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草原作为中国面积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和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之一。寻求草原可持续治理机制,避免陷入"万能药"的陷阱,需要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关的成果和知识整合起来。本文尝试利用奥斯特罗姆教授开发的跨学科整合性分析工具——社会-生态系统框架(SES框架),选取内蒙古阿巴嘎旗、乌审旗和四川省红原县三个自然生态和社会经济条件存在较大差异的传统牧区作为案例点,对不同学科有关三地草原治理的研究文献和数据资料进行系统整合分析,希望找到与当地更为匹配的可持续治理途径。研究发现,阿巴嘎旗、乌审旗和红原县草原退化原因各有不同,同时受到当地自然生态和社会经济等宏观因素的影响。要促进三地草原生态可持续发展,除了继续推进和加强现有生态建设工程和补奖机制以外,还需要增加政策弹性,根据不同地区的问题出台更有针对性的措施。研究结果同时显示,SES框架能够很好地将已有研究成果系统地整合起来,不仅可以实现不同草原治理案例间的比较,还可以有效地识别出影响其可持续利用的关键变量并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本文希望能够为当前中国草原(CPRs)治理研究提供一种新的分析方法,推动其更加深入、系统和具体,并最终发展为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简介:一、改造前工程概况及存在问题 1、改造前工程概况 滁州市二水厂于1994年建成通水,设计规模为10×104m3/d,滤池前未设反应沉淀池,而采用直接过滤的净化工艺,源水取自城西水库,该水体常年浊度在3~20mg/l之间且夏季藻较多。 水厂建有双阀滤池两座,共16组、32格、单格净尺寸6.3m×3.1m,总过滤面积625m2。滤池采用大阻力配水配气系统,配水管为DN100ABS管,上开Φ9mm圆孔作配水孔,配气系统采用丰型管形式,干管为D219×6钢管,支管为DN20镀锌钢管,支管上交错向下开Φ2mm圆孔作为配气孔,滤支采用1.0~1.25