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从构造演化、古油藏的埋藏史、热史与成藏条件等分析入手,探讨了黔中隆起及周缘地区油气成藏规律。指出:①油气成藏期以加里东期为主,加里东期古隆起是控制油气成藏的重要因素;②抬升剥蚀作用使早期油气藏被改造和破坏,燕山—喜山期构造运动是造成本区早期油气全面破坏的主导因素;③加里东期存在与油气演化有着良好配置关系的古圈闭和储盖组合,所以形成了环绕古隆起分布的大型加里东期古油气藏;印支—燕山期缺乏与油气演化有着良好配置关系的构造圈闭(古隆起)和储盖组合,导致本区晚期成藏条件相对较为不利;④埋藏差异造成本区油气演化程度差异较大,但目前仍存在寻找油气的客观条件。
简介:龙门山地区不仅地表地质条件复杂,地腹构造及其断裂体系也复杂多样,使构造地震成像困难。因此,近十几年开展了一系列地震勘探研究工作:首先通过在矿山梁、天井山等复杂构造区的二维地震勘探攻关,形成了基于地表条件的动态观测系统设计和宽线组合高覆盖采集技术,发现了一批潜伏构造,但是其构造复杂带的准确成像仍然存在问题;2007年,开始对三维勘探“禁区”的龙门山南段莲花山-张家坪地区开展三维地震勘探攻关,逐渐形成了有效的复杂山地三维地震采集、资料处理及解释的配套勘探技术,使山前带逆掩推覆构造成像问题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同时,加强钻井跟踪地震地质评价工作以提高钻探成功率。从而加速了龙门山山前带油气勘探开发的过程。
简介:鸡西盆地南部是一个多期叠合和多期改造的中生代断陷盆地,也是大庆探区的外围含油盆地之一,其构造地质条件复杂,油气勘探程度低,近两年的勘探一直未取得突破性进展。主要立足于构造和断裂研究为主,对主力目的层——下白垩统城子河组和穆棱组两套地层的发育情况和构造演化重点阐述,总结了该区构造特征和沉积相带的展布特征,并在对岩性和构造油藏分布与富集规律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认为成藏主控因素为:①良好的储盖组合是形成油藏的必要条件;②多种构造样式,为岩性一构造油气藏的形成提供了构造背景;③构造运动控制了油藏的形成,构造运动对于油藏的形成具有显著的控制作用。提出了有利含油区,为大庆外围探区后继的钻井勘探提供有利建议。
简介:低阻油气层与邻近水层相比,岩性和孔隙度测井特征相似,电阻率测井差异小,甚至基本一致,造成油气层和水层区分困难。随着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国内陆上和海域主要含油气盆地中均已发现低阻油气层,为勘探开发带来可观的储量产量和经济效益,因此迫切需要总结其成因及测井识别评价方法。地质成因包括岩性因素、储层因素、地层水矿化度、低幅度圈闭和油气性质等;工程成因包括钻井液侵入、测井仪器和钻井工艺等。双电阻率法、视地层水电阻率法、自然电位减小系数法和测井曲线特征集法等7种实用低阻油气层测井识别方法大大提高了测井解释准确度。开展以饱和度为核心的低阻油气层定量评价,建立W—S和三水饱和度模型。
简介:孟买高油田(MumbaiHighField)是一个海上多层碳酸盐岩油田,在实施了一项重大的二次开发方案后,其产能得到了显著提高。在整个油田范围内,新钻开发井均采用了高科技钻井技术,例如水平并和多分支井,以有效应对多层碳酸盐岩油藏的复杂性。自从2000年方案实施以来,新钻井约140口,大部分为水平井和多分支井。此外,在布朗油田(brownfield)70多口生产状况不佳的老油井也进行了水平侧钴,包括长位移侧钻井(LDST)、长位移侧钻一延伸井(LDST—ERE))、短位移侧钻井(SDST)和中等井径井(MRDH)。这些井都应用了创新的钻井技术以及无伤害钻井液技术、造斜器开窗侧钻技术、旋转导向系统和深层膨胀管水平侧钻完井技术等。通过实施该方案,原油产量改变了以往的递减趋势,而且有可能出现明显的上升。
简介:对储层条件下无定形和结晶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助稳的超,临界二氧化碳泡沫进行了研究,目的是为了应用二氧化碳泡沫驱提高采收率。采用三种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研究了颗粒结构及润湿性对生成超临界二氧化碳泡沫的作用,这三种颗粒具有晶体结构或无定形结构,润湿性各异。在不同的相比和总流量下,研究了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结构和及其疏水性对超临界二氧化碳泡沫特性的影响,如泡沫形态、泡沫阻力系数和流度等。研究结果表明,结晶二氧化硅和无定形二氧化硅助稳的二氧化碳泡沫具有相似的流动特性。纳米二氧化硅的疏水性对生成二氧化碳泡沫作用最大,二氧化碳气泡的尺寸随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疏水性的增强而大大减小。在比较大的相比及总流量分布范围内,疏水性最强的二氧化硅纳米颗粒所造成的泡沫流度降低幅度都是最大的。
简介:在印度尼西亚的马都拉海峡区,对四个中新统碳酸盐岩岩隆(Porong,KE-11C,KD-11E和BD岩隆)所开展的地震分析显示,它们均分别是由四个地震单元(1—4)组成的。这四个岩隆位于一个东西向展布的渐新统断块:之上,该断块在隆起过程中发育了浅水碳酸盐岩。在生长剖面中,这些碳酸盐岩的特征是加积作用、台地萎缩和背浪面生物礁逐渐的退积(向海)进入岩隆上部地层之中。在与岩隆同时沉积的岩隆外附近的沉积岩中,可以看到清晰的水平上超关系。这些现象总体上反映,所有这些台地都是被海水淹没了的。在这一走向带中,针对4个主要台地的项部单元(单元4)均已实施了油气钻探。钻探结果分析与我们所做的地震分析显示,那些所含油气深度较浅的岩隆具有良好的圈闭形态,但缺乏盖层的完整性。例如,压实引起的应力和重力滑动会在一些岩隆的项部形成坍塌地堑断裂(张性构造),从而破坏盖层的完整性(Porong,KE—llC),使油气发生泄漏。同样地,一些潜在盖层的上倾斜坡也会喂进油气的泄漏(KE-11E)。对于该区相似的淹没台地中的潜在目标;耜说,较为有利的勘探目标是这样一些岩隆:①有证据表明其具有连续的台地退积和与初期水淹有:毛的所谓弃礁的生长剖面;②岩隆中含有4个地震层序(单元1—4);③在淹没台地的项部没有出现张性的坍塌地堑;④可以证明盖层在岩隆的项部形成了可靠的圈闭。
简介:微生物碳酸盐岩含有前寒武纪有价值的化学、同位素和分子信息。它们记录了对深水海洋沉积的代表(例如条带状含铁建造和黑色页岩)有补充作用的浅水信息。以六组保存良好的叠层石作为实例,阐明了稀土元素(REE)是怎样被应用于化学调查研究的。第一项任务是要测试这种碳酸盐所保存的REE有没有沾染碎屑、火山和成岩物质。一旦证实了其清洁度,页岩标准化的REE模式就可以用于区分海相和湖相背景。就海相碳酸盐而言,可以区分局限海盆和开阔海背景,而对于厚层台地灰岩,可以根据REE分馏系列推断相对水深。这里研究的浅水叠层石的年龄在2.52到3.45Ga之间。它们所含对氧化还原很敏感的铈元素(cerium)的性状,并不具有到2.52Ga时这些浅海的游离氧含量达到超过微量气体水平的证据。与无机的早期成岩海相碳酸盐胶结物相比,微生物碳酸盐岩有高度富集的REE。虽然这一特征本身还不适合用作一种生物标志物,但可以认为它是一个样品符合生物标志物研究要求的一个必要前提。
简介:一项三维地震、井下和岩心的综合研究揭示了挪威陆缘莫吕(Malφy)斜坡的上白垩统层段有一系列斜坡水道和扇沉积层系发育。由于它们的含砂量很高且发育在以泥岩为主的层序内,这些斜坡沉积层系在地震反射剖面上表现为一组强振幅反射。这些上白垩统沉积层系的侧翼及其上部发育有两类振幅异常,在横剖面和平面图上都呈现特殊的形态。第一类振幅异常与层面呈不整合接触,倾角10~20°,高度可达100ms,一般发育在斜坡沉积层系的边缘。第二类振幅异常是与层面整合的,在横剖面上长度可达400m,可以发育在不整合振幅异常的中段或其上端。在三维空间中,发育于斜坡沉积层系边缘的陡倾振幅异常形成了翼状构造,它们是沿着斜坡沉积层系的长轴方向延伸的。根据它们同上白垩统斜坡沉积层系的紧密空间联系和推测的含砂量,可以将与层面不整合和与层面整合的振幅异常分别解释为源自上白垩统斜坡沉积层系的碎屑岩墙和岩床。虽然这些砂体的最初超压机理并不明确,但可以推测盆地流体运移进入这些封闭的沉积砂体以及砂体在低渗透率泥岩中的快速埋藏可能都发挥了作用。在沉积层系边缘发育有最大规模的碎屑岩墙,这表明是埋藏的沉积层系附近的差异压实作用和强制褶皱作用诱发了碎屑的重新活动和贯入作用,并决定了碎屑贯入体后来的几何形态和分布。本项研究论证的斜坡碎屑层系沉积后的再活动和贯入作用,对斜坡沉积层系的油气勘探和开采具有重要意义,因为这种作用明显改变了储层的初始形态,并最终形成了规模足够大、可以作为独立勘探目标的碎屑贯入岩体。
简介:本文研究了潮控三角洲砂岩中对油气开采有影响的地质变化。白垩纪弗里文斯异岩段是一个在狭窄的滨岸海湾中进积三角洲沉积的。此海湾的南侧是一个较老的浪控三角洲舌状体,而北侧则是由隐蔽构造隆起产生的盆地底山脊。在怀俄明中部的弗兰蒂尔组露头中,有弗里文斯异岩段出露。这段岩层包括有两个宽5kin、长20kin的向上变粗砂岩体。每个砂岩体的内部层理均向盆地方向倾斜。在广泛的页岩披盖层之下的异粒岩层,记录了这些砂岩体下部的幕式潮汐沉积,而上部的砂质交错层理则记录了强度较大且比较均一的退潮潮流沉积。在成岩作用期间,由于有水从上覆的页岩向下流动,方解石结核优先形成于上部砂岩体的顶部。根据高分辨率的照片镶嵌图和野外观测编制了层理、岩相、方解石结核以及披盖页岩层的图件。利用沉积学记录曲线、野外渗透率仪的测量和薄片观察了解到有关三角洲舌状体岩相的物性特点。岩相中渗透率的空间对比关系是由方差图量化的。利用终端频率模型并根据露头资料估算了披盖层页岩的长度。胶结物结核的空间分布则是用指标地质统计学方法来模拟的。流动模型已将层理形态岩相及岩石物性综合到一个适当的储层模拟结构中。这些模型可用于分析储层特性对不同地质因素的敏感性,同时还可应用于研究井间规模非均质性的模拟和网格粗化方法。在砂岩体规模,岩相内渗透率变化的影响可忽略不计,但在岩层规模却有明显影响。页岩长度是向砂岩体的侧缘和底面增大的。页岩的倾斜降低了网格粗化的渗透率、采收率和突破时间。方解石结核也使网格粗化渗透率缩小。一种基于流动模拟和响应面模型的网格粗化方法能准确而有效地表现地质非均质性和流速对粗模拟网格的影响。
简介:本文介绍了怎样用地层水的^87Sr/^86Sr值评价油气储层的分隔性。岩心样品的锶同位素残余盐分析(SrRSA),提供了一种测量油气层和含水层的地层水^87Sr/^86rSr值方法。平滑的SrRSA剖面表示油气充注是渐进和连续的,而且不存在封闭的隔层。如果SrRSA剖面具有梯状变化,则表明在井眼上倾方向存在封闭隔层。通过相邻井的真垂向深度(TVD)SrRSA剖面的对比,就可以推测储层的横向连通性。如果这些标绘于真垂向深度的SrRSA剖面相互叠合,则说明这些井具有共同的油气充注史,而且处于同一流动单元中。邻井SrRSA剖面如果未出现叠合,一般都说明储层存在分隔状态。油气充注后的构造倾斜和充注时的水动力作用,都会使数据解释复杂化。岩心水的钻井泥浆污染,是SrRSA方法最严重的技术局限。
简介:从1987年12月到1991年3月,多家作业公司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孔乔(Coneho)县的国王(King)砂岩下段[宾夕法尼亚系上统锡斯科(Cisco)群]油气层带对25个远景圈闭进行了测试。他们综合应用了地下地质、航空气体遥感普查、地表放射性测量、土壤磁化率测量扣土壤气烃类测量等方法来确定远景圈闭。在国王砂岩中获得6项新发现或扩边发现,而在较深的戈恩(Goen)灰岩也有3项油气发现。这样就使估算的勘探成功率达到:36%,而到1998年勘探和开发的总成本大约为每桶探明可采油当量0.89美元。每个成功远景圈闭的发现井井位主要是根据地下地质和地表地球化学数据的结合而确定的。作为要详细介绍的实例,我们将提供布雷迪溪(BradyCreek)扣阿加瑞塔(Agaritta)油田的有关资料。阿加瑞塔油田是两个最大的油田之一,它的发现依据了下列数据的结合:(1)区域地下地质预测;(2)航空油气遥感;(3)隙间土壤气烃类数据;(4)土壤磁化率测量数据;(5)由伽马射线光谱计量的地表钾和铀的含量。在隆瑟姆达夫Ⅱ(LonesomeDoveⅡ)一派帕德里姆(PipeDream)油田(国王砂岩油田),部分地区也测取了地表地球化学数据。这些数据清楚地表明,土壤气烃类测量和土壤磁化率测量的异常具有互补的特征。随后在阿加瑞塔油田东北方对国王砂岩层带的勘探并没有发现任何产油圈闭,但却导致了塞尔登(Selden)气田、95新年油田和迭克马(DarkHorse)油田的发现,它们的产层都是较深的戈恩灰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