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正>六月七日,美国女作家代表团一行十二人访问了北京外国语学院,并与部分师生举行了座谈。代表团团长是黑人小说家、美国笔会中心副会长保罗·马歇尔,团员包括71岁的蒂利·奥尔森。客人在座谈会上介绍说,美国仍存在性别歧视,妇女从事创作并非易事。目前大部分女作家

  • 标签: 美国女作家 黑人小说 性别歧视 外国语 奥尔森 保罗
  • 简介:<正>应中国作家协会、北京大学和漓江出版社等单位的邀请,瑞典皇家文学院院士、诺贝尔文学奖评奖委员会委员、斯德哥尔摩大学文学史系教授谢尔·埃斯帕马克(KJellEspmark)及其夫人一行,于1987年5月初在中国进行了友好访问。贵宾们在华期间,参观游览了北京、上海、桂林等地,并和当代作家、批评家进行了广泛的交谈。

  • 标签: 诺贝尔文学奖 瑞典 斯德哥尔摩 当代作家 文学院 出版社
  • 简介:瑞妮和艾可哈特是美国南方作家尤多拉·韦尔蒂精心塑造的两位叛逆女性形象,在小说集《金苹果》中,两个角色被植入特定的淑女文化语境当中,身体意象的叙写内含了丰富的隐喻象征。本文从身体审美的视角出发,分析具体身体描述的社会文化内涵,探寻两位女性如何借助身体表达展现精神层面的反叛、获取社会认同及最终实现自我。通过这两个角色对美国淑女文化传统价值观的消解,身体叙述所隐喻的美国南方文化嬗变得以生动呈现。

  • 标签: 韦尔蒂 《金苹果》 身体 淑女文化
  • 简介:才女张爱玲一生都是漂泊不定的流浪者,在不断的放逐中找寻自我。本文以张爱玲自译英文短篇小说StaleMates—AShortStorySetintheTimeWhenLoveCametoChina的个案分析,探讨其在异质文化语境中如何借助自译这种对话方式,寻求自我同一性,建构文化身份认同的历程。

  • 标签: 文化身份 自译 回归
  • 简介:<正>二十一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的门派众多,但国内翻译过来的西方文论著作中对意识批评的介绍甚少。然而,正象英国批评家特里·伊格尔顿所指出的那样:该学派“最令人瞩目、最突出的一点是,它成功地提供了一些具有相同洞察力的个人的批评研究。”这种相同的洞察力即表现在他们对文学中意识现象的共同关心。综观以乔治·布莱为代表的批评家的文学观念和批评实践,可以看出他们的共同性即表现在他们对文学的基本性质的共识上,认为文学作品是人类意识的一种形式,文学批评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对意识的批评;文学不是认识的对象,而是经验的对象

  • 标签: 文学批评观 批评家 经验模式 批评者 “我思” 波德莱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