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运用精神科护理观察量表(NOISE)和自杀风险评估量表(NGASR),对我院2022年6月30日至2023年10月30日间,根据《DSM-IV》标准确诊的362名精神分裂症及123名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进行调研。研究对比了年龄小于35岁、35至50岁以及超过50岁的三个年龄段中,两类患者的自杀风险与护理特点。研究方法:共计485名患者在性别、年龄、教育程度等方面无显著差异。精神分裂症患者中,高风险自杀率为2.76%,而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中为8.94%,两者差异显著。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杀风险评分(3.16±2.01)较双相情感障碍患者(3.67±2.66)低,但护理评分(26.36±14.28)与双相情感障碍患者(27.62±14.76)相比无显著差异。对于年龄小于35岁的人来说,两种病患的自我伤害危险度评估并无异同之处。结果:综上,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自杀风险较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杀风险随年龄增长降低,而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则随年龄增长而急剧上升。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基于微信平台的延续性护理在抑郁症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选取青少年抑郁发作出院患者106例,时间为2022年1月-2022年11月。将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53例。对照组实施出院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基于微信平台的延续性护理。比较两组护理前后的抑郁程度及自杀风险。结果:护理前,二组各项指标相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HAMD-17(7.52±1.34)分、SDS(43.19±2.64)分、自杀风险(9.56±1.03)分,分别低于对照组的(10.36±1.67)分、(50.37±3.49)分、(13.47±2.08)分,P<0.05。结论:在抑郁症患者中,采用基于微信平台的延续性护理,能使患者抑郁程度明显降低,同时降低自杀风险,应用效果十分理想。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个体心理治疗与家庭心理治疗干预,在临床上青少年抑郁症患者治疗期间干预后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治疗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60例,入组后以随机数字表法对患者分组,A组20例、B组20例、C组20例。A组实施药物联合个体心理治疗、B组实施药物联合家庭心理治疗、C组实施药物治疗。结果 干预工作开展后,所得研究数值抑郁评分,B组低于A组、C组(P<0.05);所得研究数值自伤行为发生次数,B组低于A组、C组(P<0.05)。结论 在B组的治疗过程中,给予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药物联合家庭心理治疗干预,其实施后的效果相对较好,患者的心理状况得以改善,自伤行为发生次数得以减少,值得被临床应用推广。
简介:[摘要] 目的:研究优质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症伴自杀倾向患者心理健康和精神康复的影响。方法:从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症伴自杀倾向患者中选取56例,数表法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常规护理)、试验组(优质护理干预)均为28例,观察自杀意念发生率,比较心理健康和精神康复评分。结果:两组干预前的SDS评分和IPROS评分相近(P>0.05);干预后这两项评分均明显降低,且试验组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自杀意念发生率(17.86%)低于对照组(46.43%),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症伴自杀倾向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干预,能消除自杀意念,促进心理健康和精神康复,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 目的:分析氟西汀联合认知行为治疗(CBT)在改善急性期非典型特征抑郁症患者负性自动思维、自杀意念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1月~2021年4月收治88例急性期非典型特征抑郁症患者为例,随机法将其分为两组各44例,对照组采取氟西汀治疗,观察组另加用CBT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7.73%高于对照组79.55%(P<0.05)。治疗后,观察组负性自动思维评分、自杀意念评分、抑郁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急性期非典型特征抑郁症患者采取氟西汀联合CBT治疗,可显著改善其抑郁程度,降低其负性自动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