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运用瑞芬太尼、舒芬太尼的静脉麻醉效果。方法研究对象来自我院2017年3月至2019年4月期间收治的80例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依据不同静脉麻醉方法分为瑞芬太尼组与舒芬太尼组各40例,瑞芬太尼组运用异丙酚联合瑞芬太尼用药,舒芬太尼组运用异丙酚联合舒芬太尼用药,分析两组麻醉后的各项指标情况差异。结果在苏醒时间与拔管时间上,瑞芬太尼组显著少于舒芬太尼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24hVAS疼痛指数上,舒芬太尼疼痛度显著低于瑞芬太尼,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排气时间、手术时间、不良反应、HR、MAP等指数上,两组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妇科腹腔镜手术中运用瑞芬太尼、舒芬太尼的静脉麻醉可以达到理想的麻醉效果,其中瑞芬太尼在麻醉恢复情况上比舒芬太尼更好,舒芬太尼在术后镇痛效果上比瑞芬太尼更好。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肛裂切除术与纵切横缝术治疗肛裂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60例肛裂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根据患者意愿和临床需要,对32例患者采用肛裂切除术,对28例患者选用纵切横缝术治疗,比较两种手术的临床疗效和术后情况。结果在伤口愈合时间和术后疼痛度方面纵切横缝术组明显优于肛裂切除术组,差异显著(P<0.05);但是在术后并发症方面肛裂切除术明显优于纵切横缝术;在手术疗效方面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肛裂切除术和纵切横缝术对治疗肛裂患者均有很好的临床疗效,两者在伤口愈合时间、术后疼痛和术后并发症等方面各有优劣,临床上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护理干预在预防泌尿外科腔镜手术患者术中低体温的临床成效。方法选自我院实施了腔镜手术后的40名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比组和观察组,各20人。对比组采用传统的护理方式,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配合使用静脉输注温液体的方式应用于观察组的病人。结果对比组病人的体温呈现出明显降低的趋势,观察组的病人有2名病人在手术后出现并发症的情况,占总体比值的3.4%,(226.1±55.3)为该组病人的失血量均值;对比组的病人有5名病人在手术后出现并发症的情况,占总体比值的14.6%,(309.7±171.3)为该组病人的失血量均值。结论在对泌尿外科的病人实施腔镜手术的期间,对其进行体温的护理干预可以将病人发生低温的状况进行有效的降低,对病人的预后起到促进的作用,病人在对机体的温度进行维持以后,能够对其护理的质量不断的提升。
简介:目的观察血管束、感觉神经束植入组织工程骨修复兔股骨大段骨缺损的成骨特点,探讨其对骨修复的影响。方法36只新西兰大白兔均制备左侧股骨干1.5cm节段性骨缺损模型,随机分为三组(n=12),组织工程骨组(A组):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复合β-磷酸三钙构建组织工程骨植入骨缺损;血管束植入组(B组):组织工程骨与血管束同时植入骨缺损;感觉神经束植人组(C组):组织工程骨与感觉神经束同时植入骨缺损。各组动物术后1、3、6个月行X线检查及影像学评分,同时每组各处死4只动物行大体及组织学观察。结果影像学评分显示各时间点B组与C组的成骨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间成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观察显示新生骨多出现在血管周围,成骨方式以软骨内成骨为主。结论血管束、感觉神经束植入组织工程骨的方法能更好地促进组织工程骨成骨及大段骨缺损修复。
简介:目的观察不同浓度Periostin重组蛋白对体外培养的TWIST1^+/-小鼠冠状缝颅缝细胞增殖及成骨分化的影响。方法取TWIST1+/-小鼠冠状缝颅缝细胞,培养传代后随机分成4组,并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重组Periostin蛋白(0μg/L、50μg/L、100μg/L、200μg/L)进行培养。采用CCK8法检测该蛋白对颅缝细胞增殖的影响;碱性磷酸酶定量试剂盒检测细胞内ALP的分泌;RT-PCR及WesternBlot法检测细胞内成骨分化相关因子基因和蛋白的表达。结果CCK8法检测结果显示,与0μg/L组相比,Periostin50μg/L、100μg/L、200μg/L浓度组分别培养1、3、5、7d后,颅缝细胞活性均显著降低(P〈0.05);碱性磷酸酶试剂盒检测结果显示,与0μg/L组相比,Periostin50μg/L、100μg/L、200μg/L浓度组分别成骨诱导培养10d后,ALP活性被抑制,表达量下降(P〈0.05);RT-PCR和WesternBlot检测结果显示,成骨诱导培养21d后,与0μg/L组相比,Periostin50μg/L、100μg/L、200μg/L浓度组颅缝细胞成骨分化相关因子OCN、OPN、BSP、COL-1表达量下降(P〈0.05)。结论不同浓度(50μg/L、100μg/L、200μg/L)的重组Periostin蛋白对TWIST1^+/-小鼠冠状缝颅缝细胞增殖、分化均有明显抑制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在脑卒中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0月到2014年10月于我院急诊科经"120"收治的脑卒中患者共136例,将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各6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院前急救护理;观察组给予院前急救护理路径。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从呼救到实施院前急救时间为(18.3±7.5)min,从呼救到接受专业治疗时间为(32.4±12.5)min,均低于对照组;并且,观察组致残率与死亡率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脑卒中患者院前急救中应用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可有效缩短患者院前急救救治时间,降低患者致残率与死亡率,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简介:背景:细胞共培养技术是在体外条件下将细胞与另一种细胞共同培养。对于成骨细胞和脂肪细胞横向分化研究多采用体外条件下成脂诱导液诱导成骨细胞发生横向分化,而忽略了体内环境中细胞互相作用的因素。目的:探讨在Transwell间接共培养条件下成熟脂肪细胞诱导成骨细胞成脂横向分化的能力。方法:①选取小鼠成纤维样3t3-l1前体脂肪细胞进行成脂诱导为成熟脂肪细胞;②实验分组:A组接种成熟脂肪细胞(Transwell间接共培养体系下室),B组接种小鼠成骨样细胞mc3t3-e1(以1∶4比例接种到Transwell间接共培养体系上室),C组单独培养的小鼠成骨样细胞mc3t3-e1;③检测指标:分别在7,14,21d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检测各组细胞三酰甘油相对含量、成脂目的蛋白PPARγ2表达,并进行油红O染色以及茜素红染色观察;以0,24,36h为截点检测B组与C组细胞增殖抑制率的变化。结果与结论:①培养2周时,3t3-l1细胞由长梭形变为圆形,胞质内脂滴增多呈亮圆形,油红O染色鉴定后备用;②细胞形态:B组共培养7d时呈长梭形,未见透明脂滴;14d时胞质内出现黑色颗粒及小圆形脂滴;21d细胞形态由长梭形变为椭圆形或圆形,脂滴变大;③茜素红染色:7,14,21d时B组细胞呈染色区减少的趋势,C组细胞无明显变化均呈大片着色区;④油红O染色:7,14,21d时,B组细胞染色区呈递增趋势且与时间成正比,C组细胞染色阴性且无明显变化;⑤三酰甘油:B组细胞三酰甘油聚集量呈递增趋势且与时间成正比,B组组间及与A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C组无明显变化(P>0.05);⑥MTT抑制率:B组细胞增殖抑制率与时间成正比,与C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⑦Westernblot实验:B组细胞PPARAγ2蛋白表达量呈递增趋势且与时间成正比,与A、C组相比,差异均有�
简介:目的探讨利用组织工程方法,以小肠粘膜下层为支架材料复合成骨诱导后的骨髓基质干细胞构建骨组织的可行性。方法将取自兔骨髓中的骨髓基质干细胞经成骨诱导液诱导后,与经处理的猪小肠粘膜下层在体外共培养。1周后,将共培养的猪小肠粘膜下层埋置于无胸腺裸鼠皮下。分别在不同时间进行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结果体外培养时,见细胞与材料粘附良好,且分泌大量的细胞外基质,细胞分化、增殖活跃。大体观察植入体内的细胞-材料复合物,见颜色变白,组织硬度增加,组织学和电镜观察见有大量骨组织形成。免疫组化示细胞为具有分泌特异性骨钙蛋白的成骨细胞。结论骨髓基质干细胞经成骨诱导为成骨细胞后与小肠粘膜下层共培养,植入裸鼠体内后可形成骨组织,小肠粘膜下层是一种良好的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简介:摘要:微创手术已成为骨科创伤中重要的一项概念。关节镜作为骨科重要的微创技术,在关节周骨折手术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同时在骨折治疗期间取出内固定物时关节镜微创技术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临床中肢体长骨骨折的钢板螺钉取出操作均需通过关节镜微创技术进行,不过在实践中仍存在诸多问题,有待解决。骨科是医院重要科室之一,临床主要将关节镜微创技术应用于膝关节骨创伤患者的治疗,并获得理想效果。此手段患者创伤小,并且术后可快速恢复,故在临床中已被广泛应用[1,2]。不过关节镜微创技术还是以治疗为主,无法将患者远期关节功能改善,还需要结合骨科运动医学来帮助患者关节功能、生活质量等提高。对此,本文主要针对性分析骨科运动医学与关节镜微创技术的应用效果,同时纳入100例2020年1月-2021年1月同期在接受治疗的骨科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佐证。
简介:摘要:目的 评估和改进静配中心药物调配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以提高药物配方的准确性和工作的效率,确保患者用药的安全性和医院的工作效率。方法 将收集到的数据和信息,可以采用统计分析、比例分析、流程优化和效果评估等方法进行数据分析和研究。结果 药物配方准确性评估结果显示,在静配中心A、B和C中,药物配方的准确率分别为98%、96.7%和98.3%。结论 需要持续关注和改进药物调配质量和效率,以确保持续提供高质量和高效率的药物调配服务。
简介:摘要:目的 本研究旨在优化医院静配中心的工作流程,提高效率和准确性,从而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药品配制和分发服务。方法:采用文献综述、数据采集和分析等方法,对静配中心的工作流程进行评估和优化设计。结果:通过工作流程优化措施的实施,配药准确率提高了6.4个百分点,平均配制时间减少了3.2分钟,药品错误率下降了0.9个百分点。结论:本研究证明了工作流程优化和效率改进对静配中心的积极影响,并提供了有效的改进策略。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梗死急救护理中改良急诊护理流程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以我院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急诊护理流程,观察组进行改良急诊护理流程。结果:观察组中95例满意,护理满意度为95.0%。对照组82例满意,满意度为82.0%,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急诊护理的急救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中有96例抢救成功,成功率为96.0%;对照组中有90例抢救成功,成功率为90.0%,两组相比差异显著,X2=3.67,P<0.05。结论:改良急诊护理流程对脑梗死患者进行护理提高了护理满意度及急救效率、抢救成功率,可以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诊护理流程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6年2月至2018年3月作为本次研究时间段,在该时间段内选择在急诊科接受抢救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划分为实验组与常规组。常规组采取常规抢救护理流程,实验组根据临床经验优化急诊护理流程。统计并对比两组患者抢救状况。结果实验组多项抢救状况数据均显著优于常规组,数据差异明显,达到统计学标准(P<0.05)。结论急诊护理流程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突出,能够显著改善急诊护理效率可以有效的抑制不良事件的发生,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改善患者预后效果,值得推广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