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9 个结果
  • 简介:内效贴作为一种临床辅助治疗手段,在运动损伤后的止痛和消肿等方面具有良好的作用效果。近年来,人们在关注内效贴对运动损伤的预防和治疗的同时,也在探寻其在改善人体运动能力和提高运动表现等方面的作用效应。已有研究表明,内效贴对改善人体的静态平衡能力、本体感觉机能以及受损关节的活动范围是有效的,大多研究证据也支持内效贴对预防和改善运动性疲劳具有积极效应。而内效贴对健康人的关节活动范围和动态平衡能力的改善作用未得到证明,对内效贴是否能够改善人体肌肉力量和跳跃能力争议也较大。尽管有证据支持内效贴对人体某些运动能力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仍存在矛盾性结论,其作用功效未得到医学和体育领域的广泛认可,所以有进一步的研究价值和应用前景。在后续的研究中,要综合性考虑因内效贴扎方式上不同而造成的作用效能间的差异;引入医学研究技术和方法,来探讨内效贴的作用功效和作用机理;研究对象要注意运动员群体的选择;研究的试验设计要更为科学,以确保方法学上的质量控制。

  • 标签: 肌内效贴 运动能力 肌肉力量 研究进展
  • 简介:通过对14名太极拳练习者运动中和运动前、后的HR、血压、心脏泵血功能等各项生理指标的测定,探讨了40式杨式太极拳对老年人心、血管机能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1)40式杨式太极拳属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2)练习40式杨式太极拳能够减少外周血管阻力,改善外周循环,对老年性外周循环障碍起到良好的保健作用;3)超声波的实测证明40式杨式太极拳对心脏的泵血功能有良好的影响。

  • 标签: 40式杨式太极拳 心率 血压 心输出量 泵血功能
  • 简介:血管内皮位于血管壁表层,直接感受血流动力学刺激,其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是心血管健康的必要条件。运动导致机体血流量增加,血流动力学环境发生改变,其中流体剪切力作为力信号传导的重要因素,是运动诱导血管内皮结构适应和功能改善的主要生理学刺激。本研究对运动介导血管内皮功能改善的流体剪切力依赖性的可能机制进行综述,包括血管活性物质平衡、血管内皮氧化应激和炎症共重叠信号、血管内皮细胞线粒体生物合成、血管内皮祖细胞表型转化和致/抗动脉粥样硬化流体敏感性miRNA的流体剪切力依赖性机制。试图从另一角度阐述运动是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手段,并为模拟增加流体剪切力的运动场景,达到改善心血管内皮功能的目标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运动 血管内皮 流体剪切力 氧化应激 炎症 线粒体
  • 简介:通过对参加长跑和冬泳的老年人皮脂及心血管机能的测定,认为脉博、血压对老年人心血管机能影响较大,由此推出的布兰奇指数可作为观察心血管机能常用的指标。老年人心血管疾病主要受体内脂尤其是血管内脂的影响,皮脂对心血管疾病影响不大。皮脂过低对健康不利,老年人应坚持体育锻炼才能长寿。

  • 标签: 老年体育锻炼 皮脂 心血管机能
  • 简介:观察短期冲刺间歇训练对运动员运动中氧含量以及运动能力的影响,为科学合理制定训练计划提供依据。将30名青年男子篮球运动员随机分为实验组(EG,n=15名)和对照组(CG,n=15名)。CG运动员正常训练,EG在正常训练基础上每周进行2次冲刺间歇训练,实验周期为4周。分别于实验前后利用递增负荷实验测定有氧运动能力;30sWingate实验测定无氧运动能力;近红外光谱测定技术(NIRS)监测高强度间歇运动实验中(反复5次30sWingate实验,间歇期4min)股外侧氧含量的变化。结果显示:实验后,组内与实验前比较,EG受试者递增负荷实验时的最大摄氧量和最大有氧功率升高(P〈0.05),1次Wingate实验时的峰值功率和平均功率增加(P〈0.05),间歇运动实验中氧合血红蛋白和氧合肌红蛋白、脱氧血红蛋白和脱氧肌红蛋白以及组织氧合指数变化量的绝对值均显著性升高(P〈0.05),血红蛋白总量无显著性改变(P〉0.05);CG受试者所有指标均无显著性变化(P〉0.05)。结果表明:短期冲刺间歇训练改善了青年男子篮球运动员有氧、无氧运动能力以及间歇运动时外周骨骼的摄氧能力。

  • 标签: 运动生理学 冲刺间歇训练 肌氧含量 运动能力 近红外光谱术 青年男子篮球运动员
  • 简介:1前言太级拳作为一种古老的传统健身术,对防病治病、推迟衰老和延年益寿都有着良好的作用。大量实践和事实证明,通过长年系统的太极拳锻炼,对提高心脏血管的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加强心肌的营养,提高和保持心脏、血管的健康等都大有益处。遗憾的是,长期以来我们对太...

  • 标签: 中老年人 心血管系统 太极拳运动 功能参数 太极拳锻炼 心输出量
  • 简介:目的该研究主要探讨广州市非体力劳动者心血管动脉弹性功能,为早期预警心血管疾病风险提供数据支持。方法广州市12区(市)20~59周岁非体力劳动者,分为男子甲组(20~39岁),男子乙组(40~59岁),女子甲组(20~39岁),女子乙组(40~59岁)4个组别。采用日本欧姆龙BP-203RPEⅢ动脉硬化检测仪,对受试人群进行安静状态下的动脉硬化参数检测。结果(1)男、女性单次高血压检出率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增加,男、女性甲乙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趋势基本一致。(2)动脉稍硬率、动脉硬化率亦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增高,其中男性动脉硬化率(动脉稍硬率及动脉硬化率相加)甲乙两组均超过30%,乙组达到45%;女性甲组27%,乙组42%;而下肢动脉堵塞率却随着年龄的增长男女均有下降趋势。(3)收缩压、舒张压、右baPWV、左baPWV、右ABI、左ABI指标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增高,甲乙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女趋势一致。结论随着年龄的增长,广州市非体力劳动者血压检出率及动脉硬化检出率随之增加,心血管弹性功能下降,发生动脉硬化的可能性增加,导致其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生活质量降低。

  • 标签: 非体力劳动者 心血管弹性功能 心血管疾病风险
  • 简介:目的:文章对太极拳腾空飞脚向内转体180°接提膝独立动作腾空和落地阶段支撑腿肌肉进行电测试,分析在该阶段中相关肌肉的力量特点以及发力特征。方法:文章以沈阳体育学院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太极拳院队的学生(5名)作为测试对象。采用ME6000表面电仪测试系统对沈阳体育学院太极拳院队的学生在完成动作过程中支撑腿有关肌肉的表面电(sEMG)进行测验,经过数据分析可以得出相关肌肉的积分电值(iEMG)、电平均开始时间、平均持续时间、贡献率大小。研究结果:(1)腾空阶段中股直、股内侧、腓肠肌内侧头、股外侧以及股二头被同时激活放电;持续时间较长的有股直和腓肠肌内侧头,股直为0.52s,在腾空阶段总时间中占85.00%。腓肠肌内侧头为0.46s,占总时间的75.47%;积分电值较大的有股直278.40±45.94μVs、腓肠肌内侧头211.00±30.56μVs;贡献率分别为25.20%、21.30%。(2)落地阶段中支撑腿6块肌肉同时被激活;持续时间较长的有股外侧3.41s,在落地阶段总时间中占100%;股内侧时间为3.25s,占91.97%;胫骨前为3.12s,占93.25%;股直为2.87s,占82.09%。胫骨前的积分电值最大为1975.40±379.29μVs,贡献率为28.70%;其次是股外侧1250.10±152.74μVs,贡献率为20.40%;股内侧1182.10±257.83μVs,贡献率为18.70%;股直1044.50±214.34μVs,贡献率为16.10%。结论:在腾空阶段中,股直和腓肠肌内侧头为该阶段的主要用力。落地阶段中大腿前群肌肉(股内侧、股外侧、股直)以及胫骨前是完成该阶段的主要用力

  • 标签: 太极拳 腾空 落地 表面肌电 支撑腿 提膝独立
  • 简介:目的: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探讨血管紧张素Ⅰ转换酶(ACE)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性与中国运动员运动能力的关联性。方法:系统地检索PubMed、EMbase、CNKI、CBM、VIP、WanFangdata中有关ACEI/D基因多态性与中国运动员运动能力关联性的病例—对照研究,检索时间均为建库至2015年8月1日。由2位研究者按纳入和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数据,采用Stata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5个病例—对照研究(含17个比较)。Meta分析结果显示,ACEI/D基因多态性与中国运动员运动能力的关联性在所有基因模型比较中均无统计学意义。根据不同运动类型进行亚组分析显示,ACEDD基因型及D等位基因与力量型、耐力型运动能力的关联性有统计学意义,与游泳类无统计学意义。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结果稳定性较好,漏斗图结果显示各基因模型比较均不存在发表偏倚。结论:ACEDD基因型和D等位基因与中国力量型运动员运动能力呈正相关,与耐力型运动能力呈负相关,与游泳类运动能力不相关。

  • 标签: 血管紧张素Ⅰ转换酶 多态性 运动能力 中国人群 META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