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相关因素,以制订相应的治疗与护理对策。方法对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一般资料收集,分析兴奋躁动期攻击行为相关因素。结果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发生率为27.86%,其攻击行为与精神症状密切相关。结论需要及时治疗和加强监护,减少精神分裂症攻击行为发生。
简介:摘要不同年龄阶段可能有不同的心理问题,青春期正是心理、生理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亲子关系、同学交往、学习压力、性的萌动等诸多方面的困惑,必然会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进而形成不同的个性特征。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复发率和致残率很高的重性精神病。有报告约半数以上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病前具有胆小、话少、敏感、孤僻、好空想、消极、冷漠等性格特征。病前性格有明显缺陷的预后差。而青春期首发的分裂症患者,其个性特征与其阳性症状之间是否存在一定关系,其阳性症状会受那些因素的影响,尚未有定论。本研究采用常用的艾森克个性问卷(EPQ)(成人版)、阳性症状量表对在青春期首发的分裂症患者进行评定,以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和探究在精神疾病护理过程中应用护患沟通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抽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在我院精神科接受治疗的130例精神疾病患者作为分析对象,按照投硬币的方式将其随机分成了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给予单纯的常规治疗和护理,而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又给予了护患沟通护理,2个月后对其治疗效果进行记录和对比。结果实验组患者最终的治疗总有效率(98.46%)高于对照组的(87.69%),他们之间的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精神疾病护理过程中为其提供护患沟通护理干预,不仅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而且还能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降低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简介:(广东省梅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广东梅州514089)摘要目的观察奥氮平对不同类型精神病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评价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收治的各种类型的精神病患者120例,对全部患者应用奥氮平进行治疗,剂量为每天5~10mg,如有病情需要,可适当调整用量,最高不超过每天20mg,疗程为8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的第1周末及第8周末,应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以及不良反应量表(TESS)对患者临床疗效和副作用进行评定,观察比较奥氮平对于不同类精神病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不良不应情况。结果在患者接受治疗前和接受治疗后的第1周末及第8周末进行评定,评定的BPRS总分、PANSS总分以及PANSS各个分量表的得分均值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痊愈患者79例,显效25例,有效1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8.3%。部分患者伴有轻微乏力、便秘、轻度嗜睡等轻度不良反应。结论奥氮平对于不同类型精神病患患者进行治疗,大多具有明显确切的疗效,安全性高、副作用少,患者依从性良好,广泛应用于各个年龄的精神病患者进行治疗,值得临床上大力应用和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精神科病房患者身体约束使用特征及临床护理,探讨管理对策。方法回顾性调查2014年1~12月我科患者身体约束使用率、身体约束使用特征及采取的护理措施等。结果1~12月共收治329例患者,使用约束保护62例、占住院患者18.84%;首次住院约束45例、占约束总数72.58%;入院当天约束25例、占约束总数40.32%;入院前七天约束49例、占约束总数的79.03%;7d后约束13例、占约束总数20.96%。约束持续时段平均5.19h,日间约束平均2.75h,夜间约束平均10.41h,夜间约束大于10h8例、占12.90%。约束方式均为床上肢体功能位约束,约束工具均为约束带,约束原因伤人、毁物29例,行为紊乱19例,治疗不合作8例,消极5例,意识障碍1例。结论患者约束保护使用率尚有下降空间,控制重点在于减少预防性约束保护的使用,约束保护有待进一步规范,关键在于护士明确约束保护的指征,规范约束的告知,提高约束保护的技能,改进约束保护的工具和流程,确保患者安全,提升患者约束期间的舒适度。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级管理,探讨住院精神分裂症康复新模式。方法选取住院非急性期精神分裂症女性患者72例,采用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和护士用住院病人观察量表(NOSIE)评定患者。根据护士的评估分值,将患者康复分为4个级别。结果完全针对每一个患者的个性化自我管理支持常难以实现,若将患者人群中状况相似者划分在一起,给予不同特征患者群相适应的自我管理支持,则对患者而言,支持是个性化的,而对医护人员而言,支持的提供则是同类型标准化的。因而既能合理控制成本,又能使支持更加有效。结论分级管理是责任护士通过对同级别依赖和衰退的患者相对集中管理,根据个体差异分级管理,实现康复目标,减少疾病对患者社会功能、情感和人际关系的影响,并持之以恒地治疗自身疾病的一种健康行为,使得患者逐步从生活自理到回归家庭和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