应每间隔2周对胎儿进行一次心功能检查,预防引发心功能异常等并发症。
简介: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浆脑钠肽(BNP)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及心脏变时性的相关性。方法记录冠心病患者血浆BNP水平及心脏变时性指标,包括rHR和HRR,并记录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计算Gensini评分,对比分析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稳定型心绞痛及不稳定型心绞痛3组患者血浆BNP水平及心脏变时性指标差异。评价血浆BNP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及心脏变时性指标相关性。结果本研究共纳入462例冠心病患者,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各组间BNP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无症状性心肌缺血与不稳定型心绞痛心脏变时性指标rH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rson相关分析显示,冠心病患者血浆BNP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Gensini评分呈正相关(r=0.43,P〈0.05),与心脏变时性指标rHR及HRR均呈负相关(r=-0.34,-0.40,均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浆BNP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及心脏变时性指标rHR和HRR密切相关,对于评价冠心病心脏功能的改变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简介:目的探讨主支支架加边支预埋球囊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临床疗效及手术安全性.方法以江苏省徐州市中心医院2012年10月至2013年7月收治的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采用主支支架加边支预埋球囊术进行治疗.依据研究组患者的基线资料特点,选取行单导丝边支保护的60例边支病变患者为对照组.术后,对比评价两组患者的介入治疗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随访1年后的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hrombolysisinmyocardialinfarction,TIMI)血流分级、TIMI心肌灌注(TIMImyocardialperfusion,TMP)血流分级等.结果术后,研究组和对照组的介入治疗成功率分别为98.84%和85.71%,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16%和11.11%,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期间,研究组的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6.98%(6/86)vs.31.75%(20/63)P<0.05];TIMI血流分级、TMP血流分级以及右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和右心室射血分数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主支支架加边支预埋球囊可提高冠状动脉分支病变患者的介入治疗成功率,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血运重建效果良好,具有较好的远期疗效.
简介: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全血脑钠肽(BNP)水平与6分钟步行试验(6-MWT)的相关性,进一步说明BNP测定对心衰的重要性。方法随机选择77例住院心衰患者及41例心功能正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人院当日采集全血标本,用荧光免疫分析的试剂盒测定BNP,并于当日完成6-MWT。BNP水平与6-MWT之步行距离(6-MWD)的相关性采用SPSSV10.0软件包分析。结果随着心衰程度的加重,BNP水平逐渐升高,与6-MWD具有良好的相关性(r=-0.812,P〈0.01。结论BNP水平可以判断心衰患者的严重程度,与6-MWT相比,检测更简便、安全、客观,更具临床实际应用价值。
简介:目的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治疗中沙利度胺治疗效果及其抗肿瘤作用机制。方法选取2007年1月至2012年6月我院收治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40例进行分析,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20例,对照组患者选用全反式维甲酸和达那唑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添加沙利度胺药物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3个月和6月治疗有效率分别达到65%和75%,而采用全反式维甲酸和达那唑治疗,没有添加沙利度胺治疗的对照组患者3个月和6个月治疗有效率分别为35%和45%,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差异显著,P〈0.05。结论沙利度胺具有较强的抗肿瘤作用机制,能够明显的改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临床治疗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半夏白术天麻汤对痰湿壅盛型高血压病盐敏感性及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64例痰湿壅盛型高血压病患者临床资料,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2例患者。对照组患者给予卡托普利、硝苯地平缓释片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半夏白术天麻汤,对比两组患者盐敏感性及血脂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舒张压、收缩压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盐敏感性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血清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痰湿壅盛型高血压患者,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患者盐敏感性和血脂水平,并有利于血压的稳定降低,值得在临床推广和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反复呼吸道感染(RRI)患儿细胞及体液免疫功能及血清sIL—2R水平监测情况。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82例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临床资料,检测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G、IgM水平、总T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CD4+、CD8+、CD4+/CD8+、)。结果RRI患儿总T淋巴细胞、CD4+、CD4+/CD8+明显低于正常患儿,CD8+、sIL-2R水平明显高于正常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G水平明显低于正常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细胞及体液免疫功能均明显发生紊乱,临床检测胞及体液免疫功能对临床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体内血浆白细胞介素-6(IL-6)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变化以及瑞舒伐他汀对二者的干预作用.方法纳入2011年3月~2011年11月邯郸市第一医院行冠脉造影确诊ACS患者55例(ACS组),同期纳入胸痛行冠脉造影但结果正常者30例(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所有受试者IL-6和MMP-9水平,比较两组差异;ACS组患者口服瑞舒伐他汀(10mg/d)4周后再次检测IL-6和MMP-9血浆水平,比较治疗前、后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相比,ACS组IL-6和MMP-9水平均较高[分别为:(23.76±5.78)ng/mlvs.(17.56±5.34)ng/ml和(19.87±5.68)mg/Lvs.(16.59±5.13)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CS组患者服用瑞舒伐他汀4周后血浆IL-6和MMP-9水平明显下降(P<0.05).结论炎症反应可能参与ACS的发病过程,瑞舒伐他汀具有抑制炎症反应的作用.
简介:目的观察替罗非班预防复杂冠状动脉病变患者介入治疗后急性、亚急性支架血栓的疗效,以及评价其安全性。方法将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高州市人民医院住院的200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复杂冠状动脉病变介人治疗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100例,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常规基础上予替罗非班负荷量,后维持量24h;对照组100例,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常规基础上,术后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3d。观察两组支架血栓及出血并发症。结果治疗组冠状动脉病变中B2、C型病变分别为63例、37例,对照组为70例、30例。治疗组与对照组植入支架的数量及植入支架的总长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1±1.3)枚vs.(2.9±1.2)枚,P〉0.05;(32.4±13.8)mmvs(33.2±12.7)mm,P〉0.05]。治疗组急性支架血栓形成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了意义[2%(2/100)vs7%(7/100),x2=45.82,P〈0.05]。两组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12/100)vs.9%(9/100),x2=5.18,P〉O.05]。结论复杂冠状动脉病变患者PCI治疗后使用替罗非班是安全的,且降低了支架内急性、亚急性血栓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通腑祛痰活血法治疗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浆白细胞介素6(IL-6)和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探讨通腑祛痰活血法在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中的相关机制。方法对100例确诊为急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对急性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及对血浆CRP、IL-6干预评价。结果治疗组基本治愈12例,显效28例,有效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对照组基本治愈8例,显效25例,有效8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82%。结论通腑祛痰活血法对急性脑出血患者较单一运用西医治疗中风,肢体功能恢复快,疗效较满意,血浆CRP、IL-6较早下降,且IL-6可持续维持在一个稳定水平从而更好地保护脑功能。
简介:目的探讨糖尿病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直接PCI术后住院及远期病死率的影响.方法将248例连续行直接PCI的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糖尿病组(82例)和非糖尿病组(166例).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情况、冠状动脉病变特点、住院及远期[平均(42.33±17.13)个月]病死率.结果糖尿病合并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比例为33%.糖尿病组患者入院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血肌酐水平均高于非糖尿病组(P<0.01,P<0.01,P<0.05).糖尿病组心功能不全(killipⅡ~Ⅳ级)的患者多于非糖尿病组(P<0.05).双支病变及三支病变的患者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糖尿病组单支病变的患者明显少于非糖尿病组(P<0.05).糖尿病组患者住院病死率与非糖尿病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远期病死率糖尿病组患者明显高于非糖尿病组(P<0.05).COX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HR=3.65,95%CI1.11~11.96)和心功能不全(HR=3.85,95%CIl.41~10.46)是远期病死率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糖尿病合并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住院病死率与非糖尿病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糖尿病和心功能不全是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PCI术后远期病死率升高的独立影响因素.
简介: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炎症因子白介素-6(IL-6)、白介素-8(L-8)和肿瘤坏死因子(TNF)含量在冠心病发展过程中的意义。方法测定81例冠心病患者血清炎症因子IL-6、IL-8和TNF含量,观察冠心病患者冠脉狭窄程度与血清IL-6、IL-8及TNF含量变化的关系。结果40例冠脉重度狭窄者血清炎症因子IL-6、IL-8和TNF分别为(163.41±64.18)pg/ml、(0.41±0.11)ng/ml、(2.54±0.63)ng/ral,41例冠脉轻中度狭窄者血清炎症因子IL-6、IL-8和TNF分别为(97.05±27.29)pg/ml、(0.34±0.16)ng/ml、(1.86±0.33)ng/ml,两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炎症因子IL-6、IL-8和TNF与冠心病的严重程度有关。冠脉狭窄越明显,炎症因子IL-6、IL-8及TNF含量越高。
简介: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窦性心率震荡(HRT),心率变异性(HRV)及T波电交替(TWA)变化及相关性。方法冠状动脉造影诊断为冠心病患者(冠心病组)137例,其中陈旧性心肌梗死组50例,稳定性心绞痛组87例;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101例为对照组。24h动态心电图检测各组HRT、HRV和TWA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冠心病组与对照组比较,TO值显著增高,TS值显著下降,HRV指标(SDANN,ASDNN,VLF,LF,TP,LF/HF)值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最大TWA值增大,在MV5,MV1导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陈旧性心肌梗死组与稳定性心绞痛组比较,TS值显著下降,HRV指标(SDANN,ASDNN,VLF、LF、HF、TP)值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O与SDNN、ASDNN、VLF呈负相关(r=-0.18~-0.19,P〈0.05),TS与VLF、LF、HF、TP、SDANN、ASDNN、rMSSD、PNN50呈正相关(r=0.22~0.46,均P〈0.01)。结论同时对HRT、HRV及TWA参数比对评估,可提高对冠心病患者危险性评估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简介:目的研究核因子-κB(NF-κB)抑制剂—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盐(pyrrolidinedithiocarbamate,PDTC)对异丙肾上腺素(ISO)所致大鼠缺血性心肌损伤后心室扩张、心衰的防治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应用大剂量ISO建立大鼠缺血性心肌损伤模型。雄性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分为3组,分别为:对照组(15只)、实验组(ISO组15只)、治疗组(ISO+PDTC组,15只)。检查心肌病理形态学、心肌NF-κB激活情况、心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mRNA表达情况及血清MCP-1水平,并在实验第14天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心室扩张及心功能变化情况。结果ISO所致大鼠缺血性心肌损伤后心肌NF-κB被激活,心肌MCP-1mRNA表达增加,血清MCP-1增高(P<0.05);PDTC能够抑制NF-κB的激活、下调心肌MCP-1mRNA的表达及血清MCP-1水平(P<0.05),并减轻心肌炎症反应,减小心肌细胞损伤范围,但同时可导致肉芽组织替代受损心肌延迟;实验第14天,治疗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较实验组减小(P<0.05),射血分数(EF)优于实验组(P<0.05)。结论应用PDTC能够对心肌缺血性损伤后的心室扩张、心功能损害起到一定的防治作用,该作用可能主要得益于在心肌损伤急性期对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NF-κB的激活进而下调MCP-1的表达、减轻心肌炎症损伤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