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缩短神经性尿潴留病人导尿管留置时间,减少神经性尿潴留并发症。方法观察组30例,根据患者病因、心理等因素,促进膀胱反射恢复,进行脊髓电针治疗,强化个体化靶点治疗。糖尿病神经性膀胱加服西沙必利、B族维生素;骨质疏松加服航力片等增加骨密度药物及食物;前列腺肥大者加服非那雄胺片、特拉唑嗪胶囊等药物,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心理,配合膀胱按摩等康复措施。对照组21例以传统留置导尿管治疗护理常规为主。结果观察组拔尿管困难、拔管后排尿困难、尿道损伤、尿路感染等尿潴留并发症均较对照组少,留置导尿管时间比对照组明显缩短,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显著(P<0.01),能使患者较早恢复自主排尿功能,免除携带尿袋痛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恢复正常生活信心。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过敏性鼻炎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3月于我院进行治的90例患有过敏性鼻炎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其分为各45例研究对象的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给予常规治疗,如饮食以清淡为主、过敏源控制等,实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评分。结果治疗前,鼻痒、鼻塞、流涕、喷嚏四个方面,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鼻痒、鼻塞、流涕、喷嚏四个方面,实验组评分均小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过敏性鼻炎的效果,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及应用。
简介:摘要神经性厌食症是指病人有意识地严格限制进食,造成身体的极度消瘦或严重的营养不良,体重下降至明显低于正常标准,并有青春期发育停滞、闭经症状,此时仍恐惧发胖或拒绝正常进食为主要特征的一种进食障碍。神经性厌食症主要发生于青少年女性,近几年有上升的趋势,此病可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破坏性的影响。故重视患者的营养支持和心理护理,对疾病的康复有重要意义。
简介:摘要 目的:观察神经源性膀胱在膀胱镜下的形态表现特点,评价膀胱镜检查对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诊断意义。方法 收集我科门诊住院临床诊断为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共27例,均在未治疗前行膀胱镜尿道镜检查,进镜时手感尿道阻力及观察膀胱镜下膀胱形态改变。结果 在对所有患者行膀胱镜检查过程中,仔细观察膀胱镜下表现,分别可区分逼尿肌及尿道括约肌弛张类型,从而可区分本病的类型病变部位。结论 膀胱镜尿道镜检查作为基础检查手段,对于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诊断、分型及治疗原则,都有较好的鉴别及临床指导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分神经内科采取不同治疗方案对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抽取2021年6月-2022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周围性面瘫患者3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对患者的治疗方案进行总结,对临床效果进行评价。结果:30例患者周围性面瘫患者中特发性患者共计11例,因中耳乳突根治术导致致面瘫的患者有2例,因腮腺肿瘤手术导致的面瘫患者有3例,因神经肿瘤切除术导致的面瘫患者有1例,Hunt综合征患者有4例,外伤导致的面瘫有5例,肿瘤导致的面瘫患者有2例,炎症感染导致的面瘫患者有2例;患者病因不同采取的治疗方案也有所区别,上述患者中外伤导致的5例患者、肿瘤导致的2例患者和因中耳乳突根治术导致的2例患者采取的是手术+药物干预的治疗方案;其余的患者均未进行手术治疗,仅通过使用抗感染、营养神经、消肿以及改善微循环类的药物进行治疗。经对症治疗后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达到了83.33%(25/30)。发病到接受治疗时间越短治疗效果越理想(P<0.05)。结论:在神经内科,对周围性面瘫患者进行治疗时需要先明确患者的病因,并根据此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这样才可提高整体治疗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穴位注射疗法对感音神经性耳聋耳鸣进行治疗,探究分析临床治疗效果。方法:2019年3月-2020年3月间,选取38例感音神经性耳聋耳鸣的患者,通过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分为常规组和治疗组,每组各19例,常规组给予常规药物进行治疗,治疗组采取穴位注射疗法,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同治疗前相比听力阈值得到明显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74%,比之常规组差异显著(P<0.05);焦虑、抑郁评分同治疗前相比较,存在明显差异,治疗组优于常规组,差异显著(P<0.05);生活质量评分高于治疗前,同常规组相比较,差异显著(P<0.05);在睡眠质量方面,治疗组优于常规组,两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于感音神经性耳聋耳鸣患者给予穴位注射治疗,能够改善患者听力水平,消除焦虑等不良情绪,提高生活质量和睡眠质量,从而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穴位注射疗法对感音神经性耳聋耳鸣进行治疗,探究分析临床治疗效果。方法:2019年3月-2020年3月间,选取38例感音神经性耳聋耳鸣的患者,通过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分为常规组和治疗组,每组各19例,常规组给予常规药物进行治疗,治疗组采取穴位注射疗法,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同治疗前相比听力阈值得到明显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74%,比之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生活质量评分高于治疗前,同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于感音神经性耳聋耳鸣患者给予穴位注射治疗,能够改善患者听力水平,提高生活质量,从而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剖宫产术中应用缩宫素的时机选择及对羊水栓塞发生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6年12月间来我院行剖宫产术的86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其中观察组产妇于胎盘取出后将宫腔内的积血及羊水完全清除后应用缩宫素,对照组产妇在胎儿取出后即应用缩宫素。观察并记录两组产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24h出血量,比较两组羊水栓塞前驱症状发生情况。结果两组产妇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24h出血量等手术一般资料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及术后24h内,观察组产妇羊水栓塞前驱症状发生率1.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7.6%(P<0.05)。两组羊水栓塞前驱症状产妇经查血凝四项均正常,临床给予地塞米松、抗休克、改善低氧血症治疗后均好转且症状消失。结论对于行剖宫产手术的产妇于胎盘取出后将其宫腔内的积血及羊水完全清除后应用缩宫素可以有效降低术中及术后羊水栓塞的发生,提高了产妇的分娩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于甲状腺癌外科治疗期间采取甲状腺全切除术的治疗方式所获得的效果,并探究应用的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50例甲状腺癌患者作为研究的对象,给予所有患者均实施甲状腺全切除术治疗的举措,于术后进行随访1-3年时间,观察临床效果并做统计。结果通过采取甲状腺全切除术治疗以后,于住院期间和日后的随访阶段,均未见死亡病例,总体治疗有效率达到92.00%;同时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6.00%,在经过及时的采取有效举措实施治疗以后,患者在8周内得到恢复。结论将甲状腺全切除术应用于甲状腺癌外科治疗期间,通过严格的实施手术操作方式,可以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并控制并发症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甲状腺全切除术在甲状腺癌外科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及使用范围,为临床合理选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整理收集我院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期间收治的50例甲状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在患者知情同意下实施甲状腺全切除术治疗并采取131I核素及甲状腺激素抑制辅助治疗,术后随访6个月时间,观察甲状腺癌患者临床疗效。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甲状腺癌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88%,并发症发生率12%且对症治疗3个月后均恢复正常。整个治疗及随访过程中无死亡病例出现、无肿瘤复发及淋巴结转移现象、肝功能障碍、肺组织纤维化及白血病均未发生。结论明确甲状腺全切除术适用范围并严格掌握手术技巧能够显著提高甲状腺癌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是目前治疗甲状腺癌的有效手段之一。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改良B-lynch缝合术治疗剖宫产术中难治性产后出血的疗效进行观察,旨在为临床的诊疗工作提供有效参考意见。方法选取我院在2016年1月-2019年1月间收治的剖宫产术中难治性产后出血产妇9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两组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针对对照组产妇应用宫腔填塞纱布的方法进行止血,研究组患者应用改良B-lynch缝合术进行止血,从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性、术中及术后出血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角度,分析对比两组方法的有效性。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5.56%(43/45),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7.78%(35/45),组间对比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患者的出血情况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对比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0%(9/45),高于研究组患者的2.22%(1/45),组间对比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改良B-lynch缝合术治疗剖宫产术中难治性产后出血有助于提升治疗有效率,缓解并减少患者的出血情况,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应用子宫交叉捆绑术对剖宫产术中难治性产后出血的治疗。方法:本次临床研究选择的样本对象为68例剖宫产术中难治性产后出血患者,所有样本均为我院收治且治疗时间集中在2022年4月至2022年10月期间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划分,34例纳入常规止血组,其余纳入观察止血组。对比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2h的出血量。结果:观察止血组患者术中及术后2h、术后24h的出血量与常规止血组患者相比明显更低,P<0.05。结论:采取子宫交叉捆绑术对剖宫产术中难治性产后出血患者进行治疗后,能够明显降低患者在术后及术后的出血量,相较于其他治疗措施而言,子宫交叉捆绑术具有更加理想的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浆神经激肽B、kisspeptin水平在女童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诊断及疗效评估中的意义。方法对经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确诊的40例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患儿(ICPP组)及38例单纯乳房早发育患儿(单纯乳房早发育组)检测其血浆神经激肽B、kisspeptin水平,以及同时期40名同龄健康女童为对照组,分析组间是否存在差异并评价神经激肽B与kisspeptin是否存在相关性。结果ICPP组血浆神经激肽B、kisspeptin水平明显高于单纯乳房早发育组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乳房早发育组和对照组的血浆神经激肽B、kisspeptin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CPP组患儿的血浆神经激肽B与kisspeptin具有相关性(r=0.670,P<0.001)。结论检测血浆神经激肽B、kisspeptin水平有助于早期诊断ICPP,并可作为早期评估性早熟治疗效果的重要参数。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高动力性心力衰竭急性发作期治疗措施。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67例高动力性心力衰竭急性发作期的患者。将其治疗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67例患者分为(A组)37例利尿剂及倍他乐克治疗组及(B组)30例常规强心(洋地黄类及非洋地黄类正性肌力药物)、利尿、扩血管治疗组。观察心率、呼吸频率、BNP、及LVEF检测结果,及观察症状改善情况。结果A组临床症状较B组症状改善明显,检测指标降低。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结论高动力性心力衰竭急性发作期治疗措施不同于低心排心力衰竭急性发作期治疗措施,低心排时禁用的倍他乐克可以根据情况加量应用,而洋地黄类及非洋地黄类强心剂及扩血管药物慎用甚至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