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了解西罗莫司对创伤小鼠脾脏树突状细胞(DC)诱导异源性T淋巴细胞应答能力的体外调节作用.方法将24只BALB/c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创伤组,每组12只.将创伤组麻醉后造成失血合并闭合性骨折,对照组仅麻醉不致伤,24h后分离2组小鼠脾脏DC.将2组DC分为西罗莫司阴性对照组和创伤组(不用西罗莫司处理),以及西罗莫司阳性对照组和创伤组(用10μg/L西罗莫司处理6h).检测各组DC自噬活性(用荧光强度值表示)及DC介导的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变化(用吸光度值表示).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Ⅱ与共刺激分子CD40、CD80、CD86表达.用ELISA法检测LPS刺激后DC中IL-12p40、IL-12p70和IL-10的水平.对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1)西罗莫司阴性创伤组小鼠脾脏DC自噬活性(荧光强度值为13±2)及其介导的MLR强度均较西罗莫司阴性对照组(荧光强度值为22±6)明显减弱(F=212.836,P〈0.05).与西罗莫司阴性对照组和创伤组比较,西罗莫司阳性对照组和创伤组自噬活性(45±8、44±8)均明显增强(F=212.836,P〈0.05或P〈0.01).西罗莫司阳性创伤组MLR强度较西罗莫司阴性创伤组明显增强(F值分别为101.426、86.533,P值均小于0.05).(2)西罗莫司阴性创伤组小鼠脾脏DC表面的MHCⅡ[(60±9)%]及CD40[(4±1)%]表达较西罗莫司阴性对照组[(85±6)%、(8±1)%]明显降低(F值分别为37.918、40.426,P值均小于0.05),西罗莫司阳性创伤组MHCⅡ表达[(78±7)%]较西罗莫司阴性创伤组明显提高(F=37.918,P〈0.05).(3)两罗莫司阴性创伤组小鼠脾脏DC的IL-12p40、IL-12p70表达水平[(120±13)、(10±3)pg/mL]较西罗莫司阴性对照组[(200±25)、(20±6)pg/mL]明显降低(F值分别为218.646、310.253,P值均小于0.05);与西罗莫司阴性对照组和创伤组比较,西罗莫司阳性对
简介:目的:探讨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subcutaneouspanniculitis-likeT-celllymphoma,SPTCL)的临床表现、18F-FDGPET/CT显像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确诊的7例SPTCL患者的18F-FDGPET/CT显像及临床资料。结果:多发性皮肤损伤6例,病变多位于躯干和四肢;1例单发,位于面部;5例伴有疼痛,3例伴有溃疡,2例淋巴结受累,2例结外受侵。躯干皮肤病灶的SUVmax为3.9(1.0-10.1),四肢病灶的SUVmax为3.8(1.1-11.3),二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248,P=0.804);皮肤病灶CT值〉0HU组的SUVmax明显高于CT值≤0HU组[7.0(3.0-11.3)vs1.8(1.0-6.9);Z=-7.523,P=0.000]。所有皮肤病灶、受累淋巴结及结外软组织病灶的SUVmax分别为SUVmax为3.9(1.0-11.3)、5.2(2.1-13.1)和6.2(4.0-1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外软组织病灶的SUVmax明显高于皮肤病灶(P〈0.05),却与受累淋巴结的SUVmax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皮肤病灶的SUVmax与受累淋巴结的SUVmax差异亦无统计学差异(P〉0.05)。7例SPTCL患者中,死亡4例,均为多发,其中3例伴发噬血细胞综合征(HPS),3例皮肤病灶SUVmax中位数≥3.0,2例淋巴结及结外脏器受侵。结论:SPTCL临床无特征性,18F-FDGPET/CT可以提供病变的发生部位、范围、受累程度及肿瘤细胞的恶性程度,能够帮助临床对患者的预后进行预判,为临床制定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简介:目的:探讨门冬酰胺酶(L-Asparaginasum,ASP)联合CHOP方案治疗结外NK/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7年8月至2009年5月我院收治的结外NK/T细胞淋巴瘤患者68例,分为CHOP方案治疗组(CHOP组)34例和门冬酰胺酶联合CHOP方案治疗组(ASP+CHOP组)3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CHOP组CR+PR16例,治疗总有效率47.06%;ASP+CHOP组CR+PR24例,治疗总有效率70.58%;后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前者,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3.886,P<0.05)。CHOP组患者平均PFS时间为24.7个月,ASP+CHOP组患者平均PFS时间为47.5个月,后者长于前者,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两组患者最为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血细胞减少、转氨酶升高、白蛋白降低和发热,Ⅰ-Ⅱ级和Ⅲ-Ⅳ级血细胞减少性贫血发生率在ASP+CHOP组均比CHOP组高(P<0.05),ASP+CHOP组患者Ⅰ-Ⅱ度发热及白蛋白降低发生率均较CHOP组高(P<0.05)。ASP+CHOP组患者凝血功能异常治疗较CHOP组组高(P<0.05),6例发生过敏反应,1例侵袭性NK/T细胞淋巴瘤患者发生血淀粉酶升高、1例发生急性胰腺炎经治疗后好转,但因疾病进展快速致一般情况差,未能耐受后续化疗而早期死亡。3例患者发生不完全性肠梗阻,经保守治疗后好转。ASP+CHOP组2例发生Ⅱ度血肌酐升高,CHOP组中1例经对症治疗后好转。结论:门冬酰胺酶联合CHOP方案治疗结外NK/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效果满意,建议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简介:目的:研究悬浮培养的小鼠骨间充质干细胞(MSC)对T细胞的调节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低吸附细胞培养皿培养小鼠骨悬浮MSC,采用贴附细胞培养板培养小鼠贴壁MSC。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悬浮MSC的形态并进行成骨和成脂肪诱导分化。应用以流式细胞术检测悬浮MSC的免疫表型。收获悬浮MSC和贴壁MSC的培养上清,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和CFSE法比较悬浮MSC抑制T细胞增殖的能力。采用定量PCR分析不同培养上清对T细胞表达的免疫因子的影响。采用定量PCR检测悬浮MSC表达的免疫调节因子。结果:悬浮培养的小鼠骨MSC呈现为悬浮球状,具有成骨和成脂肪分化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表明,悬浮MSC高表达CD29、CD44、Sca-1和CD105,低表达CD11b、CD45、CD31和Ia。CFSE法结果提示,悬浮MSC培养上清能够抑制T细胞增殖。定量PCR检测结果表明,悬浮MSC上清能够抑制T细胞表达干扰素γ和白介素17A的表达。进一步分析发现,相对于贴壁MSC,悬浮MSC表达的白介素6和转化生长因子β1的水平较高。结论:悬浮法培养获得的MSC能够抑制T细胞增殖,其对T细胞调节作用与贴壁MSC不同。
简介:目的:检测乙型肝炎肝硬化脾切除患者外周血T细胞活化抗原HLA-DR的表达水平,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以28例乙型肝炎肝硬化脾切除患者为实验组(肝硬化脾切除组),同时以38例乙型肝炎肝硬化非脾切除患者和22例健康人为对照组(肝硬化非脾切除组、健康组)。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HLA-DR抗原的表达。结果:肝硬化脾切除组患者外周血CD3+、CD4+和CD8+百分含量分别为(41.59±6.79)%,(22.64±6.87)%和(19.16±7.28)%,显著低于健康组和肝硬化非脾切除组。肝硬化脾切除组患者CD4+/CD8+的比值显著高于健康组;HLA-DR在CD3+、CD4+和CD8+上的表达水平分别为(25.42±5.51)%,(22.36±4.90)%和(28.53±8.35)%,与健康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CD3+和CD8+上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肝硬化非脾切除组。结论:肝硬化脾切除患者存在细胞免疫功能缺陷,表现为T细胞数量的减少和活化功能的下降。
简介:目的探讨腹腔镜、胆道镜微创手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5月份至2012年10月份56例施行微创手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病例。既往均无胆总管结石手术史,无胆道狭窄畸形,排除胆管及周围恶性肿瘤病变;无肝内胆管结石,肝外胆管无残留结石;胆总管壁增厚扩张范围在1-2cm,无明显急性炎性改变;术中胆总管十二指肠开口通畅。结果5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3例术后出现胆瘘,2例出现肺部感染,2例出现尿潴留。所有病例均顺利出院,无出现切口感染,无围手术期死亡。结论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总管结石,行胆总管一期缝合,取石疗效确切,创伤小,无需留置T管,患者术后恢复快,住院周期短。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对胃癌患者的手术效果以及术后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手术治疗的90例胃癌患者资料,根据手术方法分为腹腔镜组45例(观察组)、开腹组45例(对照组),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以及术后T淋巴细胞的检测结果。结果腹腔镜组的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低于开腹组(P<0.05),腹腔镜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长于开腹组患者(P<0.05);腹腔镜组患者的CD3+、CD4+、CD4+/CD8+测定值均高于开腹组(P<0.05)。结论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对胃癌患者的创伤较小,对患者的免疫功能影响较小。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阳和汤对急性乳腺炎的治疗效果和对患者T淋巴亚群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5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急性乳腺炎患者78例进行研究,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采用热敷+吸奶器抽吸+抗生素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阳和汤治疗.治疗后7d对患者的症状体征评分、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并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的T淋巴细胞亚群数值.结果治疗后两组的主症和次症积分均明显下降,和治疗前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的主症和次症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主症和次症积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有效率为97.44%,痊愈率为79.49%,对照组有效率为89.74%,痊愈率为48.72%,经秩和检验,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CD4+、CD8+和CD4+/CD8+比值均较治疗前有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的CD4+、CD8+和CD4+/CD8+比值两组,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的CD4+T细胞和CD4+/CD8+T细胞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CD8+T细胞两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阳和汤配合西医常规治疗对急性乳腺炎疗效确切,适合临床推广使用.关键词阳和汤;急性乳腺炎;治疗效果;T淋巴细胞亚群中图分类号R655.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0-0450-02
简介:目的探讨肾癌根治术患者手术前后CD8~+CD28~-T细胞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52例接受根治术的肾癌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手术前后外周血CD8~+CD28~-T细胞、白介素10(IL-10)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含量;分析三者含量与肿瘤分期的相关性,并以肾错构瘤患者及正常人作为对照。结果肾癌患者CD8~+CD28~-T细胞、IL-10及TGF-β1均显著高于另外两组,但肾错构瘤患者与正常人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III期患者CD8~+CD28~-T细胞、IL-10及TGF-β1显著高于I及II期(P〈0.05);术后各期肾癌患者CD8~+CD28~-T细胞及TGF-β1含量均显著低于术前(P〈0.05),但IL-10却与术前无统计学差异;术后III期患者CD8~+CD28~-T细胞、IL-10及TGF-β1显著高于Ⅰ及Ⅱ期患者(P〈0.05),但术前及术后I及II期患者上述三项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相关性分析显示CD8~+CD28~-T细胞、IL-10及TGF-β1与分期均呈显著正相关性(P〈0.05),其相关程度由大至小依次为CD8~+CD28~-T细胞〉TGF-β1〉IL-10。结论CD8~+CD28~-T细胞及其细胞因子表达含量增多可能是肾癌的一个新免疫机制,前者可在一定程度上鉴别肾癌与良性肿瘤,且可以评价手术效果。
简介:目的探讨手汗症合并冻疮行胸腔镜下T2~3交感神经链切断术后的疗效。方法胸腔镜下行双侧T2~3交感神经链切断术,术中找到第3后肋,在其表面凝断交感神经链,监测双手掌体温变化。结果16例胸腔镜手术均获成功,未出现术中并发症。先开胸侧神经链切断后15min同侧掌温(33.8±1.3)℃明显高于麻醉前同侧掌温(29.8±0.8)℃(q=12.513,P〈0.05)和同侧神经链切断后1min掌温(31.3±1.5)℃(q=7.821,P〈0.05);后开胸侧神经链切断后15min掌温(31.4±1.2)℃也明显高于麻醉前同侧掌温(q=4.961,P〈0.05)。术后代偿性多汗4例,均于术后3个月内消失。16例术后随访3~25个月,平均13个月,无一例手汗、冻疮复发。结论胸腔镜下T2~3交感神经链切断术是治疗手汗症合并冻疮的有效方法。
简介:目的:探讨3.0T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DCE-MRI)与氢质子波谱(1H-MRS)成像在乳腺癌定性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经手术后病理或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乳腺肿瘤患者78例,共计82个肿瘤作为研究组,其中乳腺癌54个,良性肿瘤28个。全部病例均于术前行磁共振动态增强后1H-MRS检查,回顾性分析本组病例的DCE-MRI及1H-MRS表现,并将MRI诊断结果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统计学处理采用χ2检验等。结果DCE-MRI检查单独诊断乳腺癌的敏感性为87%,特异性为71%,准确性为82%,阳性预测值为86%,阴性预测值为74%。1H-MRS检查单独诊断乳腺癌的敏感性为91%,特异性为86%,准确性为89%,阳性预测值为92%,阴性预测值为83%。DCE-MRI联合1H-MRS诊断乳腺癌的敏感性为98%,特异性为82%,准确性为93%。结论磁共振波谱与动态增强扫描单独诊断乳腺癌的敏感性及准确率较低,二者联合应用可明显提高其敏感性和诊断准确率,对乳腺癌的术前定性诊断有重要应用价值。
简介:为了研究雷公藤甲素对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Jurkat细胞的增殖和凋亡效应,用不同浓度的雷公藤甲素作用于Jurkat细胞,用CCK法检测细胞存活率,选取使细胞增殖抑制率为50%的雷公藤甲素作用于细胞,然后在应用Hoechst33258染色、DNA电泳、Pl以及PI/AnnexinV染色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的凋亡。结果表明:雷公藤甲素抑制Jurkat细胞的生长增殖,半数细胞抑制剂量为4μg/L。4μg/L雷公藤甲素作用于Jurkat细胞12小时后,出现明显的细胞凋亡特征(Hoechest33258染色显示细胞核呈亮蓝色;DNA断裂产生DNAladder,细胞凋亡的亚二倍体峰出现,细胞磷脂酰丝氨酸发生转位),细胞凋亡比率明显增加,24小时后细胞凋亡进一步增加。结论:雷公藤甲素对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Jurkat细胞有明显的抗增殖和促凋亡作用,这为临床应用雷公藤甲素治疗白血病提供了实验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诊断中应用3.0T磁共振波谱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的效果。方法:研究时间从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研究对象为疑似前列腺癌患者,在我院收治的患者中纳入80例作为研究样本,所有患者均需要接受3.0T磁共振MRS检查,以病理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MRS检查对前列腺癌患者的诊断特异度、灵敏度以及准确度。结果:经MRI检出前列腺癌患者有72例,与病理诊断结果符合68例,特异度、灵敏度以及准确度与病理检测的对比差异无意义(P>0.05)。结论:在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诊断中应用3.0磁共振波谱成像检查的效果显著,诊断价值较高,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总管切开探查(LCBDE)、T管引流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56例腹腔镜胆总管切开探查、T管引流术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256例腹腔镜胆总管切开探查、T管引流术手术成功,治愈出院。结论 腹腔镜胆总管切开探查、T管引流术操作简便,适合基层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