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郁达夫以独具一格的情绪叙事模式向我们讲述着一个个哀婉而又凄迷的动人故事,形成了与传统相悖而又傲然独立于"五四"文坛的小说文体——情绪小说,郁达夫可谓创造新形式的先锋作家。
简介:本文立足于德里达和西苏的“中介”理论,并参照拉康和美国女同性恋诗人里奇的观点,从毕晓普的《组诗四首》等作品入手,解读其对同性情感的表现。该类作品中主人公的性别常难以界定,但通过特定意象清晰有力地表达同性情爱,同时由于大量使用譬喻与象征,该表达又是抽象和艺术的,甚至是唯美的,表现了诗中人物的“中介”状态,并借此传达出诗人对于情感与伦理的形而上思考。
简介:唐肃宗至德二载(757)闰八月,杜甫自行在凤翔至鄜州羌村探望家小,写下著名组诗《羌村三首》:
简介:<正>曾做过渔民和工人的王拓,是台湾著名的乡土作家,其小说创作以融合闽台方言的运用著称,以此形成他艺术个性的一个特色。他的小说名篇《车站》中的主人公"妻子"也是一个娜拉——另一个娜拉。这是继白先勇小说
简介:在阅读《摩尔·弗兰德斯》一书时,读者会发现摩尔的言语、行为及性格中存在众多矛盾和模棱两可的地方,同时该书作者笛福也未对摩尔的行为作出最终的道德评判。本文运用伊瑟的读者反应理论证明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填补众多矛盾空隙时,对当时的价值观产生了质疑和思考,同时也把自己的价值观念投射到小说中的人物身上,从而获得了对摩尔新的认识。
简介: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情绪小说:郁达夫小说叙事模式初探
毕晓普诗歌中同性情感的“中介性”研究
语语从真性情流出——说杜甫《羌村三首》
“车站”之旅:娜拉出走的回归路——王拓小说的心理反应
摩尔的是与非——从伊瑟读者反应理论视角解读《摩尔·弗兰德斯》
“典型情绪”:诗的生命线-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诗别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