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精神,促进我国"非遗"保护的研究和交流,推动"非遗"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由文化部、江苏省人民政府主办,苏州市人民政府、江苏省文化厅、江苏省文联承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苏州论坛暨第二届昆曲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5年7月5日至8日在苏州市举行.与此同时,中国(苏州)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展示周也拉开帷幕.短短的三天会议期间,与会代表们观摩了昆剧、古琴专场音乐会、江南丝竹、中篇评弹等特色剧目,并考察了苏州古城运河、苏州戏曲博物馆、苏州评弹博物馆、水乡古镇同里等极富江南特色的文化景点.

  • 标签: 中国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苏州论坛 会议综述 2005年 和谐社会
  • 简介:音乐期刊作为出版链条之一,其时效连续的出版方式和丰富独特的资源优势依然是我们当前拓展学术视野的途径之一。以九大音乐学院学报刊载的音乐期刊论文(2000-2017)为视角,获知当前音乐期刊的文化研究主要集中于音乐期刊的创刊回顾与发展;音乐期刊的编校、策划与规范;音乐期刊的办刊思想与经验;音乐期刊的个案研究;音乐期刊的类别研究;馆学视角下的音乐期刊研究六大方面。将研究范围进行梳理整合,能够看出音乐期刊的文化研究领域愈发宽泛;按研究议题分门别类,能够看出当前音乐期刊文化研究中的学术热点和前沿问题。从而宏观上把握九大音乐学院学报音乐期刊文化研究的历时性发展轨迹。

  • 标签: 音乐期刊 九大音乐学院学报 编校工作 办刊经验 学术规范
  • 简介:文章以民族志的研究方法,以民族音乐学的观念,以第一手材料陈述和阐释了吕家河民歌与该村所处地域文化历史互为建构的关系.表明作为一种文化范式的民歌,如何在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通过当地住民的日常生活编织着本土文化之网.

  • 标签: 民歌 吕家河 地域文化 口传文本 文化建构 音乐民族志
  • 简介:在农村,一个村落的内在组织结构仍是宗族关系,因此宗族演剧对乡村民众的影响很大,原因可归结到宗族演剧的仪式特征。宗族演剧与剧场演剧有差异,其观众的不同给妇女更宽松的戏剧环境,使她们更多地参与到戏剧活动中;目的不同使戏剧与信仰紧密结合,影响农村女性的精神世界;戏剧观的不同给四平戏演剧带来“熟人的世界”、“节日的意义”,也带来更多与日常生活割不断的联系。正是宗族演剧的仪式特征影响了农村女性的生存、文化现实,同样这种种不同也是四平戏保存与发展的丰厚土壤。

  • 标签: 四平戏 宗族演剧 农村女性 民间文化
  • 简介:当今社会已进入"互联网+"的时代,在强烈视觉冲击与功利驱动的大众文化语境中,音乐教学过于注重显性的、表面的结果,而忽视了音乐的本体价值,以及儿童的审美习性、审美趣味、审美偏好等方面。一旦音乐教学脱离了儿童的审美经验与文化情境,就会不自觉地滑入技术理性的认知误区,在技术与艺术、音乐与文化的分离中,使得儿童的审美感受力、理解力、鉴赏力、思维力被削弱,最初的生命潜能被抑制,音乐审美的生命力将逐渐走向荒芜。

  • 标签: 音乐主题 认知误区 感受力 技术理性 视觉冲击 教学学习
  • 简介:梅雪林:赵博士,首先对你的新著《中国古代音乐文化东流日本的研究》出版表示祝贺。新书的'前言'中提到,你关注中国古代音乐文化对亚洲音乐的影响缘于一堂历史课以及听到了日本雅乐的演出所致,能具体谈谈吗?

  • 标签: 亚洲音乐 文化角度 音乐学家 赵维平 人物访谈 音乐文化交流
  • 简介:纵观二胡艺术的发展,不同的地域文化风格为二胡的创作及演奏都起到了很好的倡导作用。本文即以已蔚然成风的秦派二胡为例,从自然与社会两大层面论其成因及发展。

  • 标签: 秦派二胡 地域文化 审美特征 技法表现
  • 简介: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中西方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对我国的传统文化造成了一定的冲击,近年来,我国文化事业快速发展,传统文化也得到了更大的认可.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多样,传承途径也十分丰富,本文主要讨论了我国民族民间舞蹈与民族文化传承之间的关系,并分析了利用民族民间舞蹈进行传统文化传播和发展的有效途径.

  • 标签: 民族民间舞蹈 民族传统文化 教育途径
  • 简介:功能主义是西方文化人类学中一种重要的理论,它强调把文化与社会看成有机的统一体,而不是将构成社会与文化的要素割裂地认识。无论是文化人类学还是民族音乐学从方法论上讲都开始关注历史的层面。以功能主义的理论与历史的民族音乐学从共时与历时相结合的视角,加之以制度、礼俗与为人奏乐、为神奏乐两条脉的理念整体认知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就会发现中国音乐文化的历史传统究竞应该是怎样的面貌。

  • 标签: 中国音乐文化传统 功能性 制度 礼俗 两条脉 历史的民族音乐学
  • 简介:传统音乐,一部分已经被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一部分目前尚未被认定。在飞速的城市化发展进程中,这些具有“非‘非物质文化遗产’”身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传统音乐处于更加濒危的境地。究其缘由,乃“先进与落后”和“精华与糟粕”二分法的价值判断思维使然。但现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少数民族原始宗教音乐,既不“先进”,也不“落后”;既非“精华”亦非“糟粕”者众,因而亟需更多的理论观照。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对其加以“抢救”,也许是当下最为有效的保护途径。

  • 标签: 非物质文化遗产 少数民族 原始宗教 音乐 保护
  • 简介:西藏地区的民歌是由藏族和多个少数民族(族群)共同创造的一种多元的音乐文化。目前对于西藏民歌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藏族,甚至把藏族民歌等同于西藏民歌,对门巴族、珞巴族、夏尔巴人等的民歌少有涉及,或未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本文从多元文化的视角对西藏地区的民歌展开研究,探寻藏族、珞巴族、门巴族三个西藏古民族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民歌的形态特征与其差异性。同时,探究在高原文化的大背景下,在民族间频繁交流与融合过程中,三个民族的民歌所体现出来的共性。

  • 标签: 多元文化视野 藏族民歌 珞巴族民歌 门巴族民歌
  • 简介:歌声汇五洲朋友,音乐架友谊桥梁。经过10多天丰富多彩的学术交流活动,国际音乐教育学会第28届世界大会于7月25日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音乐创造之城”的意大利博洛尼亚落下帷幕。这是国际音乐教育学会历史上规模最大、参加人数最多的一次大会。来自世界80多个国家的1500多名会员和1000多位演员参加了此次盛会。大会举办了400多场学术报告、240多个展板宣讲,40多台音乐会,开设了30多个音乐教育展台。

  • 标签: 国际音乐教育学会 世界大会 世界音乐教育 多元文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综述
  • 简介:"使职"是君王的治乐需求所赋予士大夫文人的一种临时派遣性职责;"乐官"是隶属于音乐机构、以管理音乐事务为主要职能的一种伎术官员。历代君王功成作乐、除旧布新、移风易俗、参定音乐政策之时,无不需要士大夫配合。君王赋予练达故事、明解朝章、受其信任的士大夫以"音乐使职"制定具体政策,并由乐官贯彻,利用官署用乐机构实施,构成了中国古代礼乐制度形成与运行的大致模式。"音乐使职"与"乐官"既有上承下行之关系,亦可相互转变,是古代士大夫参与制定礼乐文化政策的两条具体途径。

  • 标签: 使职 音乐使职 乐官 礼乐 文馆学士
  • 简介:本文以湖南湘西旅游景点为例,通过对旅游地音乐文化现状的调查,探讨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产业,在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使当地传统生活方式、音乐文化等方面发生了何种变迁,以及这些变迁产生的根源和对原有文化的冲击。并通过对此种现象的梳理,提出如何看待文化变迁的观点。

  • 标签: 旅游 文化变迁
  • 简介:音乐观念是人们在社会化过程中承袭下来的,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里耳濡目染形成的。在音乐教育中,音乐观念决定了音乐教育的理念、内容和形式,而音乐教育又有意识地影响着音乐观念的形成。当音乐的价值观建立在审美功能基础上时,音乐教育则成为审美教育的主要途径,但是这一观念不一定体现在所有的民族社会文化中,这点可从笔者前些年在非洲生活并考察音乐教育的经历中得到体证。

  • 标签: 音乐教育 音乐观念 文化语境 非洲 人本性 原本性
  • 简介:经济全球化进程对我国文化多元化提出了新的要求,音乐文化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面临着多元化和国际化的发展需求。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方向的学生未来将扮演着我国音乐领域的领航者和指引者的角色,为此,对这些学生开展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程度和质量直接决定了未来我国多元文化音乐的发展方向。鉴于此,本文先详细探究了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方向实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后从课程设置、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师资力量等方面分别探讨了实施多元化音乐教育的方法,以期为研究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相关教研工作者提供理论参考。

  • 标签: 多元文化 音乐教育 方法
  • 简介:正由中国音协高校联盟和柏斯音乐集团主办,中国音协官方网站、柏斯琴行(中国)有限公司和各大相关院校承办的中国音协高校联盟艺术团全国巡演活动,已于5月26日圆满结束。艺术团团长中国音协《音乐创作》常务副主编、中国音协高校联盟副主席兼秘书长邹启炎,艺术团副团

  • 标签: 艺术团 高校 国音 联盟 钢琴独奏 中央音乐学院
  • 简介:电子音乐作为时代的音乐符号和标志,代表着一种集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新的音乐发展形式。在兼顾声音创新的同时,如何形成独特的电子音乐“语言”已经成为创作一首优秀作品的重要因素。选择意大利作曲家亚历桑德罗·契普里亚尼(AlessandroCipriani)创作的电子音乐作品《光》进行分析恰恰是因为这部电子音乐作品是一首将音乐艺术、电子技术和文化深度高度融合的经典之作。

  • 标签: 电子音乐 传统民间音乐 音乐“语言” 多元文化“语言”
  • 简介:《笙赋》作为音乐赋中的"乐器赋",既是文学作品,也是重要的音乐文献史料。在所收集到的六篇《笙赋》中有相关笙的音乐文化属性的记载,说明了古人对于笙这一传统乐器的审美态度。这种音乐文化现象即对这一乐器的审美态度与它的物化形态即乐器之间的关系是:笙特殊的物理发音原理使其具有应律性的乐器属性,而这种应律性的乐器属性又决定了它在吹管类乐器,乃至众乐器中的地位,因而体现了笙在我国古代音乐礼教文化活动中具有一定的音乐社会功能,即六篇《笙赋》所记——"和乐德音,群声之总"。

  • 标签: 乐器 《笙赋》 礼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