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共和国建立初期是大规模群众运动的高发时期,特点是多个运动同时进行,内容基本涵盖了国家各项重要工作,也大大增加了运动过程的复杂性。本文围绕'黄逸峰事件',透过华东交通专科学校从创办到终结的全过程,描述了复合群众运动环境下可能出现的内在矛盾冲突,及其间学生如何利用运动目标的多样性及话语表达自己的意愿,领导者如何组织斗争和运动中权力位置的移动,并分析了批评、反批评和大批判所使用的话语特征,以及掩盖在意识形态话语之下的行为特征。本文揭示,由于目标选择和参与行为的不确定性,复合群众运动的可控性很弱,运动过程的偶然性增强,并往往背离运动的既定目标。在'黄逸峰事件'中,学校领导、学生和学校本身,以及作为运动传媒的报纸,都受到了不同程度、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损害,或无法发挥预想的作用和使命,或远远超出了各自行为的原本期待。
简介:本文通过四起杭州产职业工会理事长的"去职"风波案,考察战后国民党政权整合城市社会失败的原因。战后国民党政府一方面坚决维护总工会的组织权威;另一方面又对产职业工会提出的加薪要求不断让步,为部分活动能力强、善于谈判的工会理事长提供了施展空间。在劳、资、政三方的博弈中,资方可以暗中操作,将工会理事长"拉下马",用迂回的方式起到威慑工会的作用。政府可以用强行干涉的方式撤换工会领导人,向工会指派新会员。工会理事长的"非正常"变更,为战后城市社团组织的稳定发展与社会整合带来不利因素。总工会与政府及下属工会之间的立场分异,既增加了其在处理劳工事件中的斡旋余地,也使其与政府及下属工会之间暗生罅隙,削弱了社会整合所必需的组织凝聚力与组织权威。
简介:少数民族青年的政治认同是我们了解少数民族青年思想状况、政治情感以及对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和拥护程度的重要指标。通过对当代青年政治认同的比较分析发现,少数民族青年与汉族青年存在显著差异,影响认同的序列也存在显著不同。研究结果显示,少数民族青年的政治认同明显高于汉族青年;而党员身份在少数民族青年和汉族青年的政治认同中都没有起到显著作用。提示我们在今后的研究中要有更多分层研究,同时,培育少数民族青年的政治认同首先要增强党员干部的“四个意识”,在当代少数民族青年政治认同培育的过程中,面对不同的政治认同主体,应采取不同的培育策略,强调不同的培育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