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作为文化艺术活动真实见证文化艺术档案,不仅是民族文化根脉,同时也是文化工作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文化建设不断推进,艺术档案工作在加快文化建设,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作用。本文从阐述艺术档案涵义及特点出发,在对其进行分类基础上探讨了艺术档案地位及其在群众文化中突出作用。

  • 标签: 艺术档案 群众文化 作用
  • 简介:1928年发掘殷墟揭开了用考古资料探讨中国早期文明序幕。但是探索中国文明起源主要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展开,可以划分三个阶段:早期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研究热潮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新进展与新问题阶段,2000-2011年。学术界已经形成共识,开展文明起源研究主力军只能是考古学,田野考古才是解决问题关键。对国外考古学研究文明起源成果缺乏深度了解也阻碍了中国文明起源研究深入进行。目前已有学者自觉地认识到要主动开展多学科合作研究。探源工程,相对而言在专项研究上,容易得出新认识,可是在宏观上做总结性概括则有待不断地解读、探索。

  • 标签: 中国文明起源 研究 回顾 思考
  • 简介:<正>1996年冬,我在陕西武功县岸底村观察记录了一老者丧葬过程。岸底是关中农村普通村落。村民们以农耕为生,农家除了小学生课本没有别的书籍,办丧事这一人家是村中平常一户,但丧葬过程礼节仪式复杂繁琐,丧具祭品名称古奥奇特,丧事组织严井有序,亲朋友邻来祭奠和宴席礼节周全肃穆,丧葬仪礼所体现亲疏远近和长幼差异,竟与三千年前《周礼》描述仪礼契洽吻合,令笔者颇感惊讶。

  • 标签: 《周礼》 主流文化 孝子 丧葬习俗 人生礼俗 《三礼》
  • 简介:中国文化遗产保护运动自开展以来便是一种依靠行政力量推动国家行为,而完全国家化保护模式存在难以克服弊端。“遗产”具有私人性和主位性,就文化遗产而言,地方性人群共同体是其原初主体。这决定了我国遗产保护理念和管理体制须向社会化方向转变,充分动员公众与民间组织介入遗产保护。厦门一个“城中村”宫庙理事会为村庙龙源宫申请市文物保护单位实践,折射出现阶段我国社区性组织在遗产保护中角色和作用,同时反映了遗产保护社会化过程存在问题

  • 标签: 文化遗产 保护 社区性组织 作用
  • 简介:作为民间文学研究关键方法论之一,田野调查对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不同传统继承,自然影响着以此为重要基础民间文学研究。如果回到民间文学田野现场,我们需要面对四个基本对象:讲述者、听众、研究者和民间文学文本。这个现场可以被理解为一个文化传统时空体,讲述者、听众、研究者和民间文学文本在其中各据一点。四点链接在一起构成了一个民间文学叙事四面体,换句话说,任意三点链接构成了这个文化传统时空球体上四个叙事面向;而精确呈现、描述、阐释这四个叙事面向方法和文体便是"民间文学志"。

  • 标签: 民间文学志 田野研究 叙事 讲述
  • 简介:在初步回顾和检讨相关民俗文化研究成果基础上,重点剖析发生在粤东K城一个名叫钟村城中村民保护围龙屋行动个案,叙述了这一集体行动过程及其作为当事人客家民众态度和行为,探讨了集体行动情境中民众、民俗、学者角色与影响,引发作者关于民俗研究取向问题新思考。K城钟村客家人保护围龙屋这一集体行动表明,仅从民俗事象静态描述来达成民俗学研究意义,将丰富复杂民俗生活、民间文化概括为一些有限材料,实际上既忽视了"俗"在生活文化整体中被创造和重新发明,又忽略了作为民间文化传承主体"民"自主能动性,他们策略性地对民俗知识创造与享用,也忽略了作为民俗文化研究理性人——学者及其学术活动作用。民俗中民、俗与民俗学者,应该都成为民俗学研究重要内容和对象,这也应是未来民俗学科发展新趋势与学术动向。

  • 标签: 集体行动 传统创造 民俗学研究
  • 简介:在中国人传统观念中,自杀是公共领域之外私人事务。但事实上,自杀并不仅是一种个人行为,它还指向复杂社会伦理和文化逻辑,与乡风民俗、价值观念、家庭功能、社会认知等"地方性知识"密切相关。忽视自杀者日常生活及其意义世界,并不能有效解释急剧社会变迁中自杀现象。把自杀行为看成"社会事实",通过对农村两类自杀高危人群特点、动机和类型分析,可以发现导致农民自杀行为一般性因素、发生机制和个体差异。

  • 标签: 自杀行为 地方性知识 自杀类型
  • 简介:庙会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中体现了当地民众心意信仰与生活文化样态。文章以二仙庙为例,首先介绍二仙庙情况及其传说,其次描述二仙庙庙会相关内容,分析庙会得以承续原因,进而探讨庙会文化存在重要意义。

  • 标签: 二仙姑 庙会 民俗文化
  • 简介:<正>历来对风俗采集载录,有两种惯用体例,一是辞书,如《中国风俗辞典》、《中国民俗辞典》等;二是志书,如《中华全国风俗志》、《中国少数民族风俗志》等。近年来却有新突破,出现了一种新颖体例,曰“民俗大观”。如《中国民俗大观》、《华夏民俗大观》等。前两种,一般是条目式,已不能满足于广大读者阅读、鉴赏需求,后一种则是“博览”式,由各类文章集合而成,洋洋大观,满足读者多方面的需求,因而颇受欢迎。

  • 标签: 民俗事象 民间风俗 中国民俗 汉族风俗 结构方式 中国少数民族
  • 简介:<正>南宗是中国道教中一个重要宗派.其始祖张伯端以《悟真篇》而闻名于世.然张伯端不但正史无载,且《悟真篇》成书及南宗传承等尚多不明之处,本文试以探讨.

  • 标签: 张伯端 南宗 《悟真篇》 台州 临海县 内丹
  • 简介:作为齐文化发祥地淄博不仅承载了两千余年齐文化深厚底蕴,也是孟姜女故事重要传承地,至今仍保存着大量与孟姜女故事相关民间风物,本地故事文本呈现出较强现实性特征。

  • 标签: 孟姜女故事 故事文本 现实性 山东 齐文化 发祥地
  • 简介:先秦至明清及今,官方祭灶(国家祀典)时间由每年夏季、冬季逐渐演变为冬季(腊月二十三),每年祭灶次数由多次减为一次,最终不见记载。民间祭灶行为则表现为:汉晋以前,祭灶时间很随意,祭灶次数有多次,晋以后逐渐确定在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本文考察了中国(以古代为主)祭灶时间历时性过程,展现了国家祀典与民间祭灶区别与联系,揭示出灶神功能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演化:由主饮食之神到无所不能全神再到居家司察人间功过、上报天庭小神,这一过程体现了中国灶神信仰文化内涵变迁。

  • 标签: 祭灶 灶神 信仰文化
  • 简介:高职教育强调专业知识和实用技能培养,导致学生人文素养在某种程度缺失。中国传统文化是培育学生人文精神重要资源,高职院校须认清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现实意义与教育价值,探究高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关系,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丈精神融入到教学实践中,为社会培养有精神素养职业人。

  • 标签: 传统文化 高职院校 人丈精神
  • 简介:在民俗学史、民间文学学术史上,孟姜女传说研究是要单独提一笔。一个世纪以来,学术界对于孟姜女传说关注是最多,研究成果也最多,很多大学者都加入进来。尤其值得一提是顾颉刚先生孟姜女传说研究,这是现代民俗学史上一个最成功研究范例。虽然顾先生主要是个历史学家,

  • 标签: 民间传说 历史学家 现代性 孟姜女 民间文学 研究成果
  • 简介:崧泽之美主要指崧泽文化特别是崧泽文化晚期各类器物在形制、造型、装饰、工艺、色彩和创意等方面独特物质表征和审美旨趣。究其成因,一是生业进步使审美创作具备了物质基础和闲暇时间;二是没有强权压制神崇拜为艺术创作提供了自由信仰和独立创意。崧泽文化神崇拜以陶器为主要载体,神形象是看得见、摸得着直观物象;而良渚文化以琮、璧等玉器为主要载体,神形象日益格式化和神秘化。环太湖地区龙首纹玉器出现,是神崇拜载体材质由陶向玉转换标志性事件,可视为划分良渚文化与崧泽文化重要标尺和界缘。

  • 标签: 崧泽文化 崧泽之美 陶器 玉器 物质表征 神崇拜
  • 简介:对比了BTA和AMT物理性质、缓蚀青铜外观效果、中性和酸性介质中腐蚀抑制性能、粉状锈清洗、成膜结构,各自优缺点,BTA和AMT都可以有效地保护青铜器,AMT还需时间检验,BTA和AMT保护青铜器研究工作需要继续深入。

  • 标签: BTA AMT 青铜文物 保护措施 腐蚀抑制性能
  • 简介:中国古代,早期床演化经历了一个由专而泛过程。在殷墟卜辞和西周文献中,床专指卧具,东周时期床分化为坐具和卧具,汉代又附加了榻之类坐与半卧功能。唐宋以来,很多与坐卧无关床形器物,也被叫做床。考古所见早期床形制,也反映了这一过程。同时,古代在使用床过程中形成了相应文化和礼俗。

  • 标签: 先秦两汉 早期床 形制 礼俗
  • 简介:中国博物馆学学科发展与中国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烙上了深深时代印记。20世纪30-40年代,博物馆学研究是以西方博物馆学为摹本,基本上没有超出西方博物馆学思维模式;50-60年代照搬苏联模式则具有明显意识形态掌控性,在博物馆学构建中表现出很强政治色彩;80-90年代是中国博物馆学逐渐产生自我研究意识时段,就一些基本术语、命题等展开了探讨,博物馆学作为学科正式纳入国家高等教育体系,一大批高素质专业人才先后进入博物馆学学术研究队伍,为开创博物馆学研究新局面准备了最为重要学术力量。

  • 标签: 中国博物馆学 学科史 博物馆学理论
  • 简介:何谓“三叩九拜”中国古代,盛行礼教,礼节繁缛。其中令今人印象最深跪拜礼,其来源主要是因为当时物质条件和生活习惯。在汉代以前没有凳椅,人们进食、议事和看书时,只在地上铺一块苇席或竹篾席子。人坐在席子上,称为“席地而坐”。如果请客人坐正席,则多垫一重席子,表示恭敬。当时,就连最高统治者也是“席地而坐”,只不过他们坐席子比普通老百姓好一些。

  • 标签: 中国传统 拱手 最高统治者 生活习惯 物质条件 汉代以前
  • 简介:对于时下追逐时尚后生仔来讲,每年第二个星期天,是他们给母亲惊喜日子,因为这一天是“母亲节”。这自然无可厚非,可我们不能老是钟情于西方舶来品啊,要知道,在古代,我们老祖宗就是以孝道治天下,翻开《二十四孝》看看,孝敬母亲例子层出不穷,举不胜举。而在广州,西关顺母桥故事,更为人津津乐道。

  • 标签: 《二十四孝》 “母亲节” 星期天 舶来品 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