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腺样体和扁桃体疾病在儿科人群中具有很高的发病率。腺样体肥大与分泌性中耳炎(OME)有关,扁桃体肥大与复发性扁桃体炎(recurrent tonsillitis,RT)和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有关。腺样体和扁桃体菌群在上呼吸道各种感染性和非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中有重要作用。以往对腺样体和扁桃体菌群多样性的分析主要是基于培养,因此不能提供完整的微生物多样性评估。不依赖培养的基于16S核糖体RNA编码基因(16S rDNA)的高通量测序技术近年来被用于确定腺样体和扁桃体表面和组织内的微生物群,使人们能够更深入地认识腺样体和扁桃体菌群。本文介绍了测定腺样体和扁桃体菌群的技术,并总结了应用这些技术的相关研究结果。
简介:目的:研究与分析6S管理法在牙体牙髓病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6月至2022年1月治疗过的80例牙体牙髓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计算机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普通护理管理模式,实验组采用6S管理法,将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焦虑程度和护理满意度作比较。结果:护理前,对照组患者焦虑程度与实验组相比无明显差异;护理后,对照组患者焦虑程度明显高于实验组患者,实验组患者护理满意度80,00%(32/40)明显优于对照组95.00%(38/40),组间差异明显,呈现P<0.05。结论:在牙体牙髓病科护理管理中采用6S管理法,可有效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程度,使患者对护理满意度提高,是一种可靠且高效的护理管理模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与应用。
简介:摘要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phakic intraocular lens,PIOL)植入对眼前节结构的影响及其安全性通过多项研究已得到证实,随着时间的推移,PIOL植入术后的患者面临白内障手术的可能,白内障术前人工晶状体的计算是获得良好视觉质量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PIOL植入术后前房深度、前房容积以及房角参数与术前数值相比有差异,少量研究发现IOL-Master测量的眼轴、角膜曲率以及通过多种公式计算得出的人工晶状体度数在PIOL植入术前与术后无明显差异,在临床上部分白内障术前人工晶状体度数计算由于屈光介质混浊而需要通过A超进行眼生物测量,然而PIOL植入对A超眼生物测量的影响尚未得出结论,因此需要更多针对PIOL植入对人晶状体度数计算影响的研究,为PIOL植入术后患白内障的患者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国际眼科纵览,2021, 45: 317-321)
简介:摘要档案作为人民检察院重要的信息资源,能够为检察工作提供指导和依据,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为了提高档案资源的利用率和档案管理工作效率,人民检察院应当不断推动档案信息化管理进程,探索出正确的思路和策略,实现检察事业的高效发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气管切开患者吸痰后,使用不同管道冲洗装置对冲洗液细菌菌落数、吸痰操作时间及更换吸痰用物所用时间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1月至2020年5月入住深圳市宝安区人民医院重症监护病房符合纳入标准的气管切开患者32例,男18例、女14例,年龄40~77岁。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的方法,在Micro Scan Walkaway 40细菌生化药敏鉴定仪及相关配套试剂的辅助下监测并记录气管切开患者吸痰后不同管道冲洗方法对冲洗液细菌菌落数、吸痰操作时间及更换吸痰物品所用时间的影响。采用t、Wilcoxon秩和检验进行分析。结果使用传统吸痰装置吸痰后,冲洗液开启后4 h、8 h和24 h细菌菌落数分别为0(0,0)cfu/ml、0(0,0)cfu/ml、4.50(0,258.00)cfu/ml,使用自制一体式吸痰装置吸痰后分别为0(0,0)cfu/ml、0(0,0)cfu/ml、0(0,1.75)cfu/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048、-2.549、-3.371,P=0.041、0.011、0.001)。使用自制一体式吸痰装置吸痰操作时间[(78.59±6.11)s]及更换吸痰物品所用时间[(11.27±0.86)min]少于传统吸痰装置[分别为(114.19±5.88)s、(17.22±1.06)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3.747、-7.514,均P<0.01)。结论自制一体式吸痰冲洗装置可有效降低冲洗液的细菌菌落数、缩短吸痰操作时间和更换吸痰物品所用时间。该方法安全、经济、省力,同时优化流程,可在临床中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动物实验探讨载锶纳米管化纯钛种植体的体内成骨性能。方法使用阳极氧化和水热处理的方式在纯钛种植体表面构建载锶纳米管涂层(载锶纳米管组),并制备单纯纳米管化种植体(纳米管组)、未处理的光滑纯钛种植体(对照组)。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检测载锶纳米管组种植体第1~28天锶元素释放量。使用扫描电镜观察各组种植体表面形貌,用原子力显微镜检测各组种植体表面粗糙度,并用纳米压痕仪检测各组种植体硬度(每种检测每组3枚种植体)。将3组种植体植入兔股骨骨骺端并于术后4、12周取材(每组每个时间点4枚种植体),通过显微CT、免疫荧光、组织学切片进行组织学评价。结果载锶纳米管组种植体锶元素第28天的释放量为(2.6±1.5)ng/ml。载锶纳米管组种植体表面形成管状阵列样形貌(纳米管管径约70 nm)。对照组、纳米管组、载锶纳米管组种植体表面粗糙度(Ra值)分别为(34.8±5.3)、(66.2±4.3)、(85.7±10.6)nm(F=37.59,P<0.001),纳米管组和载锶纳米管组表面粗糙度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术后4和12周载锶纳米管组骨体积/总体积[分别为(37.7±1.9)%和(51.9±2.1)%]比对照组相同时间点[(24.7±1.1)%和(40.7±0.9)%]均显著增加(P<0.05);纳米管组和载锶纳米管组种植术后第7天茜素红标记的新生骨组织占总标记骨组织百分比[分别为(35.4±3.7)%和(40.9±0.9)%]均显著大于对照组[(19.2±2.9)%](P<0.05),即载锶纳米管化提升了种植体周围早期再生骨组织占总再生骨组织的百分比。结论载锶纳米管化可提升种植体周围组织的新骨形成能力。
简介:摘要为进一步减少相关并发症,如何在符合牙体保存、活髓保护以及牙周组织和功能健康的原则下完成精准且可测量的牙体预备一直是口腔修复临床的技术难点。以目标修复体空间为核心、数字技术为支撑的术前分析设计、术中引导预备及术后修复体制作的序列引导技术,预告、转移与再现以实际测量为基础的修复空间数值及数量关系,是数字化口腔修复的数字逻辑基础。本文对牙体预备引导方式的新旧认识、数字化牙体预备导板的分类与应用、数字化导板引导下的显微牙体预备实践等方面进行论述,提出牙体预备从经验引导向数字引导转变才是支撑数字化修复的基础之一。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泌体在草酸钙晶体所致肾损伤及肾间质纤维化中的作用。方法C57小鼠30只(6~8周龄,体重24~26 g),其中24只野生型(WT)小鼠,6只纯合子Rab27a-/-(KO)小鼠。WT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NC)组、造模1周组、造模2周组、造模4周组(WT造模组),Rab27a-/-小鼠为KO造模组,每组6只,1.25%乙二醇灌胃,分别持续给药0、1、2、4及4周,构建肾结石小鼠动物模型。苏木精-伊红(HE)染色评估肾小管损伤,Von-kossa染色评估结石晶体形成,Masson染色评估肾间质胶原纤维沉积,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及外泌体标志物白细胞分化抗原63(CD63)表达,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HE染色显示,在野生型小鼠中,造模1周、造模2周及造模4周肾小管损伤逐渐加重(0.57±0.18比1.30±0.19,t=6.248,P<0.05;1.30±0.19比2.30±0.28,t=6.642,P<0.05),Von-kossa染色显示,肾脏晶体形成逐渐增加(1.42±0.61比5.24±0.55,t=10.410,P<0.05;5.24±0.55比10.01±0.94,t=9.946,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造模1周、造模2周及造模4周CD63阳性表达面积逐渐增加(1.33±0.34比4.92±0.71,t=10.250,P<0.05;4.92±0.71比8.55±1.04,t=6.44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T造模组Masson染色胶原纤维沉积面积高于NC组(8.57±0.84比0.60±0.34,t=19.660,P<0.05),α-SMA阳性表达面积高于NC组(11.30±1.04比1.63±0.55,t=18.430,P<0.05),Fibronectin阳性表达面积高于NC组(12.85±0.68比2.78±0.55,t=25.810,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WT造模组Masson染色胶原纤维沉积面积高于KO造模组(8.57±0.84比5.53±0.74,t=6.082,P<0.05),α-SMA阳性表达面积高于KO造模组(11.30±1.04比6.63±0.91,t=7.553,P<0.05),Fibronectin阳性表达面积高于KO造模组(12.85±0.68比8.80±0.93,t=7.875,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肾结石形成过程中,肾小管损伤加重,外泌体分泌增加。同时,抑制外泌体分泌能减轻草酸钙晶体诱导的肾脏纤维化。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2017—2019年我国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眼晶状体辐射剂量水平,掌握我国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眼晶状体剂量水平现状。方法通过国家个人剂量登记系统,采集我国28个省份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眼晶状体剂量监测数据,监测部位为左眼、评估指标为个人剂量当量Hp(3)、监测方法为热释光剂量计。分别运用Mann-Whitney U检验和Kruskal-Wallis H检验对各年度及不同医院类别和级别人均年当量剂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采集2017—2019年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眼晶状体剂量监测数据共2 981人次,眼晶状体年当量剂量范围为<最低探测水平(MDL)~64.48 mSv,人均年当量剂量为1.38 mSv,93.69%监测对象年剂量集中在<MDL ~5 mSv范围内,0.97%监测对象年剂量达到或超出国际新推荐的眼晶状体年均当量剂量限值20 mSv;综合医院和肿瘤医院人均年当量剂量分别为1.33和1.77 mS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级医院和二级医院人均年当量剂量分别为1.39和1.16 mSv,三级医院放射工作人员眼晶状体剂量水平高于二级医院(Z=2.894,P<0.05)。结论我国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眼晶状体年当量剂量符合国家现行限值标准,但有部分放射工作人员年剂量超出国际新限值标准,提示这类职业人群眼晶状体剂量超出国际新标准的风险较大,建议加强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眼晶状体剂量的持续监测工作,提高放射防护意识,采取有效防护措施降低眼晶状体剂量水平。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自行研发的三维可视化阻生牙拔牙模型在口腔本科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同济大学2018级口腔医学专业41名本科生,其中男性19名,女性22名,年龄(22.4±0.8)岁,采用单纯随机分组法将41名学生分为传统组和试验组,传统组(21名,男性8名,女性13名)采用理论讲授、观看操作视频、在仿真头模上进行阻生牙拔除的操作;试验组(20名,男性11名,女性9名)在仿真头模上进行拔牙操作之前,增加利用三维可视化阻生牙拔牙模型进行阻力分析和模拟拔牙的训练环节。课后对学生开展问卷调查,并由教师对其在仿真头模上的操作结果进行评价。结果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试验组学生在能够想象阻生牙与毗邻结构关系(U=114.00,P=0.006)、拔牙过程中避免损伤邻牙(U=87.00,P<0.001)及下牙槽神经(U=111.50,P=0.006)、对今后的临床操作更有信心(U=120.00,P=0.013)等条目上的评分均显著高于传统组。在仿真头模上拔牙的评价结果显示,两组操作时长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138.50,P=0.056)。试验组中造成邻牙松动者占5%(1/20),造成过大骨缺损者占15%(3/20),均显著小于传统组[分别为38%(8/21)和48%(10/21)](P=0.021;P=0.043)。两组磨除阻生牙深面骨质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2)。结论三维可视化阻生牙拔牙模型应用于口腔本科生实验教学的效果良好,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前采用三维可视化技术精准设计肝离断面在联合肝脏离断和门静脉结扎的分阶段肝切除术(ALPPS)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9年5月在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ALPPS的9例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其中男7例,女2例,平均年龄(54±10)岁。患者采用Myrian软件重建肝脏三维模型,分别采用Robin Smithuis &Eduard E. de Lange影像学肝界面划分法(RE切割法)与精准切割法评估剩余肝体积(FLR)。精准切割法是在RE切割法基础上,重点考虑肿瘤切缘。两种方法得出的FLR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RE切割法的FLR为(419±144)ml,明显大于精准切割法的(403±135) ml (t=2.51,P=0.036)。两种方法FLR差值分别占标准肝体积(SLV)的范围为0.2%~4.5%,其中1例患者按RE切割法,FLR/SLV比值44.3%(在40%以上),而按精准切割法,FLR/SLV比值为39.8%(在40%以下)。9例患者最终7例成功实施了ALPPS,其中扩大右半肝切除6例,右半肝切除1例,其余2例未能完成第二步手术。结论单纯影像学肝界面划分法存在一定误差,实施ALPPS术前应基于三维可视化技术,结合影像学肝界面和肝裂分界线,并遵循肝癌切除原则才可精准设计肝离断面。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三维可视化技术在复杂骨与软组织肿瘤外科手术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9年4—12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西区)骨科11例复杂骨与软组织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例、女6例,年龄16~67(52.6±15.9)岁。11例患者术前均行CT常规二维扫描及三维可视化技术重建,于重建模型上观察肿瘤与周围组织尤其是血管的关系、评估肿瘤的可切除性及安全切缘、指导制定手术方案并模拟手术操作;对比常规CT二维扫描与三维可视化重建影像的观察结果,并于肿瘤切除手术中观察验证术前三维可视化重建影像评估的准确性。结果本组11例患者CT二维扫描图像经三维可视化技术重建后,可清晰显示肿瘤形态、大小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对比CT二维扫描影像,三维可视化技术在手术策略精准制订和指导手术操作方面更具有优势。除1例因腹腔转移未予手术治疗外,余10例患者经三维可视化技术评估后均顺利完成安全边界外肿瘤完整切除术,无血管损伤并发症发生,术中探查结果与术前三维可视化模型的判断基本一致。结论在复杂骨与软组织肿瘤术前应用三维可视化技术可以提高术前评估的准确性,指导个体化精准手术方案的制订,协助确定肿瘤外科边界并完整切除肿瘤,使患者获得更好的疗效。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玻璃体晶状体切除术手术技巧优化的特点。方法回顾性研究。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1月至2020年9月增生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伴发白内障103例(103眼)的临床资料。患者分为两组:A组,59眼经睫状体平坦部巩膜穿刺口切除晶状体后囊后,先进行水分离和水分层,再用玻切头切除晶状体;B组,对照组,44眼,不进行水分离和水分层,直接用玻切头切除晶状体,观察两组手术耗时及并发症。结果A组切除晶状体耗时(5.68±1.20)min短于B组的(10.16±1.98)min(t=14.277,P<0.001);A组术中晶状体前囊破裂者1眼(1.69%)少于B组的8眼(18.18%)(χ2=6.648,P=0.010)。结论晶状体玻璃体切除术中先行水分离再切除晶状体手术耗时短,前囊破裂率低。
简介:摘要染色体嵌合体(CM)和单亲二体(UPD)均与胚胎发育过程中的细胞分裂错误有关。目前多数研究认为,CM与胚胎细胞有丝分裂错误有关。利用辅助生殖技术结合单细胞高通量测序技术(NGST)进行研究发现,胚胎发育早期处于细胞分裂错误和自我纠正的动态变化中,其变化结果决定胚胎染色体的构成。染色体异常细胞可能以不同比例存在于不同组织和器官中,从而导致CM患者临床症状和染色体异常表型差异很大。UPD来源于发育过程中,胚胎对于细胞减数分裂错误或有丝分裂错误的"自救",其致病性与印迹基因有关,除明确的UPD相关疾病外,未含有印迹基因的UPD致病性尚有待进一步研究。在产前诊断中,对CM与UPD这2种染色体异常的检出率,随着NGST的发展而不断提高,但是有关其致病性判断及胎儿风险评估,则由于缺乏足够研究证据支持,而成为临床遗传咨询难点。笔者拟就上述2种染色体异常的发生机制、致病性及其产前诊断与遗传咨询的最新研究现状等进行阐述,旨在为临床对这2种染色体异常的研究提供参考。
简介:摘要肾脏上皮性肿瘤是泌尿系统的常见病之一,其病理诊断进展较快,分类越来越精细化,给病理医师带来了不小的挑战,特别是乳头状肾细胞癌和嗜酸细胞性肾肿瘤领域。本文旨在分享急需掌握的重要进展和诊断难点,并对其中尚存争议性的主要问题和未来趋势进行分析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