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正>李提摩太(TimothyRichard,1845—1919),是英国基督教(新教)传教士。他1870年受浸礼会差会派遣来到中国,先后在山东、山西等地传教,后到上海任同文书会(后改名广学会)总干事,1916年回到英国。他在中国活动长达四十五年之久,在插手干预中国内政方面,李提摩太是最活跃的传教士之一。李提摩太夫人——玛丽·马丁(MaryMartin)女士,是苏格兰长老会女传教士,早年来到中国,1878年10月与李提摩太在烟台成婚,随后一同到山西太原传教。音乐界长期来涉及李提摩太的音乐活动,主要是称李氏编了一本《小诗谱》,但事实上对此书内容及性质了解甚少。笔者近来接触了一些有关史料,现分述如下:
简介:<正>(本文系作者1991年10月在匈牙利举行的“世界扬琴大会”上发表的论文)一、中国扬琴的历史演变和传统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音乐文化传统的国家。几千年来,中国各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种的乐器;此外还吸收了不少外来乐器。见诸历代文献记载的乐器名称,约有1200余种以上。早在远古时期,就已出现磬、鼓、陶钟、陶铃等敲击乐器和埙、骨哨等吹奏乐器。周代(公元前1121~前771年)宫廷已立音乐制度,包括音乐理论、歌舞乐队的编制、乐器制作方法和乐律的计算方法等;当时依照制造乐器的材料,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称为“八音”,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乐器分类法。
简介:崎松的《聂耳笔名浅谈》(以下简称为《浅谈》一文,对聂耳一生中使用过的名字和笔名,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作者引用一些当事者写的材料,并阐述了自己的论点、但是某些地方与事实有出入,在释义上也有不尽妥当之处。现根据《聂耳全集》等有关材料,提出了笔者的一些意见和看法,以求教于该文的作者和各位先辈与读者。一、《浅谈》中两次都将聂耳原名的字,写为是“子玉”,可能这并不是作者的笔误或者是排印中的错误。聂耳原名的字应该是“子义”,其兄聂子明、聂叙伦1955年在《人民音乐》10月号(当时聂耳的母亲尚健在)上发表的文章《回忆我们的四弟聂耳》中即说:“聂耳是我们最小的弟弟,他原名“守信”,字“子义(紫艺)”。近年来出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