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四肢长骨骨不连患者采用骨皮质剥脱术联合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临床纳入120例我院2010.8~2015.6期间收治的四肢长骨骨不连患者,将所有患者按入院顺序分为两组各60例。其中60例患者采用骨皮质剥脱术治疗作为对照组,另60例患者在上述基础上联合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术治疗作为观察组。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优良率、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93.33%、6.67%,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0%、16.67%,均P<0.05。结论四肢长骨骨不连患者采用骨皮质剥脱术联合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术治疗效果显著,并发症较少,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慢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的临床治疗方法及眼压的变化。方法将我院收治的72例慢性PACG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西药常规治疗,观察组行激光周边虹膜切开术(laserperipheraliridectomy,LPI)后给予常规药物治疗的渐进式治疗方案,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和眼压变化。结果治疗6周后,观察组眼压为16.5±1.4mmHg,巩膜突与虹膜夹角为29.1±4.2°,临床总有效率为93.0%;对照组眼压为20.2±2.1mmHg,巩膜突与虹膜夹角为22.8±4.7°,临床总有效率为66.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PI联合药物治疗慢性PACG能显著提高临床疗效、降低患者眼压,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献血者多次单采血小板后凝血功能的变化情况。方法选择60名自愿捐献单采血小板≧10次的献血者(每次捐献间隔期≥1个月),在末次单采血小板前抽取献血者空腹全血2ml枸橼酸钠抗凝,离心并吸取血浆进行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抗凝酶Ⅲ(ATⅢ)、D-二聚体的检测,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献血者多次单采血小板后,其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抗凝酶Ⅲ、D-二聚体均在正常参考范围以内。结论适量多次捐献血小板(每次捐献间隔期≥1个月),献血者凝血功能的各项指标参数均在正常参考值范围以内,无明显变化,不会引起献血者的身体伤害。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结核病院近年来大肠埃希菌检出率的变化及耐药特点,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临床标本中分离出的大肠埃希菌菌株,利用MIC法对其检出率及药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9年检出大肠埃希菌84株(占9.59%),2009年检出90株(占7.21%),2011年检出94株(占6.31%),呈逐年下降趋势。亚安培南、美罗培南、阿米卡星及头孢西丁对大肠埃希菌保持较高的敏感度,耐药率低于20%。对氟喹诺酮类及头孢类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高于60%。结论结核病院大肠埃希菌检出率呈逐年下降趋势,部分抗生素耐药率表现为逐年升高,治疗上以碳青酶烯类为最有效的抗生素,临床上应注意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正常健康绝经期妇女与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患者体内雌激素水平差异,评估雌激素水平对骨质疏松的影响。方法纳入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患者120例,作为观察组;纳入正常健康绝经期妇女12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骨密度测定仪检测正常绝经期妇女与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患者的股骨近端密度(BMD),并运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两组病例的雌激素水平,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的股骨近端密度和雌激素差异,评价雌激素水平与骨质疏松之间的关系。结果观察组股骨近端密度(BMD)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体内雌激素水平较对照组有所降低。结论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患者其体内雌激素明显下降,雌激素水平下降与其骨质疏松呈正相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TH)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放免法测定90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及80例门诊健康体检者血清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总甲状腺素(T4)及促甲状腺素(TSH)的水平并比较。结果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与对照组比较,血清T3、T4均降低(P<0.05或P<0.01),TSH无明显变化(P>0.05);T3、T4随心衰程度加重逐渐降低(P<0.05或P<0.01);TSH在心衰各亚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常伴有正常甲状腺功能病态综合征,其甲状腺衰竭激素水平的变化程度与心衰严重程度相关。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片对冠脉斑块的治疗效果。方法91例冠脉造影检查结果提示处于临界病变的患者,根据服用阿托伐他汀剂量的不同,随机分为A组服用10mg剂量的32例,B组服用20mg剂量的29例,和C组服用40mg剂量的30例;随访半年至1年后,对比前后冠脉斑块大小的变化及临床生化指标的差异,采用SPSS20.0处理软件,均数±标准差、t检验方法及方差分析分析相关性。结果三组中斑块面积变化无统计学意义,但部分生化指标的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小剂量阿托伐他汀片具有和常规剂量、大剂量同等稳定斑块作用,且不良反应小很多。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外周血白细胞变化在评估急性颅脑创伤及预后中的价值。方法选择148例非手术治疗急性颅脑损伤患者,按入院时GCS评分分为轻型(38例)、中型(68例)、重型(23例)、特重型(19例),按随访半年后GO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79例)及预后不良组(69例),另选择同期健康体检患者4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间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并分析其与GCS及GOS评分的相关关系。结果病情越重,预后越差,白细胞计数越高,各组间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与GCS及GOS评分有负相关关系(r=-0.832、-0.757,P<0.05)。结论早期外周血白细胞变化对评估急性颅脑创伤及预后有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